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境与应对策略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境与应对策略
作者:***
来源:《中州学刊》2021年第05期
张家界自由行详细攻略
        摘 要: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大量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其专业对口就业难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不同于以往从制度或文化视角的解释,从职业分层的视角来看,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困境与当前社会工作的职业资源状况密切相关。破解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的问题,应该在肯定社会工作者职业劳动价值的同时,切实提高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
        关键词:职业分层;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5-0074-06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归纳其要,社会工作均被视为一个以助
人为目的的专业和职业。从职业角度来讲,社会工作就是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方法和实务技能,帮助有困难或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团体以及社区等解决问题、恢复和发展其社会能力的一种专业化职业活动。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其后,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规模化和职业化。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毕业生对口就业问题备受关注。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对口就业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民政部门、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等领域。然而,现实中,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走向社会时,没有在这些领域和行业就业的占相当比例,其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此,本文拟从职业分层的视角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境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通信工程专业学什么
        一、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境的认识转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新问题不断出现。为了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等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恢复或增强其社会功能,在政府主
导和大力推动下,高校抓住机遇,适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1989年北京大学招收首届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至2019年,全国已有82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专科,34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155所院校招收了社会工作硕士,基本上建立了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每年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加。①基于社会需求的判断,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但从现实来看,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实际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比例一直偏低,专业不对口就业问题非常突出。早在2002年,就有学者在对上海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大部分学生流向了企业、商业或其他行业,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比例大约仅占三成。②王德强对吉林省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结果显示,专业对口就业者仅占19.3%。③曾守锤基于全国2015—2017年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指出,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没有进入社会工作行业就业。④笔者对某大学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也证实了上述研究发现。2010—2019年,该校一次性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最高仅为15%(不包括升学考研的情况),而在各类企业就业率高达76%。可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受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冷落。
        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
率很低。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角度看,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就业的直接后果是人力资源极大浪费。对于这种尴尬的局面,不少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基于制度视角的研究认为,培养制度和就业制度不健全是造成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就业率低问题的关键因素。在学校人才培养制度方面,袁琳的观点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制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时仿西方化倾向严重,理论授课、实务技能操作不契合本土,学生学习存在食洋不化的问题。⑤与此同时,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实务经验欠缺、实习环节薄弱等也影响着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就业。⑥在社会就业制度方面,张昱指出,虽然目前社会工作已被纳入职业体系,但在岗位设置、职业激励、职业评价等方面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导致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较低。⑦基于文化视角的研究认为,植根于西方伦理价值的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后并没有在本土文化中扎根,导致职业社会工作常常水土不服。黄耀明指出,在我国差序格局的熟人社会中,个人遇到困难时首先求助的是家人、亲属和朋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⑧已将家庭伦理内化于心的个体习惯于寻求家庭和國家的帮助,而不是接受陌生的社会工作者的帮助。⑨张丽芬在东莞、长沙和贵阳等地的实证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互助文化使人们认为助人行为不应该计较经济回报,更不应该专门设置这样一个职业。⑩以上从制度和文化视角的研究表明,改善专业培养制度和就业制度有利于
上海周边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传统文化的式微和个体化社会的兴起亦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换句话讲,只要高校致力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境就能得到显著改善。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于制度和文化视角的解释似有不足。高校自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以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根据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改进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把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情况作为是否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实验教学日益完善,实践教学越来越具有操作性,学生的专业能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近一二十年来,政府的大力支持使社会工作就业岗位数量迅速增加。民政部《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社会组织领域,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数量从2002年的130768个、22654个分别增加至2018年的366234个、444092个。B11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专业就业岗位。以制度和文化视角的分析来看,如果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能够在这些领域就业,必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其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问题。但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是缺少专业就业岗位,而是不愿意选择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可见,从制度和文化视角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境的分析有其
不足。职业分层视角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分析社会工作的职业困境,有利于把握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意向和诉求,破解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困境,切实壮大国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从职业分层视角对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地位的分析
