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原因、效应及化解途径
尹翔硕李春顶孙 磊3
内容提要 国际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相关文献也非常丰富。本文从贸易摩擦的类型、产生的原因、经济效应以及化解路径等四个方面
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重点是近年的国外文献。
关键词 贸易摩擦原因效应化解途径
纵观世界的发展,贸易摩擦其实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全球商品流动的加快而不断增加的。正因为国际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的伴生物,所以对于贸易理论和政策的研究离不开对于贸易摩擦的研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关于贸易摩擦的研究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摩擦涉及的案值也越来越大。探寻贸易摩擦的原因,寻化解摩擦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我们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理解,下面从贸易摩擦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趋势、产生原因、经济效应、化解路径等四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希望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
国外文献对于贸易摩擦的研究较多的是从某一个具体的摩擦案例入手进行的,重点在于它的成因、影响以及解决策略上,而对于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及趋势的专门研究很少,但我们还是能够从这些具体的研究中总结出贸易摩擦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从严格意义的贸易摩擦看,最早的类型应该是围绕关税进行的。Johns on(1954)指出,政府间的贸易政策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国谋求关税效应最大化时,对方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实际的贸易摩擦就产生了,其结果是双方的福利都受损。Stern(1973)不仅指出了关税歧视引起贸易摩擦的过程,以及关税对于经济产生的扭曲影响,还分析了配额、自愿和强制性配额限制以及其他非关税措施的影响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类型的摩擦称作传统的贸易摩擦形式。
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对贸易自由化的要求,自由化步伐的推进又使得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一些隐蔽性更强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受到了各国的重视。Stur m(2006)解析了保护主义
3尹翔硕: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200433 :xshyin@fudan.edu;李春顶、孙磊: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
本文为复旦大学校级文科科研重大课题“国际贸易摩擦、争端的成因及解决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尹翔硕李春顶孙 磊
动机的技术标准引起贸易摩擦的机理和影响;Kastner和Powell(2002)考察了卫生检验检疫措施引起的贸易摩擦;Reynolds(2006)分析了反倾销保护引起的贸易摩擦;Bar on(1997)指出了一国企业利用本国优势控制国内分销商等垄断措施保护自己,从而导致贸易摩擦的情况;Sher man和Eliass on(2006)探讨了保障措施、反补贴措施、301和特别301条款等各种合法措施引起的贸易摩擦。我们可以把上述引起贸易摩擦的措施归纳为现代的贸易摩擦形式。
国内对于贸易摩擦的研究主要围绕摩擦的类型和发展进行。陈立鹏(2006)和鞠真(2005)等根据实际采取的贸易措施或贸易摩擦发生的领域对摩擦的类型进行了归纳。还有一些学者根据分析的需要提出了独到的贸易摩擦分类方式。如尹翔硕(2006)根据贸易摩擦的不同性质将其划分为比较优势领域摩擦和比较劣势领域摩擦两个方面。王雪峰和王平利(2005)将贸易摩擦分为显性贸易摩擦和隐性贸易摩擦两种类型。赵瑾(2002)将贸易摩擦划分为微观摩擦、宏观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以及技术性贸易摩擦等五种类型。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贸易摩擦进行了分类,但是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在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产品(包括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方面,市场竞争性强,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标准比较统一,因此各国会更多地采取关税、配额等传统贸易措施或者反倾销、反补贴等直接贸易措施进行保护;而在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方面,由于市场垄断性较强,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标准复杂多样,贸易摩擦更多地来自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合理的”隐蔽的贸易措施。
在以国际贸易组织(W T O)为主的国际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下,贸易摩擦出现的一个显著趋势是: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W T O限制或禁止采用的关税、配额等措施已经越来越少,W T O一定程度上允许使用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引起的摩擦不断增加,而W T O基本上未涉及或很难限制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劳工条件、环境保护等被许多国家用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保护性措施,由此引起的贸易摩擦正在增加。
二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一)研究角度
依研究产生国际贸易摩擦原因的不同视角,可将文献基本分为三类,下面我们依次评析相关文献。
