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新论析
作者:蔡青竹
来源:《桂海论丛》2013年第04期
白居易诗全集作者:蔡青竹
来源:《桂海论丛》2013年第04期
摘 要: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概念具有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关怀,兼具“物象性”和“主体性”。“物象性”马鞍山中考分数线表明生产力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铁观音是什么“主体性”则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出现了知识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生产力的新形态。由于生产力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它能够推动社会主体不断发展,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并于总体上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新形态;动力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4-0025-04
对于社会发展动力,学者多研究系统动力,这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这一视角。从生产力本身出发,破除对生产力的狭隘认识,对于生产力及其作用或许能够有更加深
刻的认识。本文尝试从生产力的特性着手,结合生产力的新形态,论述生产力缘何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特性剖析
(一)“技术”与“人”管理费用包括: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关怀
作为李斯特理论体系前提的“生产力”只具有工具理性,马克思对此批判道:“如果弯腰驼背,四肢畸形,某些肌肉的片面发展和加强等,使你更有生产能力(劳动能力),那么,你的弯腰驼背,你的四肢畸形,你的片面的肌肉运动,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你精神空虚比你充沛的精神活动更富有生产能力,那么你的精神空虚就是一种生产力,等等。如果一种职业的单调使你更有能力从事这项职业,那么单调就是一种生产力。”[1]261身体畸形、精神空虚、单调的职业显然都不足以成为属人的生产力。在李斯特狭隘生产力论的前提下,人沦落为生产力的工具。那么,究竞如何看待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与个人力量的相分离表现为生产力从人的身上转移到了分工、私有制上。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变成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因此,“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
产力总和,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他们的自主活动,而且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2]129。马克思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127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桂林旅游景点介绍工业的历史十二生肖的成语”实质上就是后来所讲的生产力的历史,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就是以生产资料的物的形态而存在的生产力。由此,马克思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真实联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