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大家的绘画母题,“东坡笠屐”
历代⼤家的绘画母题,“东坡笠屐”
历代⼤家的绘画母题,“东坡笠屐”
出卖我的爱歌词中国书画邮||今天
历代⼤家的绘画母题,“东坡笠屐”!
张⼤千《东坡笠屐图》
在眉⼭三苏祠墨庄⾥⾯,挂了⼀幅张⼤千的《东坡笠屐图》。图中苏东坡戴笠着屐、右⼿拄杖、左⼿捻指,神态悠闲,⼀派“⽵杖芒鞋轻胜马,⼀蓑烟⾬任平⽣”的⽓概。张⼤千极爱“东坡笠屐”这个题材,所作多件《东坡笠屐图》藏于各地博物馆。其实⾃宋代以来,“东坡笠屐”这⼀主题便被不断演绎,成为历代⼤家钟爱的绘画母题。
什么是“东坡笠屐”?
这是苏轼贬居海南儋州发⽣的故事。苏轼本尊记载的版本是《访黎⼦云》:
野径⾏⾏遇⼩童,
黎⾳笑语说坡翁。
东⾏策杖寻黎⽼,
惊鸡似病风。
诗意是苏轼在儋州与当地⽗⽼亲密⽆间,某次去拜访⼀位黎⼦云的朋友,路上遇到⼀个⼩孩⼦,⽤当地⽅⾔笑话他。他拿着⽵杖向东⾛寻黎⼦云,吓得鸡狗像抽风⼀样。
(传)北宋李公麟《东坡笠屐图》
宋代李公麟所作《东坡笠屐图》(此作仍有争议,⼀说原作已佚)中,题跋处写到:
东坡⼀⽇谒黎⼦云,途中值⾬,乃于农家假篛笠⽊屐戴履⽽归。妇⼈⼩⼉相随争笑,⾢⽝争吠。东坡⽈:‘笑所怪也,吠
所怪也。’
李公麟是苏轼好友,题跋所述的故事版本,⽐苏轼本尊版本更加细节,增加了苏轼去往黎⼦云家遇⾬,在农家借篛笠⽊屐,⼤概是穿得很奇怪,被妇⼥⼩孩⼦以及当地的狗嘲笑了。
南宋周紫芝《太仓稊⽶集》记载:“东坡⽼⼈居儋⽿,尝独游城北,过溪,观闵客草舍,偶得⼀蒻笠,戴归。妇⼥⼩⼉皆笑,⾢⽝皆吠,吠所怪也。”跟所谓李公麟款《东坡笠屐图》上题跋差不多。如果这件作品真为李公麟所作,那么作为北宋苏轼同时期挚友,⼆⼈亲密交往长达⼆⼗余年,李公麟所创作的作品于情于理都还原了苏轼的真实⾯貌。
黄庭坚评价李公麟原作为最像苏轼本⼈的作品,因此李公麟所作的苏东坡像成为了其后图绘苏东坡形象的图像粉本。
清余集《苏⽂忠公笠屐图》
⼀是苏东坡的基本外貌形象。
脸型长阔、⾼颧⾻不但苏轼本⼈对⾃⼰⾼颧⾻、长阔脸有形象的记录,如《传神记》中描述的:“于灯
下⾃见颊影,使⼈就壁模之,不作眉⽬。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可见苏轼的脸型确实很独特、很有辨识度。
双⽬明亮、眉⽑细长这在与苏轼同时代的孔武仲《谒苏⼦瞻因寄》⼀诗中有所体现:“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烨烨双秀眉。”
胡须稀疏记录在苏轼与学⽣秦观的闲谈中,宋⼈邵博在《邵⽒闻见后录》卷三⼗中记载了⼀则故事,秦观与苏轼两⼈在⼀起闲谈,苏轼取笑秦观胡须太多,秦观反问⽼师:“君⼦多乎哉!”苏轼则打趣地回答说:“ ⼩⼈樊须也!”由此可知,苏轼胡须确实并不茂密,只有少许胡须。女孩子学什么专业比较好
