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绍兴寓园虚拟景区的开发价值与思路
晚明绍兴寓园虚拟景区的开发价值与思路
作者:沈丹妮 彭孟宏 程丹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10期北京什么地方好玩
        摘 要:寓园作为晚明绍兴的著名园林,其物质空间建构与精神意境营造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在寓园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对现存园林文稿、相关图片的解读,重点从虚拟仿真技术在历史名园保护中的应用经验、寓园的简史与当代价值、寓园虚拟景区的开发思路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寓园虚拟仿真建设的价值与可行性。寓园虚拟景区的开发思路可分为寓园环境氛围营造、绍兴文脉的融合创新、周边产业的深化开发三个阶段。
        关键词:寓园;虚拟仿真;虚拟景区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绍兴历史名园的虚拟仿真实验创新研究——以寓园为例”(Y202043104)研究成果。
        晚明时期是江浙园林艺术走向诗书画等多门类艺术集萃的成熟阶段。越中地区自然环境
优越,人文积淀深厚,加上明代时期商贸经济发达,园林营造活动极为频繁。据祁彪佳《越中园亭记》记载,截至明代,越中名园约二百九十处之多。胡恒在该书序言中也曾提及:“园之胜,遂与竞秀争流者,同一应接不暇。”[1]关于越中园林营造设计理法的特,祁彪佳之父祁承爜认为:“要以越之构园,与吴稍异。吾乡所饶者,万壑千岩,妙在收之于眉睫;吴中所饶者,清泉怪石,妙在引之于庭除。故吾乡之构园,如芥子之纳须弥,以客受为奇;而吴中之构园,如壶公之幻日月,以变化为胜。”[2]祁彪佳所建的寓园便是“收外于内”并以旷取胜的佳作代表。当前寓园旧址只留下小丘林地,园林建筑及植物早已不存。所幸的是,祁彪佳家族文献资料保存完好,寓园各景点的品题及相关诗文仍可供今人转化利用。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对已消失的园林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转化,是当前开展历史名园科普教学及各景区构建虚拟旅游景点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私家园林作为反映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载体,记录了古人造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工程技术手段,体现了我国古人对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审美思考及其生存智慧[3]。注重虚拟旅游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虚拟旅游不仅囊括从信息搜索、功能服务到精神体验的广泛功能,更注重信息传递、精神体验和人格形塑等方面的积极意义的建构。大众的网上共娱,本身就是虚拟旅
游存在价值的体现[4]。本文以晚明绍兴寓园为例,基于对虚拟仿真技术在历史名园保护中的应用经验的概述,分析寓园的历史价值,初步探讨其虚拟景区的开发思路。
        一、历史名园保护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经验
除夕快乐
        目前,我国的虚拟旅游正在不断发展,虚拟技术正借助线上网页、移动客户端、数字艺术展等渠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故宫作为我国皇家园林的经典作品,由于文物数量庞大,文化价值深厚,就算人们到实地旅游也难以对其具有的文化内涵有深度理解。因此,故宫博物院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展开了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如200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IBM合作推出“超越时空的紫禁城”3D虚拟旅游项目,该项目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故宫游览平台,使人们能够通过网络体验各类宫廷活动,感受百年前的宫廷场景,为人们展现一个“活起来”的故宫,而且使人无论身处哪里都能够感受故宫的文化魅力,并能细细品味其文化内涵。2013年故宫首次发布《胤禛美人图》iPad应用,以故宫博物院的特有资源为素材,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开发让文物走进生活,增加大众对于博物馆文物的了解。之后,《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一系列应用陆续上线,均获得了较高的赞誉。