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资料简介旅游胜地基本内容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
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 ;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
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
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怎么查自己档案在哪里
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怎么更新8.0版本
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洞庭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
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
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
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
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
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
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洞庭湖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上的断陷盆地,形成于燕山运动,延续至喜马拉雅运动。白垩纪为盆地发展扩大时期,第四纪以来,洞庭湖拗陷盆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再次全
面下沉,接受沉积,成为湖南省第四纪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沉积层序最全的地区。存在
4次以上凹陷成湖、凸起成陆的演化过程,相应拗陷盆地解体,形成断拗盆地。早更新世
早期,在目平湖、澧县、沅江等凹陷成湖,中期湖侵扩大到汉寿、鼎城、安乡、湘阴等地,出流由安乡经澧县凹陷排入长江,末期凹陷转为缓慢上升,湖泊萎缩一部分成陆。早更新
世晚期,目平湖与沅江两凹陷相连,湖盆扩大。赤山凸起成为两湖间的孤岛,湖水从南县、
鲇市、藕池口排入长江,为第四纪湖面最大的兴盛时期。随着湖盆转为上升为主,湖水退却,出现洞庭湖平原地貌景观。中更新世,洞庭湖盆地发育为河网交织的湖沼盆地,澧县、目平湖和沅江至湘阴的沉积体系。此时,湖水有两处出口,一处由岳阳君山经广兴洲入长江,另一处由安乡佘家台经澧县进入江汉盆地。晚更新世,目平湖凹陷和沅江至湘阴凹陷
部分地区再次活化沉降,并在赤山西部形成常德、安乡河湖盆地和东部临资口、黄茅洲和
北大市河湖盆地,但其它范围已大为缩小,形状复杂,湖水由南向北流,并在团山附近有东、西水系汇合,在石首一带注入长江。发展到全新世后期,整个湖盆为河网交错的洞庭
密密层层平原,当时在君山西南侧有一方圆130平方公里的小湖。
先秦之后,云梦泽逐渐解体,江湖关系转变,直接影响到洞庭湖的演变。汉晋以来,
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增长,垦殖活动强度增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坏,长江的含沙量开始增高。随着荆北云梦泽的逐渐淤塞,荆江河床自动调节抬高,加上受西北—东南方向新构造掀斜
运动的影响,荆江主泓道逐渐向南摆动。东晋永和年间,荆江南岸形成景口、沦口二股分
流汇合成沦水进入洞庭湖。洞庭湖由于承纳两口分泄之江水江沙,湖泊的淤积过程开始加速,形成大小不一的湖。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的形成,使边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荆江堤防不断修筑,江面束狭、泄洪不畅,洪水位开始抬升,江水顶托倒灌机率增大,每当大洪水通过荆江段常形成决口,“九穴十三口”形成。穴口大量分流长江洪水,使洞
南昌有什么好玩的景点庭湖呈现明显扩涨之势,湖盆向西、向南伸展,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水域面积扩大。形
容湖水波澜壮阔的“八百里洞庭”一词便开始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典籍中出现。随着水域扩展,使原来在汉晋时期彼此支离的洞庭、青草、赤沙3个湖泊在高水位时得以连成汪洋一片。由于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洪水过程也相应发生显著变化,由唐宋以前
以“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夏秋水涨”为主,洪水特征除由四水注入的“桃花汛”之外,长江夏秋水涨的洪水特征已突现出来,使湖泊的洪水过程在年内变化由原来的单峰
汽车保养型转变为明显的双峰型。