电脑关机死机
⾝材颀长苏轼的朋友孔武仲在⼀篇赋中写道:“ 东坡居⼠壮长多难,⽽处乎江湖之滨。⋯⋯颀然⼋尺,皆知其为异⼈。”宋元时期的⼋尺有 221.4cm 之⾼,再配以苏轼长阔脸、⾼颧⾻的长相,在古代真可谓是“异⼈”长相了。
清李鱓《东坡笠屐图》
⼆是戴“东坡帽”的⽂⼈形象。东坡帽是苏东坡⾃⼰设计的⼀种乌纱材质、筒⾼沿短的帽⼦,这种帽⼦既不像官帽般威严,⼜增加了⽂⼈儒雅的⽓质,所以⽂⼈皆仿效苏东坡戴“东坡帽”,甚⾄出现了“⼈⼈皆戴⼦瞻帽”的盛况,这也是其后历朝历代表现苏东坡形象中必不可少的图像元素。
三是“扶杖”形象。苏东坡晚年被贬漂泊近⼆⼗年,不但没有消极⾃弃,反⽽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地为官期间,积极为民,不但致⼒于三地的⽂化事业和教育事业,⽽且努⼒移风易俗,改善民间蔽风陋习,使得“扶杖”这⼀动作既传达出苏东坡年迈的形象意义,⼜传达出苏东坡为民奔⾛的劳碌形象意义。
彭于晏 郭采洁 电影清⼩荷⼥史《东坡笠屐图》
据不完全统计,南宋赵孟坚,元代赵孟頫,宋末元初钱选,明代唐寅、仇英、尤求、曾鲸、张宏、朱之蕃、孙克弘、娄坚等⼈,清代黄慎、李鱓、华嵒、蔡筱明、余集、张问陶、宋湘、居廉、费以耕、张廷济等⼈都绘制过东坡笠屐图。
他们所绘的《东坡笠屐图》,如果从造型来讲,⼤致可分为两类:
⼀类为“提⾐型”,即头戴⽃笠,脚蹬⽊屐,腰微屈,两⼿提⾐,亦步亦趋向前迈进,如明代朱之蕃的《东坡笠屐图》、曾鲸的《东坡笠屐图》和清代居廉的《东坡笠屐图》。
明朱之蕃《东坡笠屐图》
明曾鲸《苏⽂忠公笠屐图》
明钱⾕《东坡笠屐图》
另⼀类为“拄杖型”,即头戴⽃笠,脚蹬⽊屐,⼀⼿拄杖、⼀⼿提⾐(或举⼿),怡然⾃得地前⾏,如明代孙克弘的《东坡笠屐图》和清代费以耕的《东坡笠屐图》。当然,也有⼀些《东坡笠屐图》会有衬景或造型的不同,但⼤抵不离此两类。
明孙克弘《东坡先⽣笠屐图》
清费以耕《东坡笠屐图》
三苏祠博物馆藏
到了现当代,这⼀绘画母题依然受到画家喜爱。如前⽂提到的张⼤千,就多次绘制东坡笠屐图。除此之外,程⼗发、富冈铁斋(⽇本画家)、许炼(朝鲜南宗画家)等⼈也都演绎过这⼀主题。张亮婚礼
张⼤千《东坡笠屐图》天津博物馆藏
张⼤千《东坡居⼠笠屐图》
吉林省博物院藏
程⼗发《东坡笠屐图》
“东坡笠屐”这⼀故事是苏轼其逍遥世外、达观⾃在的⼈⽣信条的体现。在长达 20 年的谪居⽣涯中,苏轼向世⼈诠释了中国传统⽂⼈能屈能伸、乐观豁达、淡泊平静的精神⾯貌,并以虽远在“天涯海⾓”仍以天下为⼰任的经世之道践⾏着⾃⼰的为官之道。他以⼀⼰之⾝构筑起的⽂⼈形象、⽂⼈性格和⽂⼈精神,与其说这是苏轼的个⼈⾏为,⽏宁说这是中国传统⽂⼈精神和⽂⼈价值的集体写照。
收藏六一儿童节的句子
举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