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十二经筋的空间排布特征
四大银行是哪四个
奔流不息的息的意思略论十二经筋的空间排布特征
经筋系列之三
“筋”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五体结构之一,该书对筋部的集中论述见于《灵枢·经筋》篇,以手足三阴三阳列布周身经筋共十二名,故称十二经筋。“经筋”一名是十二经筋的简称,仅见于《灵枢·经筋》,而《内经》中尚有“大筋、小筋、宗筋、维筋、缓筋”等名称,这种以十二经统一身之筋的命名法具有普遍意义,因此“经筋”可以视为五体之筋的代称。
经筋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现代针灸学将其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骨伤科学则将其单列出一门《筋伤学》课程。中医疗法特别是手法筋伤疾病,临床获得了良好效果。然而,目前筋伤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特别是有关筋和筋伤的一些基本概念,缺乏统一认识。对筋的功能,筋伤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认识,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体系尚不够完善[1]。因此,经筋理论仍需要深入的整理,本文通过分析《灵枢·经筋》篇十二经筋的空间排布特征,来探讨其现代解剖对应及理论内核要素,旨在为进一步挖掘经筋理论用于指导临床提供理论支持。
1 Clauses / 条文整理1.1 在下肢的排布
足部自大趾开始,依次为:足大趾内侧为足太阴、上侧为足厥阴经筋所起;足第二、三、四趾为足阳明经筋所起;足第四趾、小趾为足        少明经筋所起;足小趾为足太阳、下侧为足少阴经筋所起。另外,足少阴、太阳经筋分别自内外踝结于足跟。
踝部:内踝为足太阴经筋所结;足少阴经筋并足太阴之筋斜走内踝下方;足厥阴经筋结于内踝之前;足阳明经筋结于跗上;足少阳经筋结于外踝;足太阳经筋结于踝。
小腿部:足少阴经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足少阳经筋沿小腿外缘走行,余经筋未明言。
膝部水平:足太阴经筋络于胫骨内髁;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结于内髁之下;足阳明、足少阳经筋均结于膝外缘,此外足阳明经筋还有分支结于胫骨外髁并与足少阳经筋在该部的分支相延续;足太阳经筋结于腘窝。射手座和什么星座最配
大腿部:足太阴、少阴经筋相并,和足厥阴经筋均循行于大腿内侧;足阳明经筋沿伏兔循行,足太阴、足阳明经筋均结于大腿;足少阳经筋沿大腿走行,前部结于伏兔;足太阳经筋循行未明言。
髋部水平:足太阴经筋聚于阴器;足少阴、足厥阴经筋均结于阴器;足阳明经筋结于髋关节,亦聚于阴器;足少阳经筋后部结于骶尾;足太阳经筋结于臀部。
1.2 在上肢的排布
手部自拇指开始依次为:拇指之上为足太阴经筋所起;手阳明经筋起自拇指、食指;中指为手心主经筋所起;手少明经筋起自环指、小指;小指之上为手太阳经筋所起;小指内侧为手少阴经筋所起。
腕部:手太阴经筋结于鱼后;手心主经筋未明言;手少阴经筋结于豌豆骨;手三阳经筋均结于腕部。
前臂:手太阴、少阴经筋并行;手太阳经筋沿前臂内缘走行,余经筋未明言。
肘部:手太阴经筋结肘肿;手心主、少阴经筋结于肘内缘;手阳明经筋结于肘外侧;手少阳经筋结于肘;手太阳经筋结于肱骨内上髁。
上臂:手太阴经筋循于上臂内缘;手心主经筋行于上臂内侧;手少阴、阳明、太阳经筋未明言;手少阳经筋绕于上臂外缘。
肩部水平:手太阴、少阴经筋进入腋部;手心主经筋结于腋下;足少阳经筋走腋前缘,直者,上出腋;足太阳经筋走腋后缘,分支入于腋下;手阳明经筋结于肩胛盂;手少阳经筋言上肩;手太阳经筋走行腋后缘,绕肩胛上行。
1.3 在躯干部的排布
脐部:足太阴经筋结于脐;手少阴经筋系余脐。
胁肋部:足太阴经筋循腹结于肋;手太阴经筋下抵达季肋;足少阴经筋上乘(月少)季肋;足阳明经筋上循胁。
胸部:足太阴、手心主经筋散于胸中;手太阴经筋下结胸里;手少阴经筋夹太阴经筋挟乳里,结于胸中;足少阳经筋系于膺乳。
锁骨水平:手太阴经筋下结、出缺盆;足阳明经筋上腹而布结于缺盆;足少阳经筋系结于缺盆,其直者贯缺盆;足太阳经筋出于缺盆。
脊柱区:足太阴经筋有内部分支着于脊;足少阴经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足阳明经筋属脊;
足太阳经筋上挟脊上项;手阳明经筋挟脊;手少阳经筋走颈合于手太阳经筋;手太阳经筋循颈出走足太阳经筋之前。
1.4 在头面部的排布
骨性附着:足少阴、太阳经筋结于枕骨,并在此处相合;足太阳经筋分支、手太阳经筋结于颞骨乳突。
