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的发展及影响因素_大学生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的发展及影响因素_大学生择业观
保护设置  摘 要:本文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引起了大学生择业观的发展变化的状况进行了回顾,并总结出由计划经济时的择业一元价值观发展成为多元价值观;对影响择业观主客观两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经济转型;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一元价值观
  大学生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在特定的政治泾济时代所具有的稳定的职业价值取向观念。大学生的择业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社会的政治泾济制度、文化传统、家庭及个人自身的素质和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发展轨迹
  建国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1949年-1965年,社会主义政治、泾济、文化制度逐渐确立的计划泾济时期。
  此时期大学生的择业观主体上呈现出的是“国家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这种择业观是在国
家泾济建设急缺大量智力人才,客观上需要国家对智力资源进行计划性调配的情况下产生的。
  2.1966-1976年,“”十年动乱时期。农行活期存款利率
  1968年前后,随着“”前十七年教育路线的否定,在校的大学生成为思想改造的对象而离校。1970年之后,被“推荐、选拔”的“工农兵大学生”,带着“上大学”、“改造大学”的任务进入大学。这些学生的择业观都有着浓重的政治彩。
安置房政策  3.1977-1992年,改革开放后的计划泾济时期。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变,而大学生的择业观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7--1985年),百废待兴,扰乱反正阶段。国家进入以泾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整个社会充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此时,仍然是计划泾济,国家实行的仍然是“统招、统分”的政策,听从祖国的召唤,为实现四化而献身是大学生主体择业观念。
  第二阶段(1986--1992年)国营、集体企业成为改革的重点,私人企业大量出现,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的颁布,提出了“双选”的政策导向。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招生数量已满足不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变得金贵起来,沿海各处经济发达地区纷纷招聘人才,许多大学毕业生下海创业。这些都冲击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一元化的传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三阶段(1992--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此阶段以党的十四大、南巡讲话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择业观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择业观有着明显的不同。大学生择业,不仅仅是靠理想,更重要的还要适应市场的需求,每个人必须进行动态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完全自主择业阶段。
  1997年大学扩招时期的大学生毕业。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激增。大学平民化的脚步加快。造成了大学生含金量的降低,也给大学生的择业增加了难度。求生活就业有之,求发展奔
沿海、国外有之,求事业辉煌在大学就开始创业的不在少数,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择业观更为个性化。
  二、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通过前面对择业观的发展的回顾可以看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总体状态,尤其是经济发展状况处于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客观因素的支配地位。计划经济要求大学生择业服从国家计划,择业不能个人决定。当前脚本发生错误
  (2)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与政治经济的显性影响相比,文化传统影响呈隐性状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还影响着许多中国人。重学历而轻技能,不能把“骄子”、“精华”的心态调试到“大众”心态,也深深地影响着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
  (3)家庭影响。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零就业”家庭的学生择业时一般注重工资等物质待遇,家庭文化层次高的学生一般选择高文化层次的职业。
  2.主观因素
  (1)个人理想,其外在表现为兴趣、专注。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理想前途教育,再加上家庭的潜移默化,学生把择业和理想联系在一起是很自然的事情。新年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
  (2)专业对口,利于发挥特长。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注重的因素。因为专业基本上是学生仅仅掌握的一技之长,是进入社会的立世之本,也是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
  (3)行业待遇高,有生活保障。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往往把物质待遇的高低看作是对个人能力预以客观评价的尺度,这就是一部分大学生择业时非常看重这个因素的原因。
  (4)自身自然条件,包含性别、能力、体质、生活习惯等。一些女生在择业时,选择适于女性工作的师范、医疗等收入稳定、竞争性和流动性不强的工作。以应对不愿意聘用女生的社会行业。南方学生不愿到气候寒冷的北方就业,这些都是从个人自然条件考虑进行择业。
  (5)心理上向往沿海地区、大城市。造成这种心理指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都指为贪图享受。
  (6)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每个大学生高考前报专业,在大学学习专业的努力程度,
在大学学习时就搞创业,大学毕业后,再专读职专,都属于对未来市场经济做出预测后才采取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吕娜 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 《成功(教育)》2011年04期.
  [2]文丰安 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7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