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万圣节说说【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与景物描写的关系。
【教学过程】
今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相信许多同学都有过或近或远的旅游经历,有时可能还会携带一份旅游攻略,借鉴别人的经验,让自己的出游不留遗憾。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走进《壶口瀑布》,透过文字,一起领略壶口瀑布的风采,为我们寻一份“壶口瀑布”的景点旅游攻略。(板书文题)(屏显)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阅读壶口瀑布资料,可以让学生对壶口瀑布有一个宏观印象;寻景点攻略,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旅游攻略——观景时间)
壶口瀑布作为我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非常值得一游的景点。作者开篇就写到:“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界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接着,作者分别讲述了他的两次游览经历:
“第一次是雨季,……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1.根据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经历,你觉得游客该选择什么时候前往呢?请浏览课文,结合文中词句,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生交流推荐)
预设:雨季——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震耳欲聋;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季——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深不可测、千军万马、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景观丰富多样,有的雄浑壮阔,有的陡峭奇绝,有的多姿多彩
小结:文章主要写作者两次到壶口瀑布看到的不同景象: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磅礴气势,甚至令人害怕;详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表现其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景观,紧接着写脚下的石,但实则是表现水的无穷力量。结尾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三、细读探究(旅游攻略——观景路线)
根据作者的赏景经验,请你抓住文中提示观景立足点的词语,推荐一条最佳观景路线。
(生交流推荐)
湖北省二本院校排名预设关键词:下到沟底—走到河心,河心有沟—向上游看去—河水跌下去,沟底—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小结:像作者这样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即定点换景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行文思路。通过推荐游览时间,感知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本文语言典雅端庄的特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推荐观景路线,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提示观景立足点的词语,理解作者运用定点换景法描绘景物的方法,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四、赏读品味(旅游攻略——美景推荐).
1.旅游时,常免不了用照片定格美景。请你根据根据文中作者的描述,以“我觉得这句中的景美,美在运用(写法),写出了(景的特点)”的句式推荐几处必拍美景。(生批注后交流)
(屏显)提示:1.写游记跟旅游中照相有些相似。拍摄自己眼中的美景,不会是随意的:一是选择那些具有地标性的、最富特的或者最能打动你的景物来拍照,定格成永久的回忆;二是拍照时要选好角度,构思好画面,不留遗憾。写游记同样如此,抓住最富有特征或代表性的,或者是你感受最深的景物来写,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鲜明地呈现其独特、令人难忘之处。2.可从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四字短语、动词、叠词、重复用词)等角度先批注,后交流推荐。
示例:我觉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句中的景美,美在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水的种种动态。“挤着”“撞着”突出波浪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奔腾激越的气势。
预设:(1)我觉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句中的景美,美在运用短促急骤的句式,表现河水奔腾汹涌之势,突出画面的动态美。(句式特点)还美在运用“推推搡搡”“排排黄浪”“堆堆白雪”中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叠词)
(2)我觉得“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这句中的景美,美在运用大量的四字短语,如“一川黄浪”“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将泉、溪、漩涡的形态描绘得精练生动,简洁整齐,余味无穷,显得典雅而有韵味。(四字短语)还美在“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水的流淌赋予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障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修辞手法)
(3)我觉得“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这句中的景美,美在“跌”“碎”二字反复出现,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量,也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重复用词)
小结:本文语言畅达自然、雅洁凝练,富有古典气息;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善用修
辞,生动形象;用词精准,表现力强;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作者用这种磅礴大气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既生动形象,又别有雅韵。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出喜欢的语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品析,来体会梁衡在这篇游记中磅礴大气的语言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气势和精神。
五、研读探究(旅游攻略——观景感想)
1.罗丹说:“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能引起人们的思想。”如果从拍的照片中选择几张发朋友圈,并配上文字来表达拍照时的感想。请你给些建议(文中词句或自己话均可)。参考句式:我推荐“”(感想),文中“”(景)会让人有这样的感想。(生交流)
中国十大品牌内衣示例:我推荐“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文中“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会让人有这样的感想。
预设:
我推荐“经磨难便有个性”,文中“它们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会让人有这样的感想。
我推荐“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文中“黄河气势如千军万马撞向石壁碎成堆堆白雪”会让人有这样的感想。
我推荐“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文中“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会让人有这样的感想。
我推荐“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文中“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会让人有这样的感想。
我推荐“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文中“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会让人觉得“喜”,“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会让人觉得“怒”,“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会让人觉得“哀”,“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会让人觉得“怨”,“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会让人觉得“愁”。
2.作者仅仅是在写壶口瀑布吗?
预设关键句:①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②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作者借对黄河伟大性格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面对磨难时的坚强不屈、勇于抗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交管123123违章查询
(齐诵最后一段,体味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表达作者感受与思考的语句,把握景与情间的联系,理解作者对黄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以读懂游记的“灵魂”,激发爱国之情。
六、课堂小结
1.《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采用定点换景法,用磅礴大气的语言,细致描绘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并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胸怀,再由黄河的伟大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2. 本文紧扣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采用定点换景法,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了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各具特的景观,层次清晰、鲜明逼真地展示了壶口瀑布的立体美,表达出充满智慧的感悟与思考。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描写春天的古诗大全
所至:不一定都是实录游程,也不一定都有明显的“移步换景”,可以像本文这样定点换景。
所见:要写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选择表现景物之美最集中、最典型的“点”描写。如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水流,表现其奇、雄、险的阳刚之美,多姿多彩的柔和之美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之美。
所感:由景物自然而然地触发出来,与景物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对景物的独具个性的体验与感想。如本文将自己观赏时的体验融入对壶口瀑布水流的描写之中,并用议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黄河的个性的思考。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在了解游记的基本知识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所至”“所见”“所感”,体会文章的描写美、意境美、哲思美。结合文体阅读要求,进行游记阅读知识的总结、归纳。
七、学以致用
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教材P112写作实践一)提示:
1.选择某一处风景来写,不要贪多,不要面面俱到。
2.细致观察,具体描绘该处风景,不要泛泛而谈。
3.描写风景时要融入一些个人感受,尽可能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游记文体要素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仿照课文定点换景的写景方法,结合单元写作要求,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寻“壶口瀑布旅游攻略”为主线,设计了“观景时间”“观景路线”“美景推荐”“观景感想”等环节,紧扣游记的三要素进行“文体教学”,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游记文章的方法,提升阅读技能。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清“所至”,感受文章独特的写景角度;用赏析写景语句的方法学习“所见”,把握景物的独特特征;用品读的方式体味“所感”,逐步体悟作者通过
描绘壶口瀑布表达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每个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切实地进行游记学习。另外,游记作品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材料。品读语言,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体悟之细、绘景之精,而且可以体会黄河的伟大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爱黄河、爱祖国的情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