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的有趣差别:相比中文,英语实际是一门“理科”
第一篇:中英文的有趣差别:相比中文,英语实际是一门“理科”
中英文的有趣差别:相比中文,英语实际是一门“理科”
在教学中我曾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那些中文写作(尤其是抒情类散文)好的学生,往往在英文写作中犯逻辑不清的错误。他们写的文章常常句和句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和连接,文章的汉语化思维痕迹非常明显。
另外,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更乐于阅读英文,更乐于用英文写作,尤其是在理解具有复杂逻辑关系的问题时。相信这样的感觉很多英语熟练到一定程度的国人也有。上述的现象,反映出本文想讨论的第一个论点:相对中文,英文算是一门理科。
所谓理科,我们指某门学科内部存在自洽周全的逻辑体系。对于一门语言来说,这个逻辑体系首先是语法。就语法体系而言,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什么语言比中文与英文更不同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证据是,李光耀先生在新加坡努力推行了中英文双语教育后发出慨叹:要把
偶像剧中英文都学到母语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在海外华人家庭里也很常见:美籍华人家庭的第二代孩子中,很少有能同时以母语的熟练程度掌握中英文的书面语言。
但同样有意思的是,一些来自欧洲的移民家庭,例如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法国人,孩子出生并成长在美国,这样的孩子往往能以母语的熟练程度掌握英语、法语和德语这三种不同的书面语言。这期间的原因值得玩味。
仔细思考中文的表述习惯,你会发现中文和英语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以前曾谈过英文中有动词时态和单复数的概念,名词有性的概念。但这实际上还不是中英语法最核心的差异。
中英文在语法上最大的差距在于:中文强调意合,也就是意思上的连接,而不强调形式的连接,因此在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肆意挥洒;而英文强调形合,也就是形式上首先遵循严格的规范,句子和句子要有严密的逻辑联系。我们试举一例来说明中文和英文在表述意时的差异。
“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懒而馋,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摘自鲁迅《祝福》)
孙红雷电视剧全集
原文只有一句话,但有两层意思,而且两层意思之间是因果关系。译者将原文拆成两句话,“四婶是唯一还提起祥林嫂的人,是因为„„”,所以翻译成下文。
“My aunt was the only one who still spoke of Xianglin’s wife, because most of the maids hired afterwards turned out either lazy or greedy and none of them amounted to satisfaction.”
但翻译成这样,我们便会发现这个逻辑其实有问题:为什么其他的女工懒惰了就一定会导致只有四婶才会提到祥林嫂呢?是不是说其他的女工懒到不愿意提祥林嫂?如果是那样,那馋嘴又是什么逻辑呢?5分钟前四川哪里地震了
这样的文章,虽然是文学巨匠鲁迅所写,但给西方人看,他们必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来。说实话,我也有同样的疑问。
再举一例,“他不干,我干”,就这没么一句话,至少可以有四种理解:
1、假设关系:(如果)他不干,(那么)我(来)干。
在农村怎么赚钱2、因果关系:(因为)他不干,(所以)我(才)干。
3、转折关系:他不干,(但是)我干。
4、让步关系:(即使)他不干,我(也)干。在此我们大抵可以看得出,中文的表述隐去了许多逻辑关系,而且这些隐去的逻辑关系其实不太经得起推敲。上述两例都还是现代汉语。
要知道,现代汉语还是五四运动时一些接受了西学影响的先驱们将汉语进行了现代化并融入了西洋语系的很多特征后形成的语言。
所以,我们能想象我们祖先使用的古汉语,没有标点,不拘泥于有主谓,更别提连词,那种肆意挥洒、飘逸灵动的感觉了。
例如,《诗经·郑风·子衿》里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咱们先不说这个意境英文可否表述,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已经完全是超出英语语法的能力范畴了,因为这两句话中间压根就没啥明确的逻辑关联。
所以,我一直以为,中文是一门相当写意的语言。说得好听点,诗意、飘逸、灵动。说得难听点,随意、混乱,不够严谨。
例如,有这样一篇心灵鸡汤式文章:“教育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标题就是中文的拿手好戏。其中有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我对此琢磨了许久也没有弄明白转向的意思是什么。是从愚昧向启蒙转向?还是从功利向淡泊转向?从文章的内容看似乎都不是。
对于中西语言的差异,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
古诗忆江南“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拼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西洋语法有很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个clause里必须有一个主语,而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如初系的目的语可兼次席的主语,又如相关的两件事可以硬凑在一起,不用任何的connective word。”
这样的评价,其中有没有民族主义意味和夜郎自大的心态,各位自行判断。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标记,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发展和演化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结果,但又反过来影响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中文的特点反映了华人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风骨、重玄虚的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而英语的特点则反映出西方人重视逻辑,重实证的思维方式。
也许,这样的差异能否解释东西方文明在进入文艺复兴后南辕北辙的发展方向呢?
