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在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前言:《老子》书成于春秋时期,书的作者老子亲睹各国争城夺地,战争频繁,社会混乱,民生困苦,他认为如果没有那么多人为的体制法令,官吏,战争,也许天下回安静得多。他深深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指出一切事物发展到了极度,就会转为相反形态。“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老子》,三十八章)即法令控制严酷,盗贼不是仍然很多?因而提出“知止可以不殆”。(《老子》,二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不必要的人为制作太多,往往产生和预期目的相反的效果。与其“弄巧成拙”,不如所有法令规章力求简单明了,而且越少越好。
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反对人为有为。一方面,他从人性淳朴,人的本质是自然出发,欣赏天地万物自然之美,认为宇宙间充满了丰富的生命力,能够不断地创造直指完美,应让“万物作焉而不辞”。“作”指发生,兴起;“辞”指治,即让宇宙万物顺乎自然,按自己的规律运行而不去干涉他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也,为天下浑心。”(《老子》,四十九章)即在上位者之心与百姓之心要浑同,照百姓之意去办事就行了,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结论是“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
《老子》中谈论管理的地方很多,而且谈得相当全面:政治管理,军事管理,社会文化管理,一定程度上涉及经济管理。既提出了自己的管理目标,也论述了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且对管理问题的全部论述是建立在集资的哲学体系的基础上的,是从管理哲学的角度来考察有关管理的各种问题的。
“无为”是《老子》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
一、《老子》的最高范畴是“道”,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
“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道本身是一个无形,无声,不可感知的东西,它按自身的规律运动,并在运动中化生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化生完全是道自然运行的结果,是不受任何意志或意识所左右的。
既然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生,那么一切事物必须象道那样自然而然地运行,变化,包括人的活动。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所推崇的一种最高人生境界。自然是指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在人类自身,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
不违反自然而另求作为,这就是“无为”。只要按照道的要求行事,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背离自然去追求个人的目的,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功成事遂”(《老子》,十七章),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
二、“无为”是《老子》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
市场调研(一)无为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无为”的原则是运用于一切人的,但是首先是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2、“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还是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3、“无为”作为一个客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活动(尤其是几活动)采取不干涉,少干涉态度。
4、“无为”不是主张人们“不为”,而是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辅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
5、“无为”不但不是教人什么是都不干,而且对干的要求还是非常认真,非常谨慎和严格的。
6、“无为”对领导人而言,还包含着领导方法方面的要求。作为领导方法,“无为”就是要求领导者要善抓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而不要事无大小都亲自插手。这样,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其力,领导者能把整体的以及个部分的工作都能做得井井有条,取得最佳效果,也就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二)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可派生出几条管理原则:
1、清净。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道之自然,必须首先以清净,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看准趋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而一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老子》认为:君主如不遵守清净的原则,朝令夕改,必然会在全国引起纷扰,混乱。因此,他一再强调“君主要清净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我好静而民自正”(《老子》,五十七章)。对于大国的领导者,朝令夕改造成的后果更可怕。老子特别告戒大国领导人“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这句话以生动精练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范围越大,人越多,情况越复杂,管理的工作越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
2、寡欲。君主多欲和纵欲必然导致赋税徭役的增加,这本身就是国家政权的有为;同时这些增加的措施将激起百姓为此而导致疲劳和困苦的生活的抵制,反抗,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宁。老子把“寡欲”看作实现无为而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三十七章)。