宋代以后,荆江河床不断为泥沙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魏晋时原“湖高江低、湖
水入江”的江湖关系逐渐演变为“江高湖低、江水入湖”的格局,洞庭湖水浸日益严重。元、明、清三朝,随着荆江堤防的不断修筑和穴口的时决时塞,江患加剧,荆江溃堤、湖
区溃垸频繁。江湖关系开始紧张起来,说明从宋代开始,江湖关系开始发生历史性变化,
补税是因为工资太高了吗人为因素成为江湖关系变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明嘉靖之后,中央政府采取“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针,荆江北岸穴口尽堵,南岸保留
太平、调弦二口与洞庭湖勾通。清代仍继续沿袭明朝的消极治水方针,在长江来水有增无
减的情况下,一遇洪水则湖水泛滥四溢、向外扩展已成必然之势。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就
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扩大起来的。这一时期洞庭湖的范围,“每岁夏秋之交,湖水泛滥,
方圆八九百里,龙阳、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说明唐宋时期洞庭湖在西吞赤沙湖之后,向
西南又有了迅速的发展。迄至清代中期以前,洞庭湖仍继续呈扩涨之势,到道光年间,为
洞庭湖自先秦以来扩展至鼎盛时期。道光《洞庭湖志》记载它的范围是:“东北属巴陵,
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环湘阴,凡四府一州,界
分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可见洞庭湖自魏晋南北朝之后是逐步“回春”
的。由魏晋时期的五百余里到唐宋之际的七、八百里,继而又发展到清中叶的八九百里,
湖水波涛可直拍岳阳、华容、汉寿、沅江、湘阴等县城,君山、艑山、层山、寄山、团山、磊石山、赤山、墨山等均成为兀立湖中的岛屿。洪水时节,洞庭湖水域面积超过6000平
方公里。
十九世纪中叶,洞庭湖开始由盛转衰,进入有史记载以来演变最为剧烈的阶段。从6000平方公里的浩瀚大湖,萎缩到目前2691平方公里的湖面,就是在这一百多年时间内
发生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为和政策的因素,导致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相继溃口,
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局面的正式形成。咸丰二年,荆江藕池堤马林工在小水年份溃决,
清政府借口民力拮据未予堵筑,形成藕池口、至咸丰十年长江大水,在原溃口冲刷成藕池口。同治九年松滋溃口,因堵筑不坚固,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藕池口,松滋口
形成后,原由两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流,江湖关系巨变,成为洞庭湖近一百多年来演变的
重大转折点。由于四口自北而南奔流,夺流改道,不仅使四水三角洲平原被淹,而且还迫
使四水改变流向,彻底打乱了原有水系格局。沅水尾闾的主泓被迫遗弃故道,改由大围堤
西北方向入湖;资水尾闾的主泓也不再经由沅江县城侧,而是改由毛角口经杨柳潭入湖。
四口和四水在湖内相互顶托干扰,造成局部地区水位壅高。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泥沙倾积湖内,成为制约洞庭湖演变的一个主要矛盾。四口入湖泥沙淤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自西北向
东南推进,加速了洞庭湖洲滩的发育。随着三角洲在湖内不断充填和南移东进,洞庭湖由
此进入了迅速缩小的过程。伴随着泥沙淤积和洲滩的迅速扩展,湖区继之开展大量的围垦。湖泊变成洲滩,洲滩又成为垸土和湖田,洞庭湖人进水退的状况开始出现。滨湖堤垸如鳞,弥望无际,已有与水争地之势。乾隆年开始到嘉庆年间,湖南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地方官
开始呼吁限制围湖造田,并要求刨毁有碍行洪的私垸。二是清末光绪年,在荆江来沙成倍
增长、洲滩迅速扩展的情况下,再次出现筑堤建垸的高潮,挽垸呈恶性膨胀,至清末洞庭
湖总计有堤垸1094座。
民国时期,围垦没有受到遏制,洞庭湖进一步萎缩。高位洲滩因每年显露期长,相继
挽成堤垸已成必然之势。而中位和低位洲滩,因地势低下,每年淹没时间较长,修垸工程
量大,且不适宜垦殖,这一类未经建垸的洲滩,当地俗称之为洲土。据民国35年调查,
已形成岳临、苍梧台、注滋口、大通湖、飘尾五大区块,总计在268万亩。20世纪40年
代中期洞庭湖已是洲滩广袤,湖体支离破碎,港汊交织,滩地发育系数达0.4左右。洞庭
湖滩地发育程度如此之高,表明洞庭湖已进入它的衰老阶段。
此后由于分流入湖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湖盆不断淤积,1983年,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又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并被分隔为几个部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