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小专题3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热点剖析】
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
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表现
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
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表现
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
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
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
(1)阶段
①从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
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真题再现】
1.(2019·北京高考·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
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答案】A
南京供电公司【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D
【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
‘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4.(2014·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答案】D地震小口诀4句
【解析】中国的瓷器大规模远销海外始于唐朝,晚于题目中的“秦(朝)”,故A项错误;广泛调查和历史学家的意见均带有主观武断的成份,故B、C项错误;China是不是“秦”的音变?关键看最早使用该称呼的外国人是先了解秦朝还是先了解中国的瓷器,故D项正确。5.(2013·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提到的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 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
6.(2012·海南单科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答案】B
诺基亚5230格机方法【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7.(2012·上海单科卷·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小年祝福【答案】A
【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8.(2018·天津高考·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题干问及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1840年即已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状态,故A项错误;1861年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戊戌变法时期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期间也的确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但不是小说翻译少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题干中“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
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推知外国其他类的作品翻译多,结合1840—1899年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故C项正确;题干分析的是的翻译作品中未大量翻译外国小说,未提及古典小说与其竞争问题,故D项错误。
9.(2017年天津卷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暖气机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的枷锁制作绿豆汤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可知变化主要反映清代史籍著述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只是一个方面,故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而且说法绝对,
故排除。
10.(2014·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西业”、“里
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
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
1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
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
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共在十年对峙中探索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围绕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展开,欧美社会制度不是讨论的中心问题,并不一定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这场争论有利于人们认清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进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通过这场争论知识分子达成了共识,而且材料中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至少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方式,故D项错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