1.贸易摩擦不可避免。该类文献认为,贸易摩擦缘自于各国之间的体制、习惯、风俗以及对贸易的理解不同,从而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两国间的贸易量及联系的增加,贸易摩擦自然而然的也就会增加。这种摩擦没有什么规律性,也没有很好的措施能够避免摩擦的发生,相关文献不多。其中,Bown(2002)认为,贸易摩擦也许是一个随机波动的过程,它随着双边贸易量的增加而增多。Grinols和Perrelli(2002)持同样的观点。Langdon(1983)在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的贸易摩擦状况后认为,美国和日本风俗习惯、消费观念以及制度和体制的差别是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起因。
2.贸易保护引致摩擦。有关保护性摩擦的文献较多。一般认为,当某一贸易方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而采用一定的贸易政策措施进行保护时,若另一方采取报复性措施或者要求对方取消贸易障碍,贸易摩擦就会产生。L ingelbach(1930)可能是最早提出商业政策是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的学者。他指出,工业化国家采取不平等的商业政策掠夺他国的国内市场,使它国工业化无法起步和发展,这种不平等的贸易政策会导致贸易摩擦的发生甚至是战争的爆发。后来的研究较多地从关税保护引起贸易摩擦的角度展开(Kahn,1947;Jabara and Tho mp s on,1982、1985;Beladi and Sa manta,1991)。Co wan(1935、1936)、Moser
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原因、效应及化解途径
(1952)、T o wer(1975)、Zi m mer man(1981)及McCorrist on(1996)等则研究了配额保护手段引起的贸易摩擦。
20世纪80年代初,B rander和Spencer(1985)在不完全竞争的假设下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思想, Krug man(1990)则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该理论,对贸易政策互动的研究得以较快发展。尽管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一般并不直接提到贸易摩擦,但是其思想实质却在相当程度上能够解释贸易摩擦的原因:即贸易摩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不完全竞争下,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想把其他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的超额利润夺过来。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都是研究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方
法。例如,Bag well和Staiger(2001)将战略贸易理论应用于研究农业补贴和贸易争端的起因。文章沿用了B rander和Spencer的分析方法,结合农产品竞争的实际情况,把战略贸易理论扩展到了完全竞争下的情形,建立了完全竞争下的三国局部均衡框架,并把政治行动引入模型。他们的结论是:政府会采用出口补贴来促进出口,而W T O规则允许对农产品的出口进行补贴,因此农产品争端就会表现为战略性互动的结果。此外,Eat on和Gr oss man(1986)、Maggi(1996)分析了寡头垄断情况下的均衡,D ixit(1984)研究了增加国内厂商数量情形下的均衡。
近年来,随着贸易摩擦的增加,文献转向了对新出现的贸易保护手段的研究。Stur m(2006)指出,贸易进口国总是倾向于制订较高的标准,以保护国内产业。作者把进口国设定的产品标准称作“伪装的贸易壁垒”(disguised barrier t o trade),并用标准的两国政治代理模型进行分析。均衡的结果是,一国的政策制订部门总是偏好于使用技术标准作为一个伪装的转移机制,该机制会保护到本国的产业,所以进口国总是制订更加严格的标准而出口国会制订较宽松的标准,结果就是贸易争端不断。Yoshi m atsu(2002)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动因。他的结论是,保护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动机是贸易摩擦的原因,摩擦的程度与两国间产业联系的紧密程度相关。Bo wn(2004)就G ATT框架下保护主义导致贸易争端的事实作了经验研究,结果显示,报复性心理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制订,从而可以解释贸易争端的存在。
3.利益集团和企业的政治经济行为导致贸易摩擦。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后的文献都或多或少提到了政
治行为和政治决策在贸易摩擦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由于传统的单纯从国家整体福利角度的研究已不能说明政府挑起争端的动因。按照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是一个双赢的正和博弈过程,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不应该成为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时,更多的研究转向了政府决策过程分析,指出政治游说等影响因素是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Gr oss man和Hel pman(1994)是运用政治经济模型研究贸易政策和保护以及贸易摩擦的代表,Bhag wati(1985)也论述了政治游说和贸易保护的关系。Grinols和Perrelli (2002)利用美国的数据对政治因素在贸易争端中的作用,以及W T O在化解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做了经验研究。结果显示:政治变量在引起贸易争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影响着贸易摩擦的裁决时间长短; W T O在减少贸易摩擦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Lee和Mah(2003)研究了美国的制度变化和政府的反倾销决策关系。文章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用美国1975~1999年的最终损害结果及初步损害结果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结论是,美国的政治制度变化影响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损害裁决,而且民主党委员比共和党委员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更加敏感,这就说明了政治偏好会影响摩擦和争端的发生。