3、下民。《老子》从古代历史社会尤其是春秋时期的变革中认识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六十六章),提出了统治者必先“下民”的管理原则。这并不是改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作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手段。
三、老子的“无为而治”管理思想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几个时期是以“无为而治”相关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汉初的“文景之治”。文景之后,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
“无为而治”在统治阶级的表面影响虽趋衰落,但在实际上却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稳定的管理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在长达两千年的儒家独领风骚的年代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仍然受到普遍尊崇,并在一定时期内发展为一种管理实践。比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无为而治”用相当简化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体现了从不同角度来调节人与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调节人与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关系。“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是对管理者的要求。管理者必须不考虑个人的得失,然后才能有个人的利益。这也是“无为”的一个方面,即管理者不刻意地去行个人的作为。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较长的朝代,在其建立之初,都实行过或至少部分实行过“无为而治”的方针。
中国文化含有丰富的,独具特的智慧
它包括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因革关系。强调在天人关系上,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调整,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在人际关系上,既要肯定自己的独立人格,又要互敬互爱;在因革关系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天人和一”的思想揭示了人和自然的有机性,整体性,系统性和一体化,强调人的行为不但要符合天道的要求而且应以实现天道的要求为己任,要体现宇宙大化之流行,强调天道与人道,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与和谐统一,追求天,地,人的整体和谐,交融和协调,遵照自然规律去作好一切工作。天人
梦见白狗协调即为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度,作到人不违天,天亦不违人。
顺天。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是自然界和宇宙的一分子,热的生命只是自然运动的一个有机环节,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把人世的生活同自然运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都自觉地把人间事物同自然规律联系在一起,以寻求一种“天人和一”地人生境界。
天人和德即把自然伦理化,再以伦理化的自然秩序解释人生,规范人生。
自觉的角意识即人们再日常生活中对于前台行为,对于人格面具的主动追求。中国人重在人中做人,再由人来做事。在为社会做人,而不是为自己做人,每一个人都属于社会。
居尘出尘作为中国人的一般人生态度来看,其精神根源乃是对于自然秩序的服从,适应的对于自由的现实人生的渴望。但是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这里也同时蕴含了主张掌握人生的自身命运的自觉精神,显示出一种豁达,开阔,积极和乐观的人格倾向。
中国管理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存在着浓厚的整体论思想,在这种整体论中,世界是统一的,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因此,中国管理在思想基础方面讲究太极思想,追求和谐中道,天人和一。在理论基础方面讲究
集体主义,
强调奉献舍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思想方法方面注重适度,合理追求圆满。领导形态方面则是“无为型”,强调表率作用,注意人心的向背,希望发挥精神作用。工作方法上重安人,通过人心达到管理的目的。
现代社会对人的管理突出了尊敬人,理解人,关心人,强调机会均等,人格尊严,自由和谐。而在中国,现代管理对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
1、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种提高的直接结果是不满足与温饱,也不满足与小康,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2、文化素质明显改善。文化素质的提高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其本人,所带来的变化都是全方位的。由于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铭感性,而且增强了对问题的洞察力。人们对人和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有能力质疑,分析,识别。人们办事情想问题,已经不再从朴素的感情出发,也不再消极被动地工作和生活,而是用智慧地心灵,自信地精神,乐观地态度,旷达地胸怀去面对现实中地一个有一个酸甜苦辣地问题。
3、民主意识空前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地建立和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化,人们要求自由,民主地呼
声越来越高,这是历史发展地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民族素质提高地象征。人们从单位地发展到国家地前途,不再停留再议论上,而是要求公开,公正,公平,参与,人们地思想从来没有想今天这样解放,我们应该珍惜这一伟大变革时代所带来地进步。
4、竞争意识逐渐形成。竞争精神在企业,农村,学校乃至全国普遍开花。“重在参与”地话随处可以听到,不怕失败,不怕挫折,面对管理对象这种竞争精神地增强,管理者应该给予肯定与鼓励,而对于缺乏这种竞争精神地人进行教育,给下属提供竞争机会。
