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耀眼的明星。坚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是苏州的一大亮点。 一、苏州经济国际化的主要历程 (一)发展起步阶段(1978年~1990年) 改革开放以前,苏州经济基本处于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无论是农业还是城市工业,主要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技术装备陈旧,资金不足,制约了城乡企业的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围绕多出口、多创汇,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经济结构。1986年,苏州提出了外贸外资外经“三外”齐上,外向经济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 ——利用外资从无到有。1984年6月苏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成立,迈出了苏州利用外资的第一步。这一阶段利用外资总量不大,项目规模偏小,以合资方式为主,70%以上来源于香港地区。1990年的注册外资只有1.4亿美元,平均单项利用外资规模仅8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只有0.7亿美元,到1990年底为止全市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172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9亿美元。 ——对外贸易获自营权。20世纪 80年代中期前,苏州没有进出口经营权, 外贸只是为省进出口公司收购提供农副土特畜产品。直至1987年才获得外贸自营进出口权, 1990年末全市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仅189家,全年进出口总额仅1.88亿美元。出口商品以纺织、服装、丝绸等传统产品为主,出口地区涉及42个国家和地区。 ——外经合作开始起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主要包括经济技术援助、对外承包工程、投资三个方面。苏州市的外经合作是从援外工程承包开始。1979年苏州承接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工程,跨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随后又先后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承建古典园林建筑。1986年,苏州开始从单纯的援外工程承包向对外承包与劳务输出发展。从1986~1990年,苏州执行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项目19项,合同总额493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194万美元。 ——国际旅游较快发展。1982年入境游客突破10万人次,达到 11.58 万人次,1985年旅游外汇收入突破千万美元,达到1138.57万美元。1990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苏州国际丝绸旅游节。1990年全市入境游客达到27.84万人次,接待过夜人数26.1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7575万美元。 (二)蓬勃发展阶段(1991年~2000年) 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后,苏州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绝佳机遇,充分发挥毗邻上海、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空间余地相对较大的优势,实施外向型经济错位发展战略,“三外”全面快速推进,对外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大开发大开放格局。 ——利用外资掀起高潮。这一时期苏州把大力吸引国际资本作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重点,抓住国际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大力兴办外商投资企业,掀起直接利用外资高潮,外商投资由原来以纺织轻工为主,逐步向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发展,并向港口、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和石化、冶金等行业拓展。各级各类开发区迅速崛起,尤其是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开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标志着苏州利用外资乃至整个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1991年到2000年累计注册外资422.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7.37亿美元,外商独资经营占70%以上,外资来源地增至57个国家和地区,来自欧、美、日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外资比重占到65%。到2000年末,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4761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77家投资苏州。外商投资企业逐渐成为苏州工业的主体,两寸照片尺寸多少厘米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4%。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这期间随着各县级市也陆续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开业投产并迅速成为外贸进出口的主力军,苏州外贸连年大幅增长,同时外资企业大量集中于电子信息类、精密机械类产品加工,促使苏州的出口商品结构与出口市场结构有了明显改善。苏州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1.88亿美元,发展到2000年突破两百亿美元,达到200.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3.8%,10年间苏州外贸总额增长了106倍,年平均增速达到59.6%。2000年苏州自营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宗商品发展到35个,苏州对外贸易扩大到141个国家和地区。 ——外经合作不断拓展。1991至2000年,全市先后承接对外承包工程532个,合同总额61269万美元。2000年,苏州新签外经合作金额、完成营业额和在外人数创历史新高分别为12122万美元、12199万美元、3625人。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拓展到园林、工业、交通、道路、桥梁、教育、文化等领域,分布在82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末,苏州在投资并开业的企业有53家。 ——国际旅游加速发展。1992年设立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1999年苏州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0年末全市有涉外旅游饭店94家,客房10377间,旅行社发展到9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5家。2000年接待游客71.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突破两亿美元,达到2.01亿美元。 (三)量质并举全面提升阶段(21世纪以来)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苏州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外向型经济放量扩容上水平,主要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呈现规模速度效益协调发展的态势,推动苏州经济不断上新台阶。 ——利用外资量质齐升。这一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苏州及时在招商方式、外资投向、项目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整,从招商引资到择商选资,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鸟;从规模扩张为主向速度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引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持续上升,引进项目的技术层次不断提高,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开始来苏州落户。苏州利用外资单项规模从2000年的408万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908万美元, 2000年销售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仅有31家,平均销售额为1.24亿元,2007年突破千家,达到1075家。