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    绪论(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学科性质、目标功能及意义)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三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社会保障的相关关系
第五章    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第六章    社会保障基金
第七章    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第八章    社会保障水平
第九章    社会救助
第十章    社会保险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
绪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
一、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
国际劳工组织(1942):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们重新到工作.
德国(陈良瑾,1990):即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竞争中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英国(贝弗里奇,1942):为消除贫困,以普遍性和类别原则,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
美国(美国社会保障署,1995):指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以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为抚养子女而发给的
家属津贴也包括在这个定义之中。
日本(陈良瑾,1990):是指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成员的生活.
二、港澳台地区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香港:
  ——(官方)以政府为责任主体并通过向有需要的人士直接发放款项的方式提供的福利,包括综合保障援助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及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灾民紧急救济等.
——周永新:政府为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非供款性的社会救助、供款性的社会保险和普遍津贴制度。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个政府设立的制度,运用大众的财富,给予需要的人最基本或应得的援助,藉以维持生活需要,以及配合社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
澳门:
  -—邓玉华(2003):包括社会服务、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
台湾:
  ——(莫泰基,1993):社会保障是国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以及公共服务等各种不同方式,对于国民之遭受危险事故,以致失能、失依,因而生活受损的人,提供各项生活需求,给其以健康保障、职业保障及收入保障,并进而促进民族健康、全民就业及民生均足。
三、内地学者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陈良瑾(1990):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郑功成(2000):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蚂蜂
本教材的界定:
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第一章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念核心要素
1、责任主体: 政府
2、目标:  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3、实施依据: 社会立法
4、资金来源: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与理论框架
一、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将社会保障视为收益分配手段;庇古、凯恩斯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社会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将其视为社会学的一个领域。
政治学:社会保障事关政治稳定与政治目标。
法学:社会保障法或作为一个法律部门,或作为一个法律类型。正确的护肤顺序七步
公共管理(199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目前的专业分割式研究正是造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表面繁荣、背后危机的深层原因所在.
因此,社会保障应当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即是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
二、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基础理论    政策理论      管理理论
三、社会保障的研究方法
    纵向与横向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一、社会保障的目标:从控制社会、延续统治的工具到现代社会日益融入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平。
    (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P11)
    人民生活的安全网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社会矛盾调节器
    社会政治稳定剂
第四节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
公平性三秒止住牙疼的办法
——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社会化
——制度的开放性
——筹资的社会化
-—服务社会化
-—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福利性: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得大于所支.
法制规范性:立法规范为前提,政府干预为条件。
王者模拟战
多样性
-—各国社会保障模式日益多样化
——同一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内部也呈现不同的模式
——项目结构多样化
相爱十年激情戏——待遇水平多样化
刚性发展:福利刚性
所谓福利病,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保障水平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过高的福利水平使人们滋长懒惰习气,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自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走上改革之路以来,“要避免得福利病"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中国学术界的观点颇有争议,北京大学陈平教授称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尤其强调突出福利国家的“福利病"而反对建立全民福利制度.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认为不能以“养懒汉"否定社保功能,中国“福利病”短时期内不会出现。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1、公平原则:覆盖全民,让全民普遍享受;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国家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
3、责任分担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分责,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结合;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5、互济性原则
6、法制性原则.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意义
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产业结构。
复习思考题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概念界定的差异?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有哪些?
为什么说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
社会保障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意义?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改革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1、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
2、思想理论依据:国家干预主义、福利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
二、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1、标志:
—-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着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
—-政府介入程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
  ——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
2、发展阶段的划分: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为依据,可以分为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又可以分为产生-发展-成熟阶段);
——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可以分为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三、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录取档案状态查询入口全面考察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把握现在所处的时代及其所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
2、社会因素: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
3、道德伦理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几乎是起决定性作用;
4、政治因素:英国1601年济贫法颁布的重要初衷是世俗政权从教权手中争夺社会主导权。
吉登斯认为,从早期到晚近,福利制度的建构,广义而言,已经成为建国的一部分,说到民族国家即是指福利国家。
5、历史文化因素,亦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相应的影响.
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一、慈善事业时代
    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时止。其特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并非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只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非常落后的救助活动。
1、宗教慈善事业
        ——教义将行善列为基本准则,是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来源;
—-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慈善活动,成为一些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
2、官办慈善事业: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带有恩赐性质.
        ——中国:仓储后备、以工代赈两种救灾济贫方式.
        ——西方:罗马城邦、法国、英国
3、民办慈善事业(参看P17:互助组织)
        ——范仲淹(义田)、朱熹(社仓)、刘宰(粥局)、熊希龄(慈幼局);
        -—美国:苏格兰人慈善协会(1657,波士顿);
        —-德国:“基尔特"(手工业者互助基金会);
        ——英国:“友谊会”.
    这种以抵御劳动风险为目的的互助组织,从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等方面,为后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组织经验和基础。
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在西方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介入济贫实务
时代背景:社会动荡、教权衰落、民族国家与王权的兴起
《济贫法》(1601)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