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教授谈中国古代阶层的流动制度
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教授谈中国古代阶层的流动制度
南师很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来南师。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中国古代阶层的流动制度,我详细的把关注这个题目的原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半年来我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今天重点是站在法学的角度应该怎样来思考这个制度。怎么样从法律史的角度来思考中国当代社会构建提供一个视角。下面开始讲座。
第一,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我是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的。
背景一:卢武铉自杀。这个事件把韩国的公务员退休制度在全世界受到关注,当然也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卢武铉,2009523市场营销实习报告日在他的老家附近爬山时坠落身亡。警察认定其自杀。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跑到老家自杀?我简单介绍一下。卢武铉有传奇的经历,0212祈福语19号当选韩国总统,082月就任满之后,就卸去了总统职务,回到老家。之后,他本打算在首尔郊区租借一套房子,安度晚年。但是根据韩国的法律,他必须要回到老家。韩国法律规定,没有本地户籍的公务员不得在自己任职地区在租借房子居住。退休之后,必须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安度晚年,除非获得国家有功者。韩国历史上没有总统获得国家者称号的。卢武铉不得已回到老家。之后他只是去过两次首尔,第一次是参加下届总统李明博的就职典礼,
第二次是韩国大检察厅的传唤,到首尔接受调查。退休之后,他在老家组织了许多公益活动。
韩国公务员退休制度的作用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它渊源于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官员致仕意味着告老还乡。要求公务员回归故里是法律对公务员廉洁自律的规定,一旦回到家乡,就受到了老家的亲属好友的监督:你究竟变了没?变成什么样?陆游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音未改,因为知道要回到老家。一旦改了,人就变化许多。一些大学生可能会不敢认自己的父母,那那些经历过大风浪的公务员面对故土和家乡是否心理有承受力。我觉得韩国要求公务员退休回归故里的制度设计,对引导青年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他知道一定要回到这个地方,他就会对自己的人生会有一定的设计,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第三,退休制度客观上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不同地域之间人才的动态平衡。所有的地方都会出人才。人才的成长必须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人。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国古代让公务员致仕回乡有利于家乡的发展。见过大世面的人对于家乡的习俗、观念、风土人情,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公务员退休制度的规定对促进不同阶层的流动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英雄联盟游戏中怎么回复好友
背景二:网上热帖——电脑怎么刻盘故乡的沦陷
高考英语满分作文谁的故乡在沦陷?许多著名人物写了偶然回到故乡,故乡已经今非昔比。故乡已经沦陷了。在大城市日新月异的时候,我们的乡村在没落——不是没有发展,而是负发展,即以从来没有的速度没落。
故乡为何会沦陷?为什么60年的乡村还不及解放前的乡村?60年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体现?我考虑,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缺乏必要的阶层流动。有人会有疑问:高考不就是吗?我要说的是,高考只是单方面的流动。我们生活在城市,最后葬在这里。我们属于无根的人。早已和出生地没有了关系,出生地的沦陷自己不关心。
背景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究竟如何?国家高度重视,但是现在农村只有“三八”(过妇女节的人)、“六一”(过儿童节的人)和“九九”(过重阳节的人),这样的人能建设新农村吗?这样的社会阶层,再多的资源和政策能起的了作用吗?大城市的犯罪现象比较严重,犯罪主体是打工进城的农民工,80%-90%,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家庭完整犯罪的比例,远远低于出问题的家庭,因为后者的孩子无人管理和教育。这是统计结果,不是歧视。这样的环境,没有父母关爱成长起来的农村新一代,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
哪个抗皱的产品比较好下面看第二个问题,中国古代的阶层流动。
首先看现在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古代社会的阶层流动主要是在科举和社会学方面受到了关注,还没有受到法学,尤其是法律史专业的关注。科举在海外雪学者中引起了争鸣,形成了“流动派”和“非流动派”两个对垒。
流动派:以美国学者柯睿格和何炳棣为代表。柯睿格1947年发布了一篇论文,以用两份宋代的进士名录为依据,用代际流动的方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分析。如果父辈是普通的农民,你进入仕途,则意味着社会阶层的流动。如果你父亲是高官,你进入仕途,则不属于阶层流动。从这个方面说,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何炳棣1962年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论》,通过明清期间48份进士题名录,12226个进士,分析了他们的家庭出身。他认为明代一半的人来自农村。现在大学生一半学生来自普通家庭,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非流动派:以美国的魏特夫、海姆斯为代表。前者1947年发布论文,分析的是唐朝和辽的资料,用家族作为分析方法,即其父不是官员,但是其祖父(或者其他近亲属)是官员,那么你就不是普通的百姓。凭借这一的立场研究,他认为科举中真正是平民的比例并不大。
对社会流动作用不大。也是用家族分析的方式了科举制度,得出同样的结论。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书香门第的人,中进士的比较多。
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严重对立。他们步外国人的后尘,观点大致,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第三个问题,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社会阶层流动
从法律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①要和人才的地域流动结合起来。地域流动,中国当代缺乏的不是阶层流动,而是地域流动,比如说高考——把农村人才吸引到了大城市,但是没有回流,而当地就出现了人才荒。再加上城市化,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对乡村社会是致命的一击。所以,考察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必须要考虑到地域流动。②并且社会阶层的流动必须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制度化的流动。农民起义等也出现了流动,但是它不是常规性的,不属于社会阶层流动。③中国古代是等级社会,社会分层客观存在。这个分层现象应该纳入研究范围,关注细化了阶层,“亚阶层”。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到底是怎样的状况?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秦汉到明清是封建时期,包括皇权、官僚、士绅(获得功名的人)、地主、平民等阶层。这些阶层中,官僚来源于士绅,士绅来源于地主和平民。科举制度是选官的制度,是公务员的主要来源。要考察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就要重点考察官僚和士绅、士绅和地主农民之间如何流动的。国家通过科举制度保证官员来源于士绅。通过致仕制度保证官僚回到士绅中,形成动态流动,达到平衡。虽然表现了地域流动,但是科举任官和致仕制度是相互结合的。科举使得人才是全国得到平衡,流动的频繁,促进了人才的互动——流动过程中,社会不同阶层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促进。没有回流,不能叫互动。为了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古代还有一个回乡侍养制度。无论多大的官,如果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就要回家辞官孝敬父母。国家要求官员尽孝。忠孝不能两全不是常态,只存于特殊情况。归乡守孝制度,要求官员无论怎样,都要回乡守孝。当今社会,老年人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老龄化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如家中没有老人,则属不幸。父母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和慰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