这些虚拟旅游项目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简短精炼以及趣味的日记推文形式,贴合当代大众掌上阅读的习惯,能较好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在数字艺术展览方面,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呈现作品或者场景来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已成为当下各类展示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虚拟仿真技术给各国历史名画的展示与传播带来诸多启发。如凡·高与莫奈的作品已经在世界各地运用不同的虚拟技术进行了展览,包括裸眼3D、全息投影、虚拟投影互动系统等不同形式。2016年,《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先后在多个国家展出,该艺术展整体采用数字成像技术,将静态的艺术作品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让艺术有了活力,观者从视觉体验的单层感受进而获得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等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深层次体验。中国江苏常州止园也是一座在历史中消失了的園林,2019年,常州博物馆推出了《止园归来》视觉艺术展,运用全息数码技术展现止园水墨长卷,这也是虚拟仿真技术的呈现方式之一。此外,上海豫园虚拟景区网站中也能实现360°全景漫游,并配以背景音乐,通过游览线路上视角的变换而使游客达到虚拟游览的目的。
        寓园的名望虽远不及故宫,但其作为地方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作,在内容与形式创造上更贴近越中地区的特历史与生活方式。因此,在传播方面,寓园虚拟景区可借助唐诗之路、大运河等相关文化的推广来扩大自身的文化影响力。虚拟旅游景区的建设能够更方便地呈现园林场景中的不同要素信息,对于现实场景的建设能够起到优化作用,同时景区也能够以此作为宣传特来提升自身宣传效果。
        二、寓园简史与当代价值
        寓园旧址位于今绍兴市柯桥区鉴湖大酒店,当前有关祁彪佳的历史痕迹基本不存。作为文人写意园林发展到明清之际的巅峰之作,寓园可以作为观照明代中期以来文人写意园林艺术观念变化的一个窗口[5]。寓园整体占地约十余亩,营建时间主要在崇祯八年(1635年)至弘光元年(1645年)[6]。曹淑娟将其营造活动划分为寓园的物质环境和文学书写两个部分,物质环境包括寓园主体的确立、寓园山麓及水岸的处理、楼阁的建造及花木栽植三个阶段[7]。沈超然认为曹淑娟所描写的造园第一阶段可以再进行细分,将其划分为寓园山顶与山坡建构、园门与山麓部分连接、山麓与水岸建设、景点维护与改造四个阶段[8]。为全面了解寓园兴造缘由及后续状态,有必要全面把握其历史概貌。
        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考察,寓园历史概貌可划分为7个阶段。第一,始:选址寓山。祁彪佳与寓山的缘分从小就已种下,他在《寓山注》序中曾写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祁彪佳辞官后偶然经过这里,想起往日时光深有感触,便开始了修建山园。第二,建:崇祯八年冬至九年(1636年)秋,主要建造山顶与山坡部分。对寓山山体区域的建筑进行奠基,包括将远阁作为远观景
点,将约室、寓山草堂、烂柯山房、虎角庵几处作为居室建筑,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第三,构:崇祯九年冬至十年(1637年)夏,主要营构园门、水池与山麓部分。对于大门、水池区域等景点的设计巧思是寓园独特理景艺术的体现。第四,兴:崇祯十年冬至十二年(1639年)秋,主要为水景周围部分的构建。对于瓶隐、妙赏亭、八求楼等的建造也寄托了主人的精神追求,幽深静谧的氛围体现出当时的隐逸文化。第五,改:崇祯十三年(1640年)至弘光元年,主要是对已有景点的一些维护与新建。邀请匠人对寓山中的景点进行调整,使寓园画意更甚。第六,寺:祁彪佳立下遗嘱将寓园山下空间捐作寓山寺,舍宅为寺体现出其佛性禅心与道德修养的高洁。第七,绿地:指现在酒店的建筑与景观环境。酒店在原址的山坡上未新建建筑,使人们从山坡高处还能看见柯山,能体会当时祁彪佳在通霞台的感受。
        祁彪佳曾多次探访越中名园,希望能从中吸取园林构筑要领,以用于寓园的建设。《寓山注》是祁彪佳及其好友们围绕寓园四十九景展开的诗文创作的作品收录集,相关收录作品均经过了优选评定。后续友人还提炼出寓山内八景和外八景,即寓山十六景。《寓山注》中四十九景的顺序也是根据寓园的游览顺序而来。寓山十六景命名方式来源于潇湘八景的经典模式。从中国园林意境的生成之意凝神聚规律来看,寓园之系列题名是促成园