2007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71.65亿美元,分别占到全省和全国的32.7%和9.6%。利用外资从加工制造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转变,实际利用外资的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0.58:94.54:4.88调整为2007年的0.23:86.49:13.28。 ——对外贸易强势扩张。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大力实施出口品牌与市场多元化战略,采取重点扶持一般贸易,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从外贸大市到外贸强市的跨越。 2001年到2007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40.1%,出口额年均增长41.4%。进出口规模由2000年的200亿美元,到2004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又突破2000亿美元,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2003年以来苏州进出口规模,仅次于上海、深圳,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苏州的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5%提高到2007年的81.3%,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了55.2%,苏州已成为世界IT产品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 ——外经合作实现突破。随着入世效应的扩大,苏州的外经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到投资的企业不断增加,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的质量层次进一步提升,劳务输出从初期的劳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实现了由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重点向投资为重点的战略转变。苏州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到拓展发展空间。2004年全市新批企业中方投资额4515万美元,跃居全省首位,2005年全市新批企业中方投资额8211万美元,超过以前历年总和,占全省对外投资总额的40%。2007年全市新批投资项目50个,中方投资额超过 1亿美元。 ——国际旅游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苏州确定了“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成为国内必选、国际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强市”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旅游总体规划、优化旅游大环境、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进入了建设旅游强市的新时期。2004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达到130.16万人次,2007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达到206.1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突破8亿美元,达到8.89亿美元。2007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144家,其中四星级以上48家;“AAAA”景区22个。在入境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出境游也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组团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万人,2005年突破5万人,2007年达7.36万人。 二、苏州经济国际化的主要特点 (一)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是苏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关键举措。 从1984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苏州,到2007年末已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达12506家,累计实际到帐外资达到615亿美元,累计注册外资达到1039.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从1985年的1070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71.65亿美元,增长了668.6倍,年均增长34.4%。 1.利用外资呈现多层次宽领域格局。 在国民经济20个行业门类的98个行业大类中,苏州引进的外资投向18个门类的73个行业大类。 利用外资以独资为主,多种方式并存。1996年前苏州引进外资以合资为主,从1996年开始,外商独资比重超过中外合资方式,“八五”期间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中外合作企业比例为28.8:61.4:9.8,2002年开始出现外资股份制企业,2007年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中外合作与外资股份制企业分别占11.9%、86.7%、1.2%、0.2%。 外资来源地遍及全球。早期进入苏州的外资企业以港台地区为主。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外资来源地区不断拓展,欧美国家的资金大量涌入,北美日本欧盟投资占到12%以上,目前外资来源地涉及93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来自英属维尔京岛、香港地区、日本、新加坡、萨摩亚、美国、台湾地区、韩国、毛里求斯、开曼岛等10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资占八成以上。 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22家公司来苏州投资建立了375个项目,注册外资80.1亿美元。 2.利用外资促进了苏州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过去30年苏州90%左右的外资集中投向第二产业,大量外资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苏州制造业的发展,成为产业层次较高的制造业基地。外资对制造业的投入由最初大量投向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深加工工业发展,带来了大批先进技术,推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产品的优化升级,加快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集聚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以轻纺为主的工业结构,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和以IT、IC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外资企业成为苏州工业经济的主力军。1990年苏州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足2%,2007年末,苏州规模以上外资企业3854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6%;资产总计8052.23亿元,占65.3%;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6万亿元,占66.5%;利税665.93亿元,占61.7%。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外资最为集中的领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优势。目前落户苏州的电子信息企业超过1000家,台湾地区最大的20家电子企业已有16家落户苏州。2007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6%,信息产品的出口占全市出口额的三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成为苏州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涵盖了电子零部件、光电、集成电路、手机无线通讯、PCB、3C硬件等IT上下游的所有企业,已形成计算机整机及配套件生产、通讯终端及AV产品生产、集成电路芯片生产和电子元器件产业等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IT制造业重要基地之一。 外企带动内企配套协同,形成行业集聚优势,对苏州关联产业的影响显著。