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
答:劳动对象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生产活动。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开采中的矿藏、采伐中的原始森林和捕捞中的天然鱼类等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如磨面粉用的小麦、纺纱用的棉花和炼铁用的矿石等等。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2.生产关系[广西大学2018研;广西大学2016研;南京大学2009研;南京财大2008研;中南财大2005、2003研]军号声声阅读答案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由于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
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童装店名字3.生产方式[中央财大2017研]
答: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二、辨析题
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中南财大2007研]
答:此观点不正确。分析如下:
女人洒脱大气的句子(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支配、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社会关系。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起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力;二是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生产关系看作是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组成的体系。生产关系包括: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由此产生的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
假期家长评语怎么写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③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它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可见,当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发生改变时,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都不会发生改变,即社会生产关系不会改变,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不会改变。计算机网络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情侣装哪个品牌好2.在生产力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也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中央财大2016研]
答:此观点不正确。理由如下: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种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进行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三、简答题
1.阐述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谈谈该原理的现实意义。[人大2018、2014研;北京理工大学2003研;浙江大学2003、2001、1999研]
答:(1)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①生产与消费
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消费分为生产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就不会有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消费的水平和结构;第二,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用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不同于社会主义生产,因而资本主义消费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消费。
消费决定于生产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消极的,它会反作用于生产。首先,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入消费,它就不是现实的产品。其次,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如果
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②生产与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首先,被分配的产品是生产的成果,因而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可分配产品的数量;其次,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的社会形式,如资本主义生产就决定了有利于资本家阶级的分配形式。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与生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生产与交换
生产决定交换。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了交换的范围和规模。分工愈细,交换范围愈广,交换规模愈大。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交换的发展又会推动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比如,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化。
(2)该原理的现实意义如下:
①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的决定性主导作用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要重视生产,把生产放在第一位。用的话说就是“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过程中要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
②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要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还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换竞争机制,规范市场交换秩序。所有这些都要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目的。
③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关系原理还要求反对和抵制有损长远利益的发展,如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以及生产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产品,还有以牺牲经济结构合理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发展以至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④这些原理也说明为了一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仅仅靠市场调节是不行的,市场调节有其弊端,要把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实施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要依据经济形势来确定。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人大2015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1)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要揭示人类历史不同社会形态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的这种本质联系,以及其实现方式和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
作用。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认识与否,它们始终按照自己的要求起作用。一旦经济条件变化了,它也就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它的客观性质还在于人们不能违背它,也不能制定或任意改造它。任何人违背了或是企图臆造任何经济规律,都会受到无情的惩罚。不过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也并非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掌握它们,并学会正确地利用它们。应当既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又充分重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这是在任何社会中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消费需求上升的规律等
等。这类经济规律,表现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它们作为不同社会经济形态规律系统中的构成部分,在作用的形式上,将受到不同规律系统的制约而表现出差别。
②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这是在具有某种相同经济条件的几种社会形态中共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等。这类规律,表现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内在联系,但其具体效应的发挥,还是会出现差异的。
③第三个层次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这是只在一个特定社会形态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人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按劳分配规律。这类规律,表现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
长春景点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不仅研究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而且研究人类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以自己特有的经济规律相区别,又以共有的经济规律相联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