林环境意境生成的关键要素,由祁彪佳建构的四十九景及其友人选出的寓山十六景充分利用了题名对物质环境的点睛作用,观景见文心。寓园的历史价值在于其“收外于内”的理景手法,主要指收园林外的景和收建筑外的景。比如通霞台处可远眺柯山云骨与石佛,能将园外的景尽收于园内。《寓山注》中写道:“柯山之胜,以此甲于越中,今尽以供此台之眺听,则台之为景,有不必更为叙志者矣。”寓园西北面的“瓶隐”是园主人的卧室,“隐映于花木幽深中,俨然瓶矣”。根据潘谷西的推算,寓山的相对高度为十八米,山体与让鸥池一同形成远处的天际线,整个环境宁静空灵,富有生机。“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在韵人纵目,云客宅心,予亦不暇缕述之矣。”从祁彪佳作的《寓山注》序的文字中,也可看出其平和宁静、闲美澄和的心态。对于四十九景的命名,以寓园特点为基础,有取自古诗古文的,有求字于友的,有引经据典的,有自己创作的……张岱曾言:“寓山诸胜,其所得名者,至四十九处,无一字入俗,到此地步大难。”从园林的题名中就能够看出文人的修养、志向、情怀与对园林意境的把握。寓园是问名理法贯彻得最为透彻的经典案例,是中国写意文人园林的集中代表。
        三、寓园虚拟景区的开发思路
大众汽车是哪个国家的品牌>是什么星座
        根据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寓园的相关研究可知,虚拟化、数字化是景区未来发展趋势。寓园作为越中名园,需要打开一个能够让大众领略其风采的窗口。园林的理景艺术能使人正确认识园林中蕴含的宝贵遗产,可以传播和彰显中国独特的园林文化,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宣扬中国文化,开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篇章。寓园虚拟景区的开发能够丰富游客旅游的形式,更有助于寓园文化的传播,提高越中园林的知名度。寓园虚拟景区开发思路主要分为寓园环境氛围营造、绍兴文脉的融合创新、周边产业的深化开发三部分。
        (一)寓园整体环境氛围营造
        关于寓园整体环境的打造,可以通过对祁彪佳现存的《寓山注》《寓山志》《祁彪佳日记》等文献资料的搜集,品味诗文中具体景点的意蕴,并参考现存的《寓山园景图》,对照现有的平面图对立面图、鸟瞰图进行实体环境的推演;而后,可以对潘谷西的寓园平面图复原图纸进行改绘。关于园林中的建筑形式与植物配置,需要根据文献记载仔细分析,考据晚明越中地区的常见建筑样式、材料等。在园林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不仅要求再现园林胜景,还需对园林美学意境有充分的体现,这就需要在展示虚拟界面时借鉴画理。虚拟
非主流字仿真技术虽然是一种模仿,但它不仅是再现,而应高于现实,若在某些场景中存在缺损或者不完美的情况时,该技术还应适当地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9]。在全面把握寓园环境的基础上,对寓园整体氛围进行营造,以求实现“虚拟性真实”。在环境复原的同时,可以根据时间顺序呈现园林建设的过程,包括园林选址以及祁彪佳去世后园林的兴衰,还可融合《园冶》中园林建设的过程进行讲解。在场景中要想体现虚拟仿真沉浸性的特点,需要场景与音效的配合,画面转换流畅,才能使人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寓山十六景的时间变化的体现,也需要在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天气和植物的季相变化等效果。
        (二)绍兴文脉融合创新
        城市文脉体现在地方的建筑、艺术、饮食、方言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将寓园置于当时的生活场景与社会背景中,有助于对寓园文化有更好的了解與创新延伸。对一个园林的复原,不仅仅是对其物质空间的再现,更应展示出园林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与时代精神。园林是文脉精髓的集中体现,是文脉的特殊符号,园林中的行、望、游、居等就已经体现了地方的文化。
        对现存的寓园园林理景手法相关资料进行搜集,结合晚明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寓园中
所包含的题咏与诗词以及其辐射出的文人生活状态,向体验者展现明末文人生活图景,进而为其全方位地展示寓山园景。绍兴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园林的结合将会产生1+1>2的效果。同时期也有非常多的历史名人,例如张岱、刘宗周、倪元璐、王思任等,他们都与祁彪佳交往甚密,他们之间的书写活动的开展是园林史中较为少见的,流传下来的作品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整体场景搭建完成的基础上,可将寓园四十九景做成单独的图册,也可将其制作成寓园全景式长卷绘画,打造越中园林胜景的长卷图。长卷图不仅能直观展现出寓园当时的场景,而且可以让游客有环绕式的沉浸体验,通过动态直观的展示能拉近历史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对于园林内涵的科普效果。园林书写活动可通过交互体验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增强虚拟景区的趣味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