通过为外资企业特别是国际大公司的配套协作,一大批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苏州目前已形成电子通讯、机械设备、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光电仪器、新材料等工业产业链,“苏州制造”的产品结构已从“小而全”变成了“高大新”。苏州外企加工贸易在国内和本地采购的料件占加工贸易总额的40%左右,在苏州生产一台笔记本电脑,原料无需全球采购,在直径70公里的范围内,所有材料都能满足。 3.外商投资对苏州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显现。 随着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从投入期进入产出期,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对苏州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显现。2007年外资企业年检数据显示,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外资企业有1353家,利润超亿元的有118家,纳税总额超亿元的有50家。自2000年起,涉外税收在全市各种经济成份中占据最大份额,2007年苏州涉外税收达到474.52亿元,占全市税收的46.2%。 (二)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苏州经济国际化的一大亮点。 苏州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以来,进出口总额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增速,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1.8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2117.96亿美元,年均增长51.2%。苏州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强的相关性,运用马克威分析系统计算,三星智能机怎么样 1990~2007年,苏州出口总额与GDP之间相关系数高达0.9731。 1.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苏州制造业快速发展,尤其以电子通信设备类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格局。2007年,苏州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967.01亿美元和656.5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1.3%和55.2%;对全市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2%最新伤感签名和66.7%。 2.市场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获得进出口自营权之初,苏州对外贸易仅限于东南亚与港澳地区,自主经营后,经过多年努力,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苏州出口市场从1990年的42个扩大到2007年的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2002年初对美国出口首次超过日本和香港地区成为苏州最大出口市场,2006新增运费模板>李承铉演过的电视剧年欧盟又超过美国成为苏州第一大出口市场。 3.外资企业成为外贸绝对主力,民营企业出口增速加快。外资企业是苏州出口的主力军,是影响苏州外贸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外资企业的出口额从1990年的7038审车时间万美元增至2007年的1064.06亿美元,增长1510.9倍,年均递增31.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45.34%上升为2007年的89.7%。 200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活力得到很大释放,外贸主体进一步向多样化发展。2007年,苏州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4%,比2005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4.加工贸易是苏州对外贸易的最主要方式。2005年苏州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 2007年达1552.7亿美元,“十五”以来,加工贸易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稳定在四分之三左右,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0%以上。 5.一般贸易逐渐走强。一般贸易相对于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出口来说,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作用更大。苏州在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出口,近年来一般贸易增幅超过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总量已经跻身全国前列。2007年苏州一般贸易进出口362.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1%,增速高于加工贸易进出口10.1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218.5亿美元,增长32.3%,高于加工贸易出口9.6个百分点。2007年苏州一般贸易总量居上海、深圳、宁波、北京之后,名列全国第五。 6.涌现一批规模型出口企业。2007年,苏州有15家外资企业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其中6家企业年出口额超过30亿美元,这15家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到全市出口额的37.4%。近年来苏州加强出口品牌建设,促进自主研发,鼓励内资企业出口,涌现了一批出口龙头企业。2007年江苏国泰集团、苏州进出口集团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另有7家内资企业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 7.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正在加快发展。随着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攀升,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近年来,苏州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取得了较大进展。苏州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苏州市、昆山市和太仓市被认定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14家企业被列为“江苏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重点企业”,19家企业被列为“江苏省重点软件出口企业”,2007年苏州软件产品出口5.9亿美元。宏智科技和凌志软件分别跻身中国软件出口和中国软件外包20强。 (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是苏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与“引进来”相比,苏州的“走出去”起步较晚,近年来走出去的力度明显加大,苏州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竞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1.对外劳务合作活跃,承包工程不断拓展。2007年苏州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金额3.45亿美元,实现营业额3.08亿美元,2007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的合同额和营业额相当于1990年前总和的7倍多和14倍。年末在外人员2148人,业务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劳务合作由一般劳务向技术型劳务转变。2007年末,外派技术型劳务人数已占外派总人数的84.2%。 2.投资走势良好,投资范围广泛。企业到进行直接投资,向外延伸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功能,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苏州就开始尝试到西欧、东南亚等与外方合资、合作投资建厂。2007年,全市新批投资项目50个,中方投资额达到 1.3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27.7%,相当于1990年前投资总额的23倍。2007年末在投资开业的企业有 177家,已遍及100多个国家与地区。 3.开拓新空间,建立经贸合作园。建立经贸合作园区是走出去发展新模式,有利于国内企业充分共享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转移延伸产业链开拓国际市场,集发展降低投资风险。