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教学反思
潍坊十三中
王敬华
【教学理念】
旧的教育体制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麻木和呆板;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消极、沉重;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洗脑”,即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1)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2)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3)从单一的课堂到让学生回归自然、社会实际。(4)从强调独立分科到重视全面综合。(5)从评价重选拔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5)从封闭保守的教学到开放交往的教学。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教学设计】
霍金斯的死亡过程30秒吓人
《滔滔黄河》这部分教材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等,内容很多,一节课要讲完、讲好必须进行精心周
密的设计。为此,我参阅了许多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汲取了大家的经验,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如下:
1、出示黄河图片配上背景音乐兼诗朗诵《黄河颂》,让大家去感受那种磅礴的气势,陶冶情操,激发同学们对母亲河的热爱,从而进入学习的意境。教师强调: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可以说中国没有黄河就如同古埃及没有尼罗河,古印度没有恒河,古巴比伦没有幼法拉底河,她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2、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同学们感叹黄河的伟大时,教师引入转折:然尔,千百年来人们又称它是一条害河,这又是为什么呢?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
3、“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吧!”引导学生进入黄
河源流概况的学习,充分利用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干流流经的省极行政单位、注入海洋、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这部分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穿插提出一些问题,如:黄河为什么是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加深对黄河的认识。
4、对黄河上、中、下游水文特征分开详细描述,并总结出要点,为下一步对黄河的综合治理提供思路: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利于建水利枢纽工程:中游还存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下游存在“地上河”的危害。针对“地上河”的成因这一难点,采取以下措施突破:
引导学生看地上河形成动画演示和“悬河”的录象,从黄河含沙量大这一水文特点启发学生得出“地上河”的成因。泥沙主要来自中游,从黄土高原的特点和中游降水、植被特点等已有知识去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1)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地形支离破碎。(2)中游地区夏季暴雨集中,对地表冲刷作用大。(3)中游地区植被差。下游决口泛滥成灾的原因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
5、关于黄河的综合治理,由于各河段特征不同,治理方法也不同。这里我采取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分析,得出结论:(1)黄河上、中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
(2)黄河下游的治理中,除人工筑堤外,还有哪些措施?qq飞车皇族
(3)什么是黄河凌汛?它有哪些危害?应采取哪些措施消除黄河凌汛的危害?
(4)黄河为什么会断流?如何解决黄河断流的问题?大年初一的祝福语
有些皮蛋上有松枝样的花纹
(5)黄河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小敏家剧情介绍6、小结这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展望黄河的美好未来:总有一天我们会彻底制服这条黄龙,让它变害为利,真正为人类造福,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水更清、人更美。
【课后反思】
本节课开头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
大连发现王国图片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潍坊张面河等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
存在的问题;导入改黄河图片为录像配上黄河颂更能体现黄河的气势磅礴;黄河源流概况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一点时间,做点课堂练习更利于学生巩固;再就是有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
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使更多同学积极参与的问题,积极转变自己的角,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