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阅读题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题
一、填空题
1.《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儿子到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后,孟轲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思想家)。
魔兽挖矿
结婚证丢失怎么办2. 《公鸡与小磨盘》这篇故事中,公鸡让(兀鹫)啄死了地主家的鸡;让(狐狸)咬死了地主家的鹅;让(獾)咬死了地主家的猪;让(狼)咬死了地主家的马。
3. 白素贞和许仙第一次相遇是在(杭州西湖的断桥)上,(端午节)那天,白素贞因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
2.《状元郎》提到韩玉考中了(状元),他考了第一名。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3.妈祖娘娘原名叫(林默),她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她于(重阳节)羽化成仙。
4.哪吒(七岁)时大闹(东海),他闹海的兵器是(混天绫)和(乾坤圈),这些兵器都是他的师傅(太乙真人)送给他的。
唱歌时如何调整气息5.《两把宝剑》中,二皇子以他的(冷静睿智)、(慈悲为怀)处理国政,大皇子凭借他的(骁勇善战)也替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6.《田螺姑娘》中,田螺姑娘原是天上的(白水素女)。她为谢端做了很多事,是为了报答谢端的(救命之恩)。
7.《马兰花》中,马郎愤怒地对老黑猫说:“马兰花只帮助(勤劳)、(善良)的人们,不会帮助像你这样的坏蛋。”
8.在《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中,七仙女把(槐树)当媒人,把
(土地公公)当主婚人。
9.虾被(鲸)喷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撞在石头上,结果把腰给撞弯了。
10.大家读了灶王爷的传说,知道(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送灶王爷升天,(除夕夜)迎灶王爷回家,祈求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11.玉皇大帝被沉香救母亲的(孝心)和(勇气)所感动,赦免了三圣母的罪名,允许她和刘彦昌生活一起,沉香也被封为神仙。
12.南北朝时,(花木兰)代父从军,为国效力,不求名利。
二、选择题
1.白胡子老爷爷最后从河里帮石头摸出的斧头是(C)
A.金斧头
B.银斧头
C.铁斧头
D.石斧头
2. 《中国民间故事》中,“做人应当厚道一些,要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这句话是说给( B )听的。
A.孟姜女
B.茅开
C.海力布
D.牛郎
3. 在《长发妹》这个故事中,长发妹发现了黄毛怪的(  D)的秘密。
A.宝藏    B.花园    C.  大树  D.山泉
4. 老鼠的女儿最终嫁给了谁?(  A  )
A.老鼠
B.太阳
李健的歌曲大全C. 墙
D. 风
5.百姓们得知了嫦娥奔月的事,也都在(  B  )这一天,在月下摆上香案,祭拜嫦娥,希望这位善良的仙子保佑自己和家人吉祥
平安。
A.  五月初五
B. 八月十五
C.  七月初七
D.正月十五6.《孟姜女哭长城》发生在什么(A)时代
A.秦朝
B.宋朝
C.唐朝
D.清朝
7.从此之后,每到(C ),牛郎织女就会在鹊桥相会,人间的姑娘也会仰望星空,祈祷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也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好的姻缘。
A.五月初五
B.七月初九传统纹饰
C.七月初七
D.六月初六
8.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化作一对(  D  )。
A蜜蜂    B鸳鸯    C.蜻蜓    D.蝴蝶
9.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反映人民对封建暴政的( B    )
A. 喜爱
B.  痛恨
C.无奈        D .赞美
10.十二生肖,羊排第( B )位。
A.五
B. 八
C.  九
D.十
三、简答题
1.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
答:因为屈原见自己报国无门,而且屡遭小人陷害,他不愿意随波逐流地活着,为了保持高尚的情操,他选择投江自尽。
2. 《百花仙子》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我们要善待那些美好的事物,他们能给我们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愉悦。连上天都会眷顾他们。而故意损坏美好事物的人,必会遭到严惩。
3.在《中国民间故事》中,东郭先生和狼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能相信坏人的花言巧语,但不要像狼一样忘恩负义,要懂得知恩图报。
4. 《食言的下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朋友要信守诺言;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要禁得起考验;背信弃义者得不到好结果。
5.阅读了《两个孤儿的故事》,故事中的弟弟是什么样的人,他做了什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弟弟胆大心细,特意观察父亲捕鱼、烤鱼时用到的工具和技能,并将其发扬光大,应用到了打猎上,最后还靠这个技能征服了魔王,统治了魔王的国家。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事,从中学会生存的技能。
有没有好听的歌啊
6.《三个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应该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培养与别人团结友爱,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好思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