无为而治在中国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企业环境是企业存在的条件,它制约着企业地一切活动
现代企业管理对创造良好地企业环境非常重视,而成功地企业家无不在营造企业最佳环境张下功夫,以求得企业内部和谐,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整体生存实力。(凝聚力指企业成员彼此吸引以及他们分担企业目标的程度。向心力是指企业成员围绕企业目标为其吸引,并愿意为其奋斗的程度。)同“无为而治”紧密连接,清净既是实行无为而治的条件,也是推行无为而治的结果。
管理者应该清净持重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管理者要谨慎勤勉,并不是要放弃对小鱼的“烹调”,相反,“烹调”是必须的,问题是要怎样“烹调”得更有泽味道。要定立制度、名分,名分既定,职责也就
明确了,就应该有约束,知道止境。而职责一旦确立就不要随意更改,以免造成企业成员得迷惑与恐慌,而是营造一种的环境。
企业环境不但要,还应该宽松和谐。“其政闷闷”,假如领导者以“无为”方式办事,在自己所属得单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大家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彼此真诚相待,这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都会提高。必要的纪律和规章当然不可少,但只凭纪律和规章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企业成员如果发自内心想把企业搞好,他们就会觉得这些纪律和规章是上楼的栏杆,会自觉地去维护和遵守它;假如大家对企业没有感情,就会觉得这些纪律和规章是绳索,时时束缚和牵制自己。高明地领导者并不是要时时管住自己的下属,更不是让他们觉得有人老是盯着自己。相反,他即使人们团结在自己周围,为一个共同地目标而拼命奋斗,又使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个人为单位效力不是上级的强迫,也不是出于制度规定和要求,而是他自觉自愿的行为。
称职的领导不在与处处表现自己的精明能干,而是让自己的下属各得其所,每人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自觉地把单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感到自己是单位的主人,全然没有被人强迫干事的委屈。把亮相的机会让给下级,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委以重任,这样,他觉得是领导信任他,有一种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压抑埋没的感觉。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是人们一种最高的需求,领导无为下级才能有为。二、无为而治的基本管理职能包括:
(一)制定计划。制定计划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rom是什么1、遵其道,刻意求真的原则。计划属于上层建筑,要有科学性,真实反映实际问题,所以必须顺应自
然规律、社会个人规律。制定计划要依据可靠的信息资料,符合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利用天时地利,按照人天整体观来作计划决策。确定计划指标要先进合理,实事求是,刻意求真,要进行各方面的综合平衡,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和。诸如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可能、组织内部的各要素环节、时空等,都要衔接。计划调节要科学,市场调节也要科学,要遵其道,特别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等。
2、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应变的原则。不变是规律,万变是指具体方法。主要指要按客观规律制定计划,来适应时空变化,适应组织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采用灵活的计划方法。根据市场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搞好预测和决策,制定出科学的计划方案,并采用科学的计划方法,使战略规划和具体计划适应天地万物变化。要使计划灵活而富有弹性,并适时地调整和重新修订。
3、目标性原则指计划体现明确的组织目标,以计划目标作为管理一切活动的手段。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检查都要围绕计划目标进行。任何活动的开始都要有制定计划目标,执行都要以计划目标为导向,结果要以完成计划目标的程度来评价。目标是一个大事,作为企业领导,不要事无巨细都抓,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目标上,放在长、中、短期目标结合上,特别是要重视战略目标。组织有了明确的目
标导向,才能调动人们实施计划的积极性;当实施的结果走到即定目标时,计划执行者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下一步计划的贯彻和实施;计划体现组织目标并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起来,形成一致的终极目标。
4、众参与原则。依靠众,吸收众智慧,调动众积极性,参与计划工作,体现了无为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三、无为而治的基本职能:
(一)合理授权。合理授权是激励员工的重要途径,它是管理者管理工作的基本行为。合理授权会使企业和员工两者都从中得到好处。对于企业组织来讲,企业员工的工作对管理提出了更少的要求,每位职员的自觉能动性增强,管理成本也就随之下降,而且企业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也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经营成效;对企业员工而言,工作中受到了更少的约束和限制,自己有充分的权利管理自己的行为,积极性的主动性而大增,工作的满意度也大为提高,自然也就很受企业员工的欢迎了。充分授权对于促进企业员工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水平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管理能力都是非常快乐的。企业组织的需求和企业员工的需求在工作中有充分授权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致,这无疑会推动企业管理实施合理授权以激励企业员工的步伐。
(二)建立自动化的调节机制。
1、建立自动化的决策机制。按照决策的过程即按照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订被选方案,选择方案的程序,利用电子计算机等手段进行自动决策。
