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人物”学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4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人物”学案referto
党员自评简短50字
(一)课程标准:了解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了解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感受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精神。
(二)学习导学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五四运动前后,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是中共创始人之一。萋萋的拼音
2、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
㈠实践:从事农民运动和领导北伐战争期间的农民运动。
㈡理论: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关注农民问题,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认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
3、井冈山时期(1927年——1935年)
㈠实践:①1927年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实现党指挥,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开辟革命根据地: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党代表。1929年逐步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
③领导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三次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遵义会议后,领导长征的胜利。
㈡理论:①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杆子中取得”;②井冈山时期先后写《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③总结出游击战术,成为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基础。
4、延安岁月(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5—49年)
㈠实践:①争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展
独立自主的抗日战争。③领导整风运动,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④争取和平民主,与
蒋介石谈判,达成《双十协定》,赢得政治主动。⑤领导人民解放战争。
㈡理论: ①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6年确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②37年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③37年洛川会议提出人民战争路线和游击战方针。④38年发表《论持久战》。⑤抗战相持阶段,指导敌后游击战争,促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⑥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指明中国民主革命目标和未来方向。⑦1942年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指导整风运动。⑧1945年4月的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⑨领导解
放战争,1947年签发《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开国之初——重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
㈠揭开历史新篇章:1949年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㈡外交:1949年12月访苏,1950年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政权和巩固和经济恢复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1950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即将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㈢内政方面:领导了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
2、新的探索:——重在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㈠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提出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总路线。
㈡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三大改造:到1956年,顺利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平稳过渡到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3、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重在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㈠发表《论十大关系》:1956年
借鉴苏联,要走中国式道路。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㈡中共八大;1956年9月召开;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农业国现实的矛盾、
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和当前物质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工业化国家。
意义:是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探索。
㈢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方法:1957年发表
selina前夫新恋情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方法是“团结—批评—团结”。还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意义: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的指导方针,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当时没有得到贯彻。
4.探索中的失误:
㈠反右斗争扩大化:1957年整风运动中,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发动进攻。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动了反右派斗争,但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造成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从理论上修改了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成为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㈡1958年发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轻视客观规律。
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困难。
教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符合生产力,完善民主法制。
㈢文化大革命时期:
20世纪中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民主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严重。对形势作出错误判断。反革命集团的推波助澜。出发点: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寻求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结果:带来一场内乱和重大损失。
外交工作新成果:重返联合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对错误的纠正:
总评:
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他领导中国走向国际舞台,提高国际地位。 但晚年他犯了严重的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
(三)巩固迁移
1、中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D必须将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认为红区域能够在四周白政权包围中发展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的根本原因
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3、遵义会议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B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问题
4、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要出发点是
A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B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C从全民族利益出发          D支持国民党亲英美派的态度
5、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B.实行
C.建立何种政治体制              D.开展经济建设
6、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卡塔尔气温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7、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文献是
 A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B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8、刘少奇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这主要是对哪一运动的评价
  A建国后的运动        B“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9、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0、下列诗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议论文范文800字霸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11、下列有关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思想是的思想 主要来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改变,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材料二
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2)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材料一、二各代表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13、阅读材料  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