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录行测资料分析专项强化真题试卷30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2008年江西省各设区市普通中学分布情况表
1. 2008年宜春市高中招生数占全省高中招生人数的比重为( )。
赞100米运动员A.8.55%
B.11.47%
C.11.58%
D.12.34%
正确答案:C
解析:2008年宜春市高中招牛数为32252人,全省高中招生人数为278606人,宜春市高中招生数占全省高中招生人数的比重为
2. 下列各设区市中,2008年校均高中毕业生数量最少的是( )。
A.南昌
B.鹰潭
C.新余
D.吉安
正确答案:D
解析:南昌2008年校均高中毕业生数量是,鹰潭2008年校均高中毕业生数量是,新余2008年校均高中业生数量是,吉安2008年校均高中毕业生数量是,比较可知,校均高中毕
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的区别哪个好业生数量最少的设区市是吉安。
3. 2008年赣州市初中招生人数是抚州市和景德镇两市初中招牛数总和的多少倍?( )
A.1.47
B.1.54
C.2.14
祝福语大全简短10个字D.5.44
正确答案:B
解析:2008年赣州市初中招生人数是125211人,抚州市和景德镇两市初中招生数分别是58480人和23007人,赣州市初中招生人数与抚州市和景德镇两市初中招生数总和之比为,只有B符合。
4. 2008年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设区市有几个?( )
A.6
B.5
C.4
D.3
正确答案:A
解析:2008年初中在校学生的全省平均水平是每设区市,高中在校学生的全省平均水平是每设区市,对比表格可知,2008年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设区是南昌、九江、赣州、吉安、宜春、上饶,共6个设区市。
5. 能够从卜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
A.2008年上饶市初中和高中学校数在全省都是最多的
B.2008年赣州市初中毕业生数占仝省初中毕业生数的比重超过25%
C.2008年抚州高中招生数高于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高中招生数之和
D.2008年初中在校学生数量多与最少的设区市,与高中在校学生数量多与最少的设区市相同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2008年初中和高中学校数在全省最多的分别是上饶市和赣州市,A错误;B项:2008年赣州市初中毕业生数占全省初中毕业生数的比重为25%,B错误;C项:2008年抚州高中招生数为23825人,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高中招生数之和为7496+7776+7392
6. 2013年各季度,电子计算机行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加最多的是:
A.一季度
B.二季度
C.三季度
D.四季度
正确答案:A
解析:各季度的同比增长量依次为×5.2%,根据同位比较法,则增加最多的是第一季度,选A。
7. 2013年各季度.电子计算机行业销售产值增速与电子信息制造业差距最小的季度,电子计算机行业实现销售产值( )亿元。
A.5201
B.5618
C.10585
历届金像奖影帝
D.16208
正确答案:B
解析:根据图形可知,差距最小的应该是在第三季度,其电子计算机行业实现销售产值为561 8亿元,选B。
8. 2013年各季度,电子计算机行业销售产值的平均增长率约为:
A.5.6%
B.7.5%
C.44.1%
D.62.7%
正确答案:A
解析:四个季度的同比增速依次为9.7%、0.8%、6.7%、5.2%,则所求为一1≈(9.7%+0.8%+6.7%+5.2%)÷4=5.6%,选A。
9. 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13年各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电子计算机行业销售产值均持续增长
B.2013年各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电子计算机行业的销售产值增速均震荡回落
C.2013年各季度,电子计算机行业销售产值增速均低于电子信息制造业
D.2013年各季度,电子计算机行业销售值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差距持续低下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各季度销售产值完成情况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增速震荡回落,销售产值增速连续16个月低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平均水平,且差距呈扩大趋势。可判断A、B、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选D。
10. 根据材料,下列不正确的是:
A.2013年,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平均每季度销售产值同比增速5.5%
B.2013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平均每季度销售产值同比增速11%
描写雾的句子C.2013年除笔记本以外其他微型计算机产量同比下降4%
D.2013年电子计算机行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销售产值增速差距扩大了4.1个百分点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所求为,正确; B项,所求为,正确; C项,2013年,全国微型计算机产量同比下降4.9%,其中笔记本同比增长7.9%,则除笔记本以外的其他微型计算机产量同比增速应低于一4.9%,错误,直接选C。验证D项:根据文字材料可知,所求为5.5—1.4=4.1个百分点,正确。
根据下面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我国财政支农的比重一直偏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下降趋势,1991—1997年分别为10.3%.10.0%、9.5%、9.2%、8.4
%、8.8%、8.3%的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仅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3至1/2,这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导致农业增收乏力,贫富差距逐渐增大,据统计,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 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多年来,在东部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迟缓,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2002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共1742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1.8%,从人均GDP看,1999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0089年、5407元和4217元,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1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根源于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落后,因而实质上还是一个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 为缩小城乡差异,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启动。在农业税方面,中央原来决定,从2004.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但实际上,到2005年底,全国已经基本上取消了农业税(个别省份降至不超过2%),农业年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打破长期徘徊并增长6.8%的基础上,2005年又在粮食价格较低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增长近6%,这是1997年以来仅有的两个高增长年份。在医疗方面,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在合作医疗保费平均每个农民30元(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个人分别承担10元)
的基础上,中央又增加10元直接补助,在教育方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扩大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费补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