洋洋千言,旨在把中文和英文在行文组织这个最底层上的差异讲清讲透。在这一点上,中英文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学好英语必须要彻底抛弃汉语思维才可以。
但这一点对于德国人学法语和英语就不适用。因为整个西方语言都遵循大致相同的语法规则。这样,也许我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能学好那么多们语言了。对西洋人而言,学习一门外语无需太多思维的转换,因而难度也低了许多。
所以,我们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一定注意英语相对于汉语的数学属性。弄通弄透其中的语法规是必须的,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记住,对于母语是中文的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有些类似计算机编程C语言:他们都遵循严格的形式逻辑。
那么,英语就等同于数学吗?当然不是。它还是一门语言。凡是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灵活性,都遵循熟能生巧的规律。
所以,当我们开始学习英语时,我们需要借助理性来搞清某个语法或文法,但在熟练以后我们的人脑就自然具备了一种近似于直觉的处理能力去轻松应对这些规则。
就像我们的人脑可以迅速地判断某一张脸型是美还是丑,而不用去分析计算眼睛的间距和
嘴巴大小之间的比例等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说,语言相对于数学而言又是一门文科。学好它需要经历一个大量的操练应用并内化的过程。而完成这个过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英文的语法和组织方式被反复地呈现和被解析,久而久之,这些规律就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直觉中了。
所以,中国人要学好英文,必须要兼顾其理科属性和文科属性。充分理解语法规则,大量阅读,两者缺一不可。至于他们之间的先后顺序,我们的经验是:因人而异。
但有一点肯定的:没有语法基础的大量阅读难以施行,基本无效。而这个语法体系如何建立呢?我们的经验是,按照中国学校教科书的语法体系无法做到高屋建瓴式的领悟,学生们往往是只能建立一些支离破碎的块状知识,并且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按照科学的、逻辑的、深入浅出的体系把语法讲通讲透(本上篇文章就是其中一例)。并且这个过程需要在阅读中逐步进行。所以,除非孩子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否则不能期望孩子通过自身的广泛阅读而学好英语。
第二篇:英语是一门语言
小满的诗句我们中很多人学英语的时间大多在十年以上,但绝大部分人的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根本不能通过英语获取知识以提高自身素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问题:我们很多人认为英语就是一个工具,其实不然。英语应该成为你的生活方式,a way of life。也就是说,不管你的英语水平有多高,考试分数多好,如果你每天通过英文的信息处理量(或摄入量)不足50%,我说你英语考试分数再高,英语对你来说真的就是一个花瓶,没什么实际用途。大家要问自己: how much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ed or absorbed is through English on a daily basis? 5%, 20%, 50%, or 80%? 就我个人而言,应该在80%左右,尽管我生活在中国。如果你每天大量的信息都来源于英语,你会发现你的视野会变得更开阔,知识面会更宽,思维会更活跃。逐渐地,你身边的人会发现你更博学,更聪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