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种春菜在田间地垄悄然探出头,娇弱的身子轻轻摇曳(yì),而稚嫩的豌豆尖更是惹人喜爱,叶子清澈通透如翡翠薄片,茎上嫩须迎风轻颤(chàn),引逗着人们去采撷。
B.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是一蹴(cù)而就的,需要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摒(bǐng)弃拜金主义,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精神,帮助青少年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坚的人才。
C.《典籍里的中国》用追根溯源、旁证博引的方式驰骋(chěng)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传承,让观众眼界大开,堪称当下文化节目的扛(gāng)鼎之作。
D.那些或坐落于安静的小镇古街、或藏身在喧嚣的商业密林的个性实体书店,在充满竞争的时代执拗(niù)生长,规模不大却洋溢着审美情趣,足以让灵魂片刻栖(qī)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被保留下来的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孜孜不倦 B.不露声 C.或许 D.留存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平台正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升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用户不但能享受到更低价格和更新鲜的农产品,还能促进农民增收以及通过再投资改善生产。
B.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而砥砺前行。
C.近期,公安部联合主要媒体网站持续推出反系列报道,不断加强社会宣传,扩大宣传精准性,构建立足社区、覆盖全社会的宣传体系,掀起全社会共同反的热潮。
D.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应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城市在职科技人员,退休人员积极参与。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条件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使用公筷广告:长筷短筷,筷筷都是你我的爱。
B.论文答辩致谢语:感谢聆听,敬请专家评委指教。
C.垃圾分类宣传语:各得其所,细微处的文明之光。
D.经典阅读推荐:智慧火源,值得为之付出热忱。
6.阅读下地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近来,各种题材的微纪录片大量涌现。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奇迹,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关照社会,在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新时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食类纪录片向来最受欢迎。如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短片中更有故事有乡愁,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到故乡”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味觉记忆。美食养胃,国宝养眼。2017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该片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
梳理文明,将精美与精彩浓缩在5分钟的短片中,推出之初便引爆相关话题,“国宝热”持续至今。
微纪录片这一新型纪录片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到每个人的身边,记录典型人物,宣传地方风物,传承文化记忆,聚焦特别主题,定格了多彩中国的一个个精彩瞬间,用镜头把各地的亮呈现给相对固定在一地的受众。以小角度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
(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好听的乳名wincc教程 |
(2)“真实性”,是微纪录片的基本要求。根据上文,谈谈对微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要求:语言简明、准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10分)
我们读到的散文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写作者回到书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我想特别强调这个词:时态。
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1排列到10。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
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无论1和10之间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亮”地讲道理。当小说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时候,作家需要跃起,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惰,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电工证
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铺垫,所以对从1到10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和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这样的散文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随着散文表述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像数学一样有着公式和标准答案,而是具有难以概括和归纳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依然能有多种、
多重、多变的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散文上手不难,写好并不容易。散文的耗材严重。人生的经历密如丛林,开始做家具,很快只能做筷子,后来就只够做牙签的,最后干脆没柴烧了。假设我们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就能够更“环保”地使用材料。进行时态式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部分缓解散文的资源性匮乏。
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且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一样。我认为时态之变,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散文要表现“此时此刻”,这使我们不会忽略沿途的风景;“现在”,连接过去的屐痕,也指向未来的光亮。
(周晓枫《散文的时代》,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进行时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逼真效果。
B.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并使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发生相应改变,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C.以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写作者的叙述不再四平八稳,作品也不再平铺直叙;读者的角也有改变,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