(完整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 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 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洗碗机什么品牌好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2.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
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 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 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 ,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 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是 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网游排行榜2012前十名网络游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而现在的地势差别主要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2.气候因素(外营力)
地貌的形成除受地质构造控制外,还深受外营力的影响。外营力的程度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条件。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降水对地貌的影响 ;气温对地貌的影响 ;积雪对泥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冻土分布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物质基础)
地表组成物质是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错综复杂。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 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我国境内由于地表组成物质而形成的大面积特殊地貌,要算华北的黄土地貌和西南的喀斯特地貌。
4.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改变局部地貌形态;二是加速或延缓现代地貌过程。 
三、 几种特殊地貌类型
1. 我国的冰川地貌
冰川的形成:积累、成冰、运动
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的特点
2. 我国的黄土地貌
(1)黄土的分布。(2)黄土地貌形态。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沟壑纵横,梁峁遍布。(3)黄土成因的讨论。黄土的抗蚀能力差(内因)现代外营力的侵蚀强烈(外因)
黄土塬 大面积的黄土平台
黄土梁: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黄土峁:孤立圆穹状的黄土丘。
黄土坪:黄土区沟谷底部黄土覆盖的阶地或平台
3.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由地表水与地下水在可溶性岩区的溶蚀、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体。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1)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2)喀斯特地貌形态。(3)喀斯特洞穴的分布。
第二节中国气候
一、 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  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区范围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    为界。
2.季风类型多样 广义的季风包括:海陆季风、南北半球季风、高原季风、行星季风和平流层季风五类。我国有海陆季风、南北半球季风和高原季风三种。
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候干冷,夏季气候暖湿
4.与同是季风气候的印度比较,我国冬夏季风都很盛行,而印度夏季风强冬季风弱
(二)  气候的大陆性强
气候的大陆性是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比:我国主要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半年等特点。
(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按照气温的不同:从南到北划分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按照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气候区。按照海拔高度,各地山区形成复杂的气候垂直带谱。总之:根据≥10℃积温等气温指标和干燥度指标,综合划出9个气候带、18个气候大区、36个气候区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显示出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
2.以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为主
(四)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灾害频繁红火线
1.水热同期,对农牧业生产非常有利
2.气候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
二、 气候的形成因素
(一)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 (5331′N- 3undefined52′N)
主要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多寡。决定所处的行星风带(大气环流背景)。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我国太阳辐射量存在差异,并且是夏季太阳辐射量大而南北差异小,冬季太阳辐射量小而南北差异大。这正是造成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且南北温差小、冬季普遍低温且南北温差大的重要原因。
2.海陆位置
(二)下垫面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地形因子有三种:地面的海拔高度、地面形态、地形方位
1.地形对辐射的影响
(1)海拔高度对辐射的影响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直接辐射增大,散射辐射减小。晴天总辐射是随海拔高度递增的。反射辐射取决于地表反射率,反射率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由植被、土壤和雪被等所决定。
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因大气柱水汽含量减少和
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小地面向上放射的长波辐射。有效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逆辐射沈阳纺织服装城
(2)太阳辐射随地形的坡向和坡度而变化。
在20°N—50°N范围内,随着纬度的增加,南坡上获得的最大辐射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北坡上获得的最大辐射量无论在什么纬度都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同一纬度、同一坡度山坡上的辐射量,南坡大于北坡,其差值随纬度增高、坡度增大而增大。
2.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地形对水热状况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天气和气候。
(1)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
在山地,在相同的地形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气温年较差减小,积温减少,霜日增加,无霜期缩短,但其变化的速率和特点随着山地性质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至于气温日较差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则因地形情况不同而不同。一般高原和盆地
的气温日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而凸出的山顶和向风坡的气温日较差则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 
(2)大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气候上的大地形是指水平延伸数百公里,相对高度在1km以上,能引起气候差异的大地形单元,例如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等。高大的山脉在迎冷空气侧起滞留作用,使背风侧免受冷空气的袭击,起到显著的屏障作用。
(3)中小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凹陷地形具有较大的气温日较差,凸出地形的气温日较差较小。这是因为在凹陷地方(如盆地、谷地)空气体积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空气与四周坡地相接触,所以白天空气迅速增热,而夜间空气又强烈变冷。此外,夜间冷却的空气由四周顺坡而下,汇集谷地。凹陷处风力微弱,空气与自由大气的交换也进行得很缓慢。相反,在凸出地形顶部,空气交换便利,白天从自由大气不断地流来新鲜空气,因此丘顶空气的增热就受到限制。夜间,由于与土壤接触而变冷的空气顺坡流到低处,而为来自周围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所代替,所以气温也不强烈下降。
3.地形对空气运动的影响
(1)阻挡作用(2)绕流作用(3)越过作用(4)狭管效应
地形的热力影响可导致局地环流的形成,如山风、谷风、焚风等。
4.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海拔高度与降水
高原上的降水量较相同条件下的平原为少。随海拔高度增加,降水量先是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增,至一定高度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
(2)地形形态与降水
迎风波与背风坡的降水
盆地和河谷降水清明节祝福语大全  盆地地形始终处于气流的下风侧,由于越山气流下沉辐散,最不利于系统性降水的形成。盆地主要依靠热对流降水,与盆边的山地相比较,盆地是山区相对少雨区。
特殊地形的降水  喇叭口地形呈三角形,顶点在内,口朝外;海拔高度由外向内增高。
(3)地形对积雪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迫使西风气流分支。夏季,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消失,高原不再对西风产生分支作用,为西南季风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迫使迎风气流爬坡,形成多雨带(地形雨)。气流受高原地形影响被迫爬坡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沿迎风坡面产生地形雨,往往形成高原四周边坡出现多雨带。 冬季多偏西北气流,高原北坡、西坡出现多雨带;夏季多偏南偏东气流,高原南坡和东坡出现多雨带。
屏障作用。
“暗礁”作用。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一些主要山系可以高达5000-6000m以上,这块大台地象水底的暗礁一样,虽然不能直接阻挡对流层上部乃至平流层的气流,但可以通过气流上下之间的垂直切变,间接地影响高空的流场。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夏半年,由于青藏高原近地面层为热低压,四周气流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 冬半年,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层出现冷高压,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三)大气环流冬季环流夏季环流(活动中心、气团、锋 )春、秋季环流形势
冬季气压中心
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是影响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两大活动中心。 辽阔平坦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蒙古高压的强弱变化主宰着我国冬季冷空气的活动。 阿留申低压强盛时可吸引寒潮东去,减弱时可使我国冬季寒潮南下的频率增加。 受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我国冬季形成冬季风。
冬季气团
冬季控制我国近地面的气团主要是极地大陆气团。它以蒙古高压区为源地,性质寒冷而干燥。 极地大陆气团的移动成为冬季风。 极地大陆气团又可分为陆上变性、冷海变性、暖海变性等3种变性气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