2、建立自动化的反馈机制。反馈是指把输出的信息返送回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以增强或减弱输入信息的效应,达到预定的目的。现代无为管理中,领导的重要素质就是善于在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和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正确地决策。
3、建立自动化的监控机制。
四、现代化管理中的无为而治思想:
1、分级管理。其主要观点:通过有效地分权和授权,实行分级管理,逐级监督,各负其责。是管理者摆脱其他事物,从事他的主要职能。另外,领导体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智能结构,只有把具体各种专业和能力的人才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整体的效能。
2、自动化管理。美国管理学家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中记载了一位企业总经理的体会:“管理人员必须完全摆脱幻想。完全控制-----事事都要插手,既不可能有不需要。有趣的是我们的管理人员发现不试图完全控制,反而能得到更多的权力-----完成事情的权力。”这里描述的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是一种“不管之管”的自动化管理方式。
3、中道管理。台湾交通大学曾仕强教授在谈到“中国式管理”的特点说:“中国人不喜欢人家管他,大多存有自己会管好自己的观念,大家都向往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动化境界。‘中道’管理就是要‘由有为而无为’经由训练、辅导、考验,从不信任到信任,先管制而后放手让下属去做。管
理者不是不管,而是成员由自助到自立,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其任务或自动纠正其方向;将上级的监督和指挥减少到最底程度。”
4、目标管理。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在《以成果为目标的管理》中主张管理者规定目标,至于如何达成目标则放手让员工做主。首先由高层管理者设立总目标,然后各部门根据总目标订立部门目标,职工再根据部门目标订立个人目标,从而形成目标链。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只做总的控制,个人目标则让职工主动去完成。目标完成后管理者进行评价,同时形成下一次目标。在沟通上下目标时,若管理者是内行,对下级目标可采取指示性的方法;若管理者不太了解专业时,就应采用参与性的方法,即与职工协商共同制定目标。目标管理能使职工在参与制订目标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并在达成目标中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又可实现上下沟通,使各部门及职工个人的利益得到统一。
5、黑箱管理。国外现代控制论者提出一种所谓“黑箱”管理艺术,把管理环节分为三个部分:投入(输入)指上层管理者将确定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必要的物资、经费等下达给下属单位或个人。黑箱指下属单位或个人完成目标任务的方法、手段及全过程活动,即将投入转换为产出的全部活动。产出(输入)指下属单位或个人完成目标任务的结果。
这种管理艺术,要求管理者对其下属只须管理“黑箱”两头让下属自主行使投入到产出的转换功能,即只管目标任务及必要条件的输入以及检查验收输出的结果,而不必花费精力过问中间过程。除非当下属遇到困难,不能完成任务,转换机制不能正常工作时,上级才去打开“黑箱”,解决问题。根据“黑箱”原理,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目标、检查目标、评价目标完成情况。
(2)制定政策和进行宏观管理。
(3)挑选任用人才。
五、无为而治思想在中国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规划今天、预见明天。
无为而治提倡管理者抓“大事”,不必事必躬亲。首先要进行科学决策,把握方向,预测未来,即“规划今天、预见明天”。规划今天是务实的需要,是效益的现实体现,是预见明天的基础;预见明天是规划今天的继续,是居安思危的深谋远虑,是事业充满后劲的保证。
1、规划今天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确立目标;第二制定政策;第三检查评价。
(1)目标是一切管理和实践所追求的终点。有了正确的目标,一切管理活动和管理方向才有意义。以企业为例,需要订出的目标有八项内容:在市场上所要达到的水平、创新指标、生产率指标、物质和财政资源指标、赢利指标、管理人员的绩效和培训计划、工人的工作态度要求、公众责任心要求等。对于后三项无形的指标,管理者有责任用自己的行动来使它成为有形指标。
(2)在刚性管理中,一切管理都是通过政策和制度体现的。无为管理同样也是在政策之下的一种管理。政策不仅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依据,而且是实现单位总体目标的保证。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事情都是庞杂的,且不说下属单位与下属单位、人与人的协调,只就人、材、物的管理,物质利益的权利的分配、制衡,各种思想的统一引导,各种力量的组织与检查,决策的方式、渠道与程序、各种奖励与惩处等,就足以使管理者应接不暇。因此,管理者必须在这些方面建立起制度体系、政策体系,用集中决策、分散管理、监督检查、信息反馈、总体控制的办法,充分发挥管理者总揽全局、政策规范的宏观管理作用。
(3)检查评价对于管理者是一个反馈调整的过程。这一工作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目标通过政策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是否与当初的设想相一致,即把实现的成果与原来制定的目标相比较,从而发现经验和问题,以便及时总结和调整。目标所达到的程度是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因此管理者要制定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思想和原则,制定评价目标,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案。最后,在检查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对目标和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怎么样和女孩子聊天
2、预见明天同样属于决策的范畴。预见带有超前性、创造性、非精确性(模糊性)和待检验性的特征。
(1)超前性是以过去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依据,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过程和状况,即对当时尚不存在、将来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认识。超前性还表现在它走在实践的前头,是尚未付诸实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