从企业竞争行为角度研究国际贸易摩擦属于所谓新2新贸易理论的研究范畴。该理论对于贸易摩擦的分析不再限于国别的界限,而是直接从企业的竞争策略着手,得到贸易摩擦的产生机制。如Ir win和Pavcnik(2004)分析了空中客车和波音两家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文章在假定离散选择、差别产品需求的情况下分析了两家航空公司的竞争行为,同时估测了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争端情形,发现两家企业对于
公司怎样注册
尹翔硕李春顶孙 磊
政府的游说和寻租行为导致了贸易争端的产生和激化。Bar on(1997)总结和归纳了企业行为对于贸易摩擦形成的影响,论文以柯达和富士胶卷的竞争为例,研究了企业的综合竞争策略(包括市场策略和非市场策略)与国际贸易争端的产生。文章指出,正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综合竞争策略向本国政府寻求保护的寻租行为导致了两国政府间的贸易争端。
在这三类贸易摩擦原因中,第一类不可避免的原因没有必要受到过多重视,因为对其研究是没有多大实践价值的。而政府的保护动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一个研究重点,现有的文献较多的是从理论模型上来做推导,而可计量的经验分析还不是很多,所以给出经验证明以及确定一套测度保护程度的方法和指标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政治经济和企业行为引起的摩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并入保护动机的行列,对它的研究既是重点所在,也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会更多地引起产品的跨国流动,贸易摩擦就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的行为。该类型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经验研究来看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
(二)研究方法
关于贸易摩擦原因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成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
1.在理论方面。有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等方法。如Stur m(2006)利用一个一般均衡框架,假定经济环境是两个大国的情况,生产并交换两个单位基准商品(nu meraire good)n和x。生产需要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其中资本是特定要素。每一个国家由一个政治部门、代表性生产商和代表性消费者构成。这是一个典型的2×2×框架,在这个两国组成的一般均衡构架内,作者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研究技术标准的变化对于一国总体福利的影响及对于该国政治部门决策的影响,所以该模型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代理模型。Bag well和Staiger(2001)在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内假定:两个相同的国家(i2 dentical country)A和B,向C国出口一种同质商品;A和B两国允许选择出口补贴,且两国以两个代表性厂商进行竞争。模型以企业的均衡为重点,研究政府的补贴行为对于企业利润和长期发展的影响,指出补贴是导致摩擦的原因。Bar on(1997)也是以两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均衡以及政府之间的谈判均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所不同的是,在企业竞争均衡中,该模型把柯达和富士两个企业看作一个双寡头古诺竞争情形,研究两个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和非市场竞争策略对于企业收益的影响,并在把政府的行为内生化于企业非市场策略变动之中后,分析企业的总体均衡以及政府的均衡选择。在这些理论分析模型中,对于企业竞争和政府福利的均衡分析是基本的研究方向。
2.经验分析方面。该方面研究大多通过OLS研究贸易摩擦数量与不同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此得到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文献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所使用的贸易摩擦事例及数据不同。表1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就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具体原因来看,钱学锋(2004)认为,中国的贸易政策和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某些缺陷成了其他国家挑起贸易争端的借口;付娟(2003)指出,中国出口产品单一、竞争激烈,导致整体价格低廉,从而容易引起反倾销调查,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过分集中也是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一个原因;苗迎春(2004)认为,中国出口商品时的薄利多销观念和长期的出口补贴措施以及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行为都构成贸易摩擦增加的内因。于铁流、李秉祥(2004)认为,贸易的失衡及中国的顺差地位是引起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丁黎(2005)指出,世贸组织自身的问题以及贸易救济措施被滥用造成了贸易摩擦;鞠真(2005)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是摩擦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恐慌也是一个原因;裴长洪(2005)也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分析了贸易摩擦,认为中国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注定中国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引起贸易摩擦的状况还会持续和加剧。
表1
近年国外文献中对贸易摩擦原因的主要研究方法分类文献研究方法/模型研究范畴主要结论
理论分析经验研究Stur m (2006)Bag well 和Staiger (2001)Bar on (1997)Ir win 和Pavcnik (2004)Grinols 和Perrelli (2002)Lee 和M ah (2003)一般均衡分析,特定要素政治代理模型。局部均衡分析,三国完全竞争模型。局部均衡分析,双寡头模型。分类法,OLS 回归方法。OLS 回归分析方法。
