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开始,中国屡遭诸列强入侵,这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阶层和仁人志士。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从而形成了要求学习西方、要求变革、自强御侮的社会思潮。自此,先后有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施行“新政”等一系列革新事件。这些变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外患内乱之更迭而起,引起财政衰竭,加之政治腐败,社会百孔千疮,还有外交兵事等新问题,不得不使当时的统治者及社会目光转移到培养人才和教育改革的方面上来。作为近代制度变革中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初步建立和发展,在培养人才和教育改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
最先开始谋求变革的是想自强自立的洋务派,他们面临着要与原来甚少交往联系的西方各国的各种军事、外交等的交涉,同时又深切地意识到需要振兴自己的实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以达到自强的目的。而这两大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外语和科学技术实用人才,但传统教育又根本不可能且不屑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所以,这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迫使洋务派不得不着手兴办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当然,这除了社会对人才急需之外,洋务派作为清王朝的代表机构,全面负责“夷务”交涉和实业发展,有能力筹办教育事业也是其有利条件。
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这些工业、企业大多以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为主,而机器带反义词的成语
生产需要近代科学技术,需要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因此,迫于现实需要,洋务派又陆续创设了一批以军事制造、驾驶管轮、电讯为主的学堂,如福州的求是堂艺局、上海的操炮学堂、天津的电报学堂、广州的广东实学馆等。这些实业学堂之创办,旨在吸纳西方的科学技术工艺,特别是注重学习其科学技术的方法,培养本国实用人才,开了中国近代实科专业教育的先河。
此外,为了更直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深入掌握西方的先进工艺,洋务派积极采纳有识之士的建议,效仿日本,由政府出资,派遣学童留学欧美,学习外语、军政、船政、制造诸学,以培养中国近代较为深入了解、掌握西学的人才,这也算开了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
不过,这些洋务学堂只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萌芽,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只可视其为中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的雏形。事实上,洋务学堂的教育质量较差、毕业生水平不高,洋务学堂的创办并没有达到洋务派预期的目标,其社会影响远不及其教育影响之深远。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于邻邦日本,清政府苦心经营了30多年的洋务事业也宣告失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应运而生,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开始批判“中体西用”这一折中口号,提出“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的新口号。正如严复所言:“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不仅学习
“西文”“西艺”,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政”。他们明确提出了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效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推行三级学校制度,改革书院,设立学校。这些主张在“百日维新”教育改革和清末教育改革中都得以体现。红楼梦人物简介
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建的:1895年、1896年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学堂与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形,尤其是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创建和确立阶段。
篮球投篮训练这一时期的高等学堂与早先的洋务学堂相比,在体制规模、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扩展。如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普通学科有经学、理学、中外掌故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学,专门学科有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法律学归此门)、高等地理学(测试学归此门)、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学科目,专门学科由学生任选一门或两门。另设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20岁以下的学生任选其一。这种课程设置已舍弃了过去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传统大学的课程内容,向西方现代的大学课程模式迈进了一大步。
书香气质女孩名字随后制定的《壬寅学制》把中国近代大学的形式予以确定,尽管这个学制并未得以推行实施,但在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基本上保留了相关内容。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各种大学堂及其教育都是
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是与中等教育系统相贯通的,这种教育就是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基于此,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学校是在20世纪初随着学制的制定和建立逐步形成的。
各类新式学堂的建立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不少外语、科学技术、近代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人才,为中国近代化的基础教育、实业教育、技术培训,
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对当代高校发展的影响
刘齐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中国近代是各种制度变革的时期。经历了战争之后的历次侵略战争后,在教育体制上,高等教育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其中建立起来的高等学校,无论对当时还是现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从高等教育领域出发,以微观的视角考察晚清制度的变革,对当代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当代;高校
收稿日期:2008-08-25
沈阳旅行作者简介:刘齐(1986-),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
系学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化。
9
河南教育(中旬)2008.12
尤其是高等教育提供了范式。这些新式学校,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充分展示了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而使中国的学塾和书院之类的陈旧教育模式都望尘莫及。因此,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建立是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冲击和挑战,预示着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必将进行一场巨大的变革。
二、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对当代高等院校发展的影响
总体来看,这些高等教育学堂在时间上是先后兴起。多数学校是在1895年至1911年建立的,即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特别是在维新运动和施行“新政”时为多。这显然是受当时社会政治变化和统治者政策导向的影响,同时也是在总结洋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这些高等教育学堂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多为沿海、沿江城市。这固然与这些城市的发展史、人文地域环境、工商交通聚集、国防军事战略有关,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开放口岸的增多、西人传教游历范围的扩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另外,其分科门类
也比较简单,多以师范、农学、路矿为主,当然也有预备留学及其他西艺,但为数不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虽然已具有近代大学的格局,但距民主、科学的近代大学还相差很远。因为,综合性大学是在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出现的一种社会产物。
但不容忽视的是,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特别是在此之下建立起来的高等院校,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当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是成为当代高校建设发展的先锋。这些学校由于办学早、投入多,集中了当时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形成了较为良好的教学基础、教学氛围、教学精神、教学思想。从目前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学校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
如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其师范馆即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农学科即后来的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也由此产生),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也由此产生),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湖南大学的前身湖南高等学堂,四川大学的前身四川中西学堂,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兰州大学的前身甘肃法政学堂等。它们不仅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也为今世创造了更多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是形成了一定的高等教育区域。在这些学校所在地,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成都、西安等地,围绕这些学校,形成了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素质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区域。像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形成了北方高校圈;以上海、南京为核心,形成了东方高校圈;以武汉为核心,形成了中部高校圈;以成都、西安为核心,形成了西方高校圈。这些高校圈,立足当地,辐射周边,影响全国。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方面尤为突出,有的甚至影响到了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地区的政治军事事务。今天晚上就是你的人说说
三是制度日趋合理,布局日益完善。这些学校在保持原有学科门类的同时,积极创建综合性大学,发挥所长,全面推进,使教育的资源也在日益平衡。像北京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都由原来的简单门类走向全面发展。其中,固然有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办学理念的成熟和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及不可避免的社会影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使得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术环境、教育层次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高校获得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现代大学制度逐渐成为重塑院校自治与学术自由理念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实践课题。回归主题,总的来说,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造成的深重的国家灾难和民族危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改革和发展。同时,中国社会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外来影响提供的参照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始了变革。
三、余言
近代教育制度改革既是清廷无奈的选择,又是近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必然结果。因此,评价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既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也要看到它的时代性和进步性。
但历史评判的标准应该以客观效果为准绳,决不能因其主观动机而涵盖一切。单从教育体制的变迁来讲,近代教育制度改革具有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内涵。中国的教育体制由此走上了同世界近现代教育接轨的路途,标志着近代中国真正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非往昔自认的孤立存在、自成一统。新式教育,尤其是近代高等教育培养了中国人的合理性的世界观念。
从教育体制改变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巨变来看,近代教育制度变革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爆发的酵母,新式教育培养的学生与各种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以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的生力军、反对北洋军阀黑暗专制的骨干、唤起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军,直至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追求民主化进程的代言人。因此,近代教育制度改革不仅在教育体制上,而且在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全方位巨变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美琦.中国教育史[M].台北:三民书局,1978.
[2]吴二持.试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2).
[3]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张岂之,陈振江,江沛.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薛二勇.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5).
[6]王希莲.评析晚清教育制度改革[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7]石源华.论留美归国学人与民国职业外交家体[J].复旦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责编:晓岚
10
河南教育(中旬)2008.1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