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我的中国梦作文600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的汉字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发展至今天,俗语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没有各种有趣的俗语穿*其中,那就像吃菜没有盐一样,食而无味。那么在这些俗语里面,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典故吗?真实的原意是什么?一起来涨姿势吧?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10则俗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1、有眼不识泰山
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如何护理
2、嫁鸡随鸡,嫁*随*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和*了。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4、不见棺材不落泪
六一将发行750万套葫芦兄弟邮票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心不死”。乌*,项羽自刎的地方。乌*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馒头的做法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四川话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心痛20097、*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皮不通”。*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皮不通”就是指*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此属谐音讹传。
8、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了。
9、倒楣
“倒楣”一词本是*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差。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为不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
形容风景优美的成语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
10、吹牛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