OLS 估计方法。两个国家,用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生产可贸易的单位基准商品(2×2×2框架),分析政府的最优均衡政策。战略贸易政策框架。假定两个同样国家向第三国出口同质产品,产品市场完全竞争,两个出口国都给本国企业出口补贴。由生产、消费和投入要素市场均衡分析政府行为。双寡头古诺竞争均衡,它们采取市场竞争和非市场竞争策略,非市场竞争把政府的行为纳入分析框架,两国政府的政策选择由纳什博弈均衡结果决定。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均衡就是稳定状态的结果。根据飞机的载客量分类,用ln S j -ln S 0=βX j +αP j |g +ξ1j 估算每种飞机类型的需求量,①使用1969~1998年数据,用OLS 估计参数。并测度Cournot 竞争和Betrand 竞争下的均衡,还模拟了1992美国-欧盟贸易争端协议的影响。使用1975~1999年的美国特别301贸易争端月份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把这些争端分为政府引致的争端和贸易引致的争端两种,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1975~1999年美国反倾销案的数据,使用OLS 进行估计。
进口国政府倾向于制订
严格的标准,而出口国
倾向于制订较宽松的标
简单房屋租赁合同准,贸易摩擦由此而生。
出于战略性发展的考
虑,出口国政府会给予
本国企业出口补贴,这
是农产品贸易争端的一
个重要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相关资料企业的非市场策略左右
了政府的政策行为,使
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
为国家间的贸易争端。
新的产品类型的增加会
superjunior m激化竞争,并增加贸易
休闲网络游戏排行榜摩擦和争端,Cournot 竞
争和Betrand 竞争下的
均衡结果相似。
政治因素和贸易争端发
起与裁决的时间紧密关
联,W T O 在解决争端中
的作用很小。
美国政治变化影响了美
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损
害裁决,而且民主党委
员比共和党委员对宏观
经济形势变化更敏感。说明:这里S j 是指观察到的产品j 的市场份额,S 0是指观察到的国外产品市场份额,P j |g 是指在市场分割程度g 的情况下观察到的产品j 的市场份额(Ir win and Pavcnik,2004)。
梁军(2005)认为,从经济学角度很难解释中国的贸易摩擦问题,因此要从利益集团压力、政府自身政治需要以及发达国家对中国抑制性战略等政治性因素角度去分析;李丽(2005)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政治因素作用,指出美国的国会管理贸易和利益集团代言人制度导致保护主义横行,故而贸易摩擦不断。
国内还有一些文献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方面对贸易摩擦的原因进行研究。如雷达、于春海(2004)研究了内外均衡、结构调整和贸易摩擦的关系;魏国学、熊启泉(2006)构造了美国进口政策模型,推导出贸易摩擦和保护是美国政府的最优选择;赵建(2004)认为,国际间产业结构不相配是引发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同时各国经济政策及其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是使国内外产业间的矛盾外部化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关键。吃什么降血脂
三国际贸易摩擦的经济效应
对于国际贸易摩擦的经济效应,国外的研究大体上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贸易摩擦对贸易量和贸易范围的影响,二是关于贸易摩擦对发起国经济福利的影响,三是关于贸易摩擦对受害国和世界的影响。 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原因、效应及化解途径
大多数的研究都认为,贸易摩擦会减少贸易量,缩小贸易范围。如Huff 和Jenks (1968)使用引力模型分析了贸易摩擦对于两国间贸易的影响,他们的结论是摩擦增加会使两国贸易的范围和区域变窄,而
贸易摩擦减少会使贸易的区域扩大和贸易量增加;D razen (1988)把贸易摩擦变量引入经济周期模型,得到贸易摩擦会使一国出口量下降,从而抑制该国的投资和消费,使经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达到均衡;但贸易摩擦也会减少两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可能会降低全球性经济萧条爆发的可能性。
关于贸易摩擦对于发起国的经济福利问题,文献一般都认为摩擦会降低一国消费者及该国的总体福利水平,但对特定的利益集团有益。如果从战略性角度看,对一国长期福利可能是有裨益的。Bag well 和Staiger (2001)从局部均衡模型分析着手,说明了贸易摩擦虽然对发起国国内总福利不利,但是它可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符合战略性保护的要求,从长期来看对一国是有利的。Bar on (1997)的论文也证明了,政府挑起的贸易摩擦可以保护一国的相关产业,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不同的是他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指出贸易摩擦促使贸易伙伴做出让步,从而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进入和拥有权,使受保护企业的利润增加
。
图1 关于贸易摩擦经济效应文献的主要结论
虽然贸易摩擦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发起国是有利的,但它对于受害国以及整个世界福利的影响是不利的,因为它阻碍了贸易的开展,抑制了要素和商品的流动以及全球内的资源配置。El m s (2004)指出,贸易摩擦会给贸易国带来高额成本和微薄的收益,使双方都得不偿失。如果贸易摩擦的结果使双方都受损,贸易摩擦是不应该发生的。现实生活中摩擦之所以不断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国家确实可能因此而得益,另一方面也是期望理论起了很大的作用,即双方都期望通过贸易摩擦的谈判,迫使对方做出更多让步,以使自己的得益更多。但实际情况往往又是双方都必须让步,也就是收益较少而受损较多。Bern 2stein 和Skully (2003)用局部均衡分析框架研究了贸易摩擦对于受害国和全球福利的损失,又用欧盟与美国及加拿大的高能牛肉富含荷尔蒙超标争端为例,测度了该贸易摩擦的福利损失,并将经济学家和W T O 争端解决委员会的测度结果进行对比,揭示了经济学家测定的实际损失比争端委员会宣布的损失程度更大。我们用图1来归纳这些观点和结论。
国际贸易摩擦经济效应的测量方法较多。Balistreri 和H illberry (2006)用引力模型分析了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他们的结果显示,在模型的可行参数条件下,贸易摩擦至少使50%的出口商品在运输中
尹翔硕李春顶孙 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