下颌部:足少阳经筋系下走颔;手少阳经筋上曲牙,上乘颔;手阳明经筋络头之后,下于对侧颔;手太阳经筋下结于颔,有本支上曲牙,上颔。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是什么意思
口舌部:足阳明经筋上挟口;足太阳经筋有分支结于舌体;手少阳经筋有分支系于舌体。
鼻部:足阳明、太阳经筋结于鼻,并在此处相合。
耳部:足阳明经筋分支从颊结于耳前;足少阳经筋循耳后;手少阳经筋循耳前;有分支手太阳经筋出耳上,分支入耳中,本支循耳前。
眼部:足阳明经筋为目下网;足太阳经筋为目上网;足少阳经筋有份支结于目眦为外维;
手少阳、太阳经筋均属目外眦。
最挣钱的行业
颧部:足阳明经筋合于頄,足少阳、足太阳、手阳明经筋结于頄。
头角:足少阳经筋上额角,交巅上;足太阳经筋上头;手阳明经筋上角,络头;手少阳经筋结于角。
2 Characteristic / 排布特征总结2.1 总体特征
从《灵枢·经筋》记载的内容来看,十二经筋的走行总体走行方向与人体的长轴一致,循行特征基本呈向心性分布:均起自手足四末,其中三阳经筋最终汇集于头面部,三阴经筋分散于躯干的胸腹盆腔。
在四肢部位,三阴三阳经筋顺序排列:三阳经筋分布于外侧,从前至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经筋;三阴经筋分布于内侧,从前至后依次为太阴、少阴、厥阴经筋。而在接近躯干部位和下肢,呈现以三阳经筋为主的分布特征:三阳经筋分别从前、外、后三面覆盖下肢、上臂近端及肩部,并继续向头部走行;三阴经筋集中于四肢近端的内侧,继而向深部走行。
在躯干部位,三阴三阳经筋呈现明显的内外分列特征:三阳经筋覆盖躯干外部,足阳明、少阳、太阳经筋分别走行于前、侧、后面;三阴经筋自四肢近端内侧进入胸腹盆腔,其中足三阴经筋均结聚于阴器,足太阴、少阴经筋在内部走行,手三阴经筋结散于胸中。
脊柱区,有四部经筋连属于脊柱:其中以足太阳和少阴之筋两部与之密切相关,二者一外一内紧贴脊柱上行,并最终抵结于枕骨部相合;足阳明之筋主要走行于人体腹面,在上腹部尚有沿胁肋部连属于脊柱的走行;足太阴之筋走行于胸腹部,则在胸部向内分出一部,附着于脊柱;在颈项部,共有七部经筋走行:除足少阴一部外,全部为手足的三阳经筋,项部为后部,为足太阳经筋走行:余皆走行于前面的颈部,自后向前依次为足少阳、手少阳、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其中手少阳太阳两经筋在此部相合[2]。
在头面部,六阳经筋分别抵止于耳目鼻喉颔等部位,其中以足太阳、足阳明、手太阳分支较多[3]。
2.2 局部特征
经筋在人体分布的局部特征,在四肢区域具有明确的节段性。按照原文的描述顺序,十二
经筋分别起自四肢各指(趾),沿其循行途中,在所过关节之处均有所“结”。其中三阴经筋多结于关节的内侧,而三阳经筋多按照阳明、少阳、太阳的次序从前、外、后方结、绕于关节。而且,十二经筋所“结、聚”之处,除膝部内外辅骨、肘内锐骨、腕部锐骨、枕骨以外,均是人体部位名称,而非该处的骨名。
此外,在肢体区域部分经筋还发生“合、并、交”等现象,如:足少阴、太阳经筋分别在结于踵和枕骨的部位发生相合;足阳明经筋分支在外辅骨即腓骨头处合于足少阳经筋,在鼻的部位合于足太阳经筋;手少阳、太阳经筋在颈部相合。足少阴经筋在大腿段与足太阴经筋并行,手心主经筋在前臂与手太阴经筋并行。手少阴经筋入腋交于太阴。
在头面部,手阳明经筋上角络头之后,下于对侧下颌部,这是十二经筋中明确存在交叉的一部。另有足少阳经筋所在颈部维筋,并蹻脉而行,上过对侧头角。
3 Discussion / 讨论3.1 排布特征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手足三阴三阳的经筋分部因循的是周天六分法的思想,但从条文描述的经筋循行空间排布特点来看:三阳经筋占据了四肢的前、外、后面,三阴经筋多集中在内侧
面,尤其在四肢接近躯干的部分表现的更为明显,这是一种四分法的做法。四分法,即前后左右的分区,是一种很自然的分部方法,因为人体本身就具有左右对称、前后有别的外形。
另外,从实际的解剖结构来看,小腿即分为前、外、后三个筋膜室,而大腿则分为前后内外四个筋膜室;上肢的肌肉相对纤细,则通常分为屈伸两侧。我们对照十二经筋的循行区域就会发现,下肢经筋的四分特征确实比上肢更为明显。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阐述六经分部的重要篇章,其文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明确地提到了人体前后差异,以及身应四方的思想。《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这是《黄帝内经》医学人体阴阳的基本判定思路。因循这两种理念,十二经筋,尤其是足三阴三阳经筋在躯干部的排布,显著地体现了这种以内外、四方作为人体六经分部的指导思想。而从人体的横断面肌筋膜分隔情况来看,其与经筋的分布特征基本吻合,从而提示经筋理论的现实解剖学意义。
worth的用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