2007年11月苏州成功中标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该项目是由政府引导张家港市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全国县级市唯一和苏州首次中标的国家级经贸合作区项目。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核准苏州工业园在老挝合资建设万象特殊经济区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将发挥在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招商引资方面的成功经验,促进万象特殊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4.发挥产业优势,高科技风险创投显示苏州特。凭借苏州现有雄厚的高新科技产业实力,通过高科技风险创业投资,实现对高新技术和专利的占有和控制,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创新及产业升级已成为苏州投资领先全国的新亮点,从2004年开始,以园区创投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国有民营创业投资公司持续对涉及IC及软件开发等多个高科技项目进行风险投资,其中某项目研发生产的核心芯片已打破了欧美跨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市场潜力巨大。 5.投资形式多样,民营企业为主体。苏州市投资有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参股和收购、创业投资、投资型离岸公司、高科技项目研发、招商引资、服务业等多种形式;投资主体中80%为民营企业。尤其沙钢、永钢、其元、丰立、波士顿、银河、东渡、牡丹、长江、海狮、国泰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型民营企业已经成功开展跨国经营活动。 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土地、能源、环境和人口等要素的瓶颈制约,推动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和循环,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取资源、市场和技术,对推动苏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用巨大。 (四)开发区作为苏州经济国际化的主要载体,是拉动苏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苏州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地位举足轻重,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苏州的开发区建设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后,迎来了开发区蓬勃发展的时期。目前苏州拥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17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12个。经过多年开发与建设,开发区已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现代化的新城区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 至2007年末,苏州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开发面积419.34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24.8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446.22亿元, 年末注册外商投资企业1065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4.77亿美元,年末从业人员231.36万人。2007年苏州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增注册外资151.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97亿美元,出口总额994.83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8.27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82.3%、79.5%、83.7%和49.5%。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企业90%以上集中在开发区,形成了以光电一体化、环保科技、新能源、汽车及航空零部件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开发项目,是全市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自1994年启动开发建设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已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开发区之一。到2007年末已引进外商投资企业3175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6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0亿美元,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财政总收入171亿元,进出口总额569亿美元。2007年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情况通报中,苏州工业园区高居第二位。 三、苏州经济国际化的主要经验 苏州不是“经济特区”,也不是沿海开放城市,不享受特别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苏州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努力优化投资环境,走出了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之路。主要经验是: 1.抢抓机遇赢得先机。苏州上上下下都有“市场竞争不让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的理念,苏州人善于抢抓发展机遇。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牢牢抓住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全国对外开放的重心由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的机遇,高举接轨上海、服务上海的大旗,以各级、各类开发区为载体,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赢得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先机,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 2.优化硬环境“筑巢引凤”。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筑巢引凤”是苏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经验。为营造优越的投资硬环境,苏州高起点开发建设各级各类开发区,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以国际高水准大手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区域功能齐全、综合优势凸现的省级以上开发区成为外商投资的集聚区。 3.树立亲商理念提升软环境。苏州始终坚持软硬环境两手抓,在加快载体建设,优化硬环境的同时,更致力于营造一流的软环境。牢固树立亲商理念,以高效便捷的服务手段、周到细致的服务内容、热情真诚的服务态度和规范有序的服务方式,全力打造服务型、阳光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投资环境,以“便商、尊商、重商、富商、安商、护商”来聚集人气、吸引外商纷至沓来。 4.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胆突破,不断创新,是苏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又一成功经验。苏州市的招商引资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以“政策招商”为主;90年代中期变“政策招商”为“环境招商”,主要通过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优质服务来吸引外资。目前又调整为“招商选资”,以提高引资质量。 5.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招商队伍。多年来,苏州从上到下坚持把招商引资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了一支熟知国际惯例,具备精深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招商队伍,这支队伍在招商引资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