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Museology
黄宗红
hp台式机驱动塘厦邮编(安徽名人馆,安徽…合肥…230088)
安全员证摘 要:近年来博物馆已经成为弘扬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黄梅戏是安徽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淳朴流畅,富有表现力,是展示安徽的重要文化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了新的困境,文章从黄梅戏与博物馆的融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探索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文化;博物馆;困境;探索
1 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湖北黄梅因水灾大量难民流入安徽安庆宿松、望江一带,他们以卖唱乞讨为生,在此过程中,湖北的民歌小调和安庆地区的俗曲、歌舞逐渐融合,形成了黄梅戏的雏形。自乾隆晚期后,黄梅调的演唱在安庆各县逐渐流传下来,大量融入了安庆本地的曲调、舞蹈素材和生活题材,发
展为安庆地方的生活小戏。从清道光到光绪年间,黄梅调逐渐从生活类的小戏表演发展为演出大戏,经过不断的吸收、学习,形成了具有特的戏曲种类,曲目不断增多,号称“小戏七十二本,大戏三十六本”。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黄梅戏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马》等陆续上演。
2 黄梅戏在博物馆传承中的困境
安徽名人馆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是安徽省接待游客量最大的公共文化场馆之一,第八展厅“徽黄艺
迪莫怎么抓苑”对安徽的黄梅戏文化进行专题展示,可以说在对黄梅戏的传承中安徽名人馆走在了前列,但是在运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黄梅戏在传播中还有很多的困难。
第一是传播渠道单一。目前,安徽名人馆对戏曲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以图片和戏服的展示及戏楼的仿制
为基本陈列手段,只能满足基本的参观需求,无法让游客产生文化兴致。第二是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博物馆大多属于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受编制的影响,很难引入专业的戏曲人才,大多是非专业人士从事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这样往往事倍功半,很难出成果。第三是戏曲社教活动缺乏。安徽名人馆年举办社交活动超过100场,但是关于黄梅戏的活动极少。
3 安徽名人馆做法
为了让传统戏曲文化“活”起来,安徽名人馆在以下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开展戏曲演出。为了普及和弘扬戏曲文化,安徽名人馆自2017年开始,积极向财政申报专项资金,开展“徽黄庐泗花”戏曲专项演出。以安徽名人馆第八展厅为舞台,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与合肥市演艺集团合作,为游客免费展演。在重要节假日及周末,我们每天安排4场经典戏曲演出,全年超过100场,年观看演出的众超过10万人次,普及了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戏曲文化,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赞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次,举办戏曲讲座及展览。举办了“故乡的印记”——2016迎新春·安徽民俗文化展演节目、正月十五闹元宵——安徽名人馆“元宵节”戏曲专场、侯露女士从艺40载文艺专场演出、民间庐剧演员盛小五从艺30载文艺专场演出等,积极传播戏曲文化知识。最后,在社教活动中开展戏曲教育。2017年,为纪念严凤英诞辰87周年,
【作者简介】黄宗红,安徽名人馆办公室主任,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缅怀袁隆平的句子>就业计划书黄梅戏在博物馆中的传承与发展
——以安徽名人馆为例
116Vol.15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