大闹天竺 豆瓣        职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人们从事的职业划分为高低不同等级序列的过程和现象。经典马克思主义依据个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将社会人区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样职业地位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职业获得的经济报酬。韦伯认同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与阶级划分的论断,同时他认为阶级和社会地位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一些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人也可能因为其他方面的优势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弥补其经济上的不足,进而与有财产的人同属于一个地位体。韦伯在划分社会阶层时采用了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三重标准。由此,职业地位的高低不再局限于经济收入,还与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相关。因此从理论上讲,职业分层是社会分层的表征。21世纪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以职业为基础,根据职业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将我国社会结构划分为十大阶层,
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其中,组织资源对应政治权力,经济资源对应经济收入,文化资源对应社会声望。可见,通过职业可以判断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反映人们在政治权力、经济收入和社會声望上的差别。
        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其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进行包括职业方向、职业信念、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等方面的思考与训练,进而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作为青年体中富有朝气的活跃分子,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社会主流职业价值取向。从社会化角度讲,大学生选择何种职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总体上仍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向纵深发展,市场精算意识和消费观念不断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通过各种媒体和网络的不断渲染,推动着消费社会的形成。诚如波德里亚所言:“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B12这种消费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对外在世界的认知,物品和服务越丰富,就越需要刺激消费。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气质、品味、情调、身体等统统被裹挟在消费中,消费变成了一种体现社会区隔或社会分层的行为,以消费来标明人的身份、地位和收入。马尔库塞指出:“大众运输和传播手段,住房、食物和衣物等商品,娱乐和信息不可抵抗的输出,都带有规定了的态
搬迁房屋赔偿标准
度和习惯。”B13在信息化时代,无边界的网络承载着这些消费行为及其符号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和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高收入的就业岗位也就成为大学生求职时的首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生求职时钟情于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以及发展前景好的国有企业。说到底,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受所处社会历史情境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求职时也是如此,看重各种职业中潜在的政治权力、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
        职业对政治权力、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的占有是综合性的,这三种资源之间往往相互勾连并产生连锁效应。为了更清楚地显现职业选择时的这个参照坐标,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将三种资源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及其资源占有情况进行了高低排序。从政治权力来看,“高权力职业”包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法律专业人员、医生、行政办事人员、民警等;“非高权力职业”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会计、护士、产业工人等。B14从经济收入来看,从高到低的职业排序依次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非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业主及个体户、服务业从业人员、办事员、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农业从业人员。B15从社会声望来看,从高到低的职业排序依次是高级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中层领导干部、各类企业高层管理人
员和一些收入较高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政府部门的普通干部、特殊行业的办事人员、农村地区领导干部、市民主党派负责人和私营企业老板,较低层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通办事人员、收入较高并具有准白领职业特征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以及企业工会主席和建筑队包工头,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具有一定技能专长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个体户或专业户以及较低层办事人员或低层白领职业,不需要技术专长的、劳作性的工人、商业服务业员工、农业劳动者和小个体户,三轮车夫、搬运工和保姆等工作者。B16可见,相对而言,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拥有较多的政治权力、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农业劳动者、产业工人以及三轮车夫、搬运工和保姆等工作者处于职业分层末端。那么,在这样一种职业分层体系中,作为新型职业的社会工作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社会工作职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为了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政府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失业人员、流动人口、药物成瘾人员等提供专业服务,服务涵盖福利服务、婚姻家庭、社会救助、社区矫正、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服务内容涉及传播自主理念、修复家庭关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维护合法权益、康复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对接民政、教育、卫生、司法等多个部门。由此,职业社会工作者可以被
看作是服务民生和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若对应上述所列举的职业分类,社会工作职业缺乏政治权力,其经济收入大体与职业序列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状况相对应,其社会声望大体与职业序列中较低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状况相对应。
女装品牌
        三、职业分层视角下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境的再认识
        从职业分层视角下认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困境,需要从从事非社会工作职业可能获得的政治权力、经济收入与社会声望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政治权力层面。韦伯指出:“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中,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B17依附于职业的政治权力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B18。政治是嵌入社会的,政治权力的运行范围通常会超出组织标明的范围。中国的乡土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B19,在传统社会,封妻荫子、光耀门楣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能给他人帮忙更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和能力的体现。这种文化特质从家庭扩展至家族、地缘体,再扩展至整个社会后,社会关系变成了私人联系的网络,公与私的界限也就模糊了。尽管科层制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组织形式,但其非人格化特质并没有完全取代人情和私
人关系,而且在具有乡土性的社会基层,职业所附着的政治权力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也正是在这个层面,政治权力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最贴近,更能显现出职业的政治资源,民众也更加看重职业的政治权力。布劳指出,交换当中的不平等也会产生支配关系,“当一个人在交换中处于匮乏境地时,就有这种可能,从而只有使自己服从他人,才能使交换维持下去。他人可以获得一种权力信用,也就是一种可以用于以后交换的命令权力”B20。较之于无职业权力者,有职业权力者往往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由此生产的非正式政治资源也多。而社会工作职业这种给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给予是职业的本职要求,体现的是社会工作的利他价值与伦理,构建的是一种平等的专业关系而非权力关系,因为作为职业的社会工作并不是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提供服务,也不是通过提供服务与服务对象建立基于人情赊欠的非正式支配关系。因此,体制外的社会工作职业基本上是没有政治权力的。在这种情形下,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非对口就业就不失为一种获取政治资源的可能途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