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9-12-2
项目来源:200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8E036。作者简介:王敬峰(1963—),男,黑龙江肇源人,绥化学院副研究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敬峰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进城务工的父母分隔两地,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其心理和教育问题正
猛犸象牙日益显露出来。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讨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建立解决机制。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解决机制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调查显示,心理发展不健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很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
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离开家乡,远在外地,无法及时了解他们的
心理感受,
也无法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关爱、缺乏家庭亲情的环境
里,
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一是对亲情的渴望。父母的外出,家庭成员的缺位,
不仅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缺少了,同时也感受到家里变得比以前冷清了,由此产生了对父母的强烈思念和对亲情的极度渴望。调查显示,有82.6%的留守儿童表示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经典爱情电视剧
二是自卑、孤僻的心理状态。调查显示,有42%的留守儿童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父母外出打工,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父母,心里往往比较自卑;37%的孩子很羡慕父母都在身边的同学;仅有8%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感到自豪。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因
为没有能耐,
家里穷才出去打工,而且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很卑微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形容美女的成语三是心理障碍、价值扭曲。调查显示,
38%的留守儿童在有困难时,父母是最可信赖的支柱;29%求助于老师,说明对老师的信任度是很高的,远远超过亲友及同学。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后“远水救不了近火”,加之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忽视这些
问题,
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人际关系差、虚荣、嫉妒、敏感、仇视等心理问题。
四是逆反心理强。部分留守儿童总感觉别人因为父母不在家而欺负自己,因此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盲目抵触。主要表现在:好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委托加工合同范本
管教和批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
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一)家庭教育缺位
1.畸形的教育观念误导孩子的价值观。调查发现,
部分农民工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甚至漠不关心。因为他们在外打工往往可以从
事无需知识也可挣钱的行业,
加之目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
“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极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极易助长
孩子的厌学情绪,
并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正面引导不够,他
们以自己在外打工受苦、
受累、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迎合世俗,给孩子灌输了一些消极的思
想。有的家长甚至把
“金钱万能”用在对儿女的“关爱”上。这些畸形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孩子形成畸形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日后吞下的必将是青涩的苦果。2.隔代教育难以胜任。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将子女
留给父母照顾,
但隔代教育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部分祖辈对孙辈过分溺爱,听之任之,注重物质生活上的全方位满足,常常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不能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安排
学习任务,
不能辅导功课,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1.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许多农村学校虽然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
1
7继续教育研究
2010年第4期
ji xu jiao yu yan jiu
一定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更没有采取任何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教师的关心对儿童的影响是极大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问及“老师对你关心吗?”时,有73%的留守儿童回答“一般”,15%回答“不关心”。
2.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机制却仍然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学生”。于是,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就在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其中的绝大比例。
(三)社会教育环境不利
1.户籍制度的缺陷。我国的户籍制度具有世袭性和等级性,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的农村户口是不能改变的,不得不面对子女无法进城接受教育或虽已进城读书却不能享受与具有城市户口的孩子同等待遇的窘境。农民工打工所在城市学校要么不接纳农民工子女,要么对其征收高额借读费。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许多农民工无法举家在城市生活,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接受教育。留守儿童在城乡分隔体制带来的冷漠、隔阂的心理环境中长大,很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不和谐因素。可
以说,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社会分隔和某种程度的对立,给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感情和教育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伤害。
2.农村人文环境较差。农村缺少面向孩子的规范、健康的公共活动和娱乐场所及设施,只有电子游戏房、网吧向孩子们开放,流连其中就成了部分留守儿童主要的活动方式。很多电子游戏房和网吧为青少年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就使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监护的留守儿童更加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的解决机制
(一)家庭方面的解决机制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监护人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以积极的心态为孩子灌输正确的学习观念,鼓励孩子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应考虑监护人各方面的情况以及能否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外出父母需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定期与他们通电话或信件,关注孩子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但是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在孩子向自己倾吐内心焦虑或困惑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
想法;当孩子向自己求助时,一定要认真帮助解决,而不是粗暴地指责和批评。同时,外出父母还应该积极帮助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监护人要寻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气氛。监护人如果无法在学业上辅导孩子,应尽量引导他们学习的兴趣,监督他们完成作业,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及时纠正他们不当的言行,增强他们建立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与学校老师和孩子家长加强联系,交换信息,共同制定培养孩子的计划。
2.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是人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孩子长大后能否成为好公民,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养。因此,广大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改变那些“重智轻德”或“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目前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端的观念:一是为弥补自己在外打工的卑微心态,把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当作要求孩子成才的唯一要求,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二是认为读书也不能“养家糊口”,强迫孩子辍学和他们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广大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转变观念,认清仅仅打工挣钱的经营、上名牌大学的经营都是“小经营”,重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才是一本万利、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大经营”。
其次,转变家庭教育方法的观念。有些家长因长年在外工作,出于内疚,就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
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极少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致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严厉,而使他们形成了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要弥补家庭教育的这些缺陷,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要克服家长专制作风和无限放任的作风,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和睦的关系;另一方面,把奖励和惩戒结合起来,根据孩子的进步表现采取表扬等精神奖励或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针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戒。
(二)学校方面的解决机制鸡舍建设
1.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辅导。小学阶段,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必修课,而家庭作业的完成主要靠家长督促辅导。据调查,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代养人本身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或者根本缺乏辅导的能力。所以,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监护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留守儿童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针对这一现状,建
27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议学校要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休息时间给留守儿童进行额外的作业辅导,或者就近组织一批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或者让同村或同组的同学互帮互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家庭作业。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抚和关心,他们更易于产生心理问题。建议教师要多注意观察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和依恋感。另外,学校可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给他们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措施。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重点辅导,要切实采取补救性、矫治性措施,使他们能够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面对成长的危机,增强适应能力。
2.学校应努力创设条件,为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提供保障。学校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踪辅导制等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督导。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箱)或,让留守儿童倾诉心中的烦恼、痛苦与忧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学校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联系,切实搞好校园周围环境的整治,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动态,及时化解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困难和各种心理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教育,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寄宿在学校读书。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一是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有助于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可以为经过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不方便就近入学的留守儿童提供就学保障,并有效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学途中安全
事故的发生;三是通过寄宿制办学,可以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中小学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3.通过补偿教育,对农民工进行家庭教育讲座。要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对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的培养模式。学校要尽可能地与留守乡村的孩子及其父母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多加沟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经常家访,及时、全面地了解和关心孩子在家庭的生活、学习情况,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段时期的跟踪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探讨相应的矫正措施,并对有关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及时进行总结,使之形成经验。针对留守儿童缺
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学校应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帮助家长分析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引导他们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起以孩子教育为重的科学的家庭生活观,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作用。
(三)社会方面的解决机制
1.建立必要的法律保障。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农民工如果把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就必须向流入地学校交
纳较高的借读费,大部分农民工承受不起。鉴于此,国家应为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提供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支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制度,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增加农民工经济负担的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落实到位。
2.加大投资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一是大力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农民工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建立农村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外出农民工集中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建立起符合本地情况的相关制度,为留守儿童承担起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教育责任。三是加快专门学校建设。在务工农民工集中地区,应该立足于社会稳定的大局,鼓励、扶持专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合入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四是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能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机会,鼓励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
琉璃更新时间表参考文献:
[1]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2]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6(3).
[3]胡龙霞,黄楚本.中国隐隐的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8).
37
2010年第4期继续教育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