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名字的由来
洛阳名字的由来
历史上洛阳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胜甲于天下,成为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地名也随着朝代更迭和疆土争夺而屡有变化。洛阳的众多名称体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传说时代,相传轩辕黄帝时洛阳称为郏鄏,因其北部邙山名为郏鄏山而得名。后来虽有周成王定鼎郏鄏之说,但郏鄏之名并非始于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斟鄩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汤居西亳,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
西周时期,洛阳的名称比较多。就地理区域而言,洛阳有“中国”、“土中”、“地中”等名称。1965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的成于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铜酒器)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表明武王把洛阳称为“中国”。《帝王世纪》称洛阳为“土中”。这些名称都体现了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东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体
现了洛阳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阳涧东瀍西一带。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平王迁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称王城。景王去世后,王城发生了王子朝之乱,敬王避居翟泉。因乱党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晋、魏等诸侯大夫扩筑成周城(在今白马寺东汉魏故城一带)并迁居之。此后“成周”成为敬王所居之专名。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汽车仪表图解
西晋以洛阳为都,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洛阳一带成为河洛丘墟。后来成为羯族石勒后赵政权的南都。隋朝建立,袭北周之制,以洛阳为陪都,称“东京”。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唐初建洛阳宫。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徙居洛阳,封洛阳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改称东京。
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北宋、金为陪都。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
tcl冰箱
司马光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地名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洛阳的兴衰史,是中国历史兴衰演变的缩影。
洛阳名字的由来
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洛阳繁衍生息,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洛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2-24.6℃,洛阳市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洛阳市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 
扩展资料 洛阳地形地貌:洛阳市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
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 洛阳市位于豫西地区与东秦岭褶皱系,地势西高东低,有伏牛、外方、熊耳及崤山四大山脉。伏牛山自西南横贯南部,外方山为东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贯中部伸向东北,崤山位于西部。 伏牛山海拔1500-2000米;外方山为伏牛山分支,海拔600-1000米;熊耳山海拔1500-2000米,为伊、洛河分水岭;崤山海拔1200-1800米,境内最高点为海拔2212.5米的伏牛山主峰老君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
洛阳地名的由来?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 无论是在道学中还是哲学上,都把阴和阳当作一对矛盾体,它是相对的。《易经》中称日为太阳,称月为太阴。在注释它们的法则时,曾这样概述:太阳主昼,太阴太夜;日生于东月生于西。它们是相互交替着的“万物之主”,通过日月轮回,使世界上的万物得以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我们的祖先将朝向太阳的地方叫阳面,背向太阳的地方就叫阴面。所以,在命名地名时,阳面的地方,常叫做阳,阴面的地方也就自然叫阴了。洛阳是以发
源陕西洛南县的洛河流经此地而命名的,因得于“南”字,故称阳。
扩展资料:
洛阳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改洛阳为雒阳,黄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称曹魏,设司隶校尉部。
--中国地名
【洛阳市 住宿】便利舒适像在家_洛阳...
洛阳市 住宿各大洛阳市 住宿平台比价:可做饭洗衣,就像在家!去洛阳市 住宿..
HomeToGo GmbH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洛阳地名的来历!
历史上洛阳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胜甲于天下,成为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地名也随着朝代更迭和疆土争夺而屡有变化。洛阳的众多名称体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传说时代,相传轩辕黄帝时洛阳称为郏鄏,因其北部邙山名为郏鄏山而得名。后来虽有周成王定鼎郏鄏之说,但郏鄏之名并非始于成王,古已有之。
侠盗飞车 秘籍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斟鄩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汤居西亳,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
西周时期,洛阳的名称比较多。就地理区域而言,洛阳有“中国”、“土中”、“地中”等名称。1965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的成于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铜酒器)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表明武王把洛阳称为“中国”。《帝王世纪》称洛阳为“土中”。这些名称都体现了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东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体现了洛阳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阳涧东瀍西一带。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平王迁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称王城。景王去世后,王城发生了王子朝之乱,敬王避居翟泉。因乱党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晋、魏等诸侯大夫扩筑成周城(在今白马寺东汉魏故城一带)并迁居之。此后“成周”成为敬王所居之专名。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梦幻109
西晋以洛阳为都,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洛阳一带成为河洛丘墟。后来成为羯族石勒后赵政权的南都。隋朝建立,袭北周之制,以洛阳为陪都,称“东京”。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唐初建洛阳宫。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徙居洛阳,封洛阳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改称东京。
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北宋、金为陪都。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
司马光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地名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洛阳的兴衰史,是中国历史兴衰演变的缩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