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涵向前冲《56up》——最特殊的记录片
人生到底是怎样被决定的?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拍摄播出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的14位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经历,默默追问决定人生的答案。这不但仅是一部史无前例引人思考的纪录片,或者说,这是一个追问普通人命运的社会学研究报告。
看到他们小,看着他们老,看他们努力奋斗,看他们徒劳挣扎。他们是他们,但他们也可能是你、是我。没有什么比这更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慨万千的了。
1964年,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拍摄播出了40分钟的纪录片《7岁》,选择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孩子,用纪录片手法拍摄他们的生活、言谈和想法。那些镜头,记录在当时的黑白胶片上。
全世界迄今为止可能都不出第二部这样的纪录片了——真实,真实到骇人,直面生活的残酷和美好。前后跨越半个多世纪,从1964年至今,影片七年一拍一播,《7岁》、《7岁又7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到《56岁》,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
七岁定终生?
1964年《7岁》初拍时带有实验性质,格拉纳达电视台是把它当作一个时事类节目做的。他们想表现的是战后经济繁荣下,传统的英国阶层、特别是中下阶层正在经历大变化这个现象。
唱片公司大背景是,就在那前一年,英国的社会学家约翰·勾索普和大
卫·洛克伍德就“超阶级理论”掀起了一场社会大讨论。“超阶级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财富的增加,有一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奋斗或其他综合因素,从社会底层或工人身份蜕变脱离,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思想看法上,都逐步进入“中产”行列。
所以从一开始,这部片子就毫不遮掩地将讨论的目标内容圈定在“阶级”二字。
传统英国社会,穷富分化,阶层分明。住的地方、吃的东西、看的报纸、上的学校、社交的伙伴,不同阶层之间差别大得很。《7岁》开拍,导演不想循规蹈矩一些政界学界的人来说大道理,灵机一动搞“创新”,去英国的不同的地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阶层、不同成长环境的14个孩子:有的孩子就读高级寄宿学校,属于精英阶层;3位女孩出身东伦敦的贫民区,两个来自“儿童之家”、在没有父母关护的情况下长大,另一个出自农村山区,都算社会最底层;另几个是家住老工业重镇利物浦的后代。节目试图通过与孩子的对话,不动声地彰显“阶层”在他们身上烙刻的印记。
从七岁孩子的回答里,还真就能看出点什么来。约翰、安德鲁和查尔斯读的是肯辛顿的高级寄宿学校,问到他们的阅读习惯时,丁点大的安德鲁说他读《金融时报》,约翰说他看《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已会用拉丁文唱歌,并知道自己有朝一日想做律师,要上剑桥的三一学院。
工作证明样本
而对出身东伦敦的托尼来说,将来能做个“赛马骑手”这个念想就已能令他兴奋不已了。同样七岁,14人中唯一的非白人孩子、西
印度移民的后代、在慈善儿童中心长大的西蒙,完全没有约翰他们的宽阔“眼界”,更未曾规划过自己的将来。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他就已经很高兴了。有人问他“你怎么看有钱人”时,他回答“没想过”。当时的他可能根本未曾见过真正的有钱人。
迈克·艾伯特说,观察这14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既“有趣”又“令人心寒”。有些人很早就对人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和远见;有些则一辈子每天都忙着为当天的生计操心。相隔50年回头看,依旧是几个来自精英阶层孩子的人生相对光鲜。他们过着优渥的生活,婚姻稳定。安德鲁剑桥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约翰投身慈善业,娶了驻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几位出自中产家庭的女孩大多生活平淡满足,且都嫁得不错。他们大多保养得当,神采焕然。
同是女性,来自东伦敦底层的林、苏和杰姬则命运坎坷,其中苏相对幸运,在学校做行政,再婚后组建的家庭生活幸福。出自底层的两个在慈善机构长大的孩子,一个成了卡车司机,另一个是养老院工作人员。梦想要当赛马骑手的孩子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婚姻中出轨被老婆抓了正着,后来取得了妻子的原谅。
14个孩子中,有两三个算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跻身真正中产或准精英阶层。就读公立学校的布鲁斯
考上了牛津。出身北部约克郡农庄的尼克,成为一名核物理学家。
而那些原本身处社会中层的孩子的命运,反映出更多不确定性。利物浦的彼得长大后成了一名教师,曾言辞激烈抨击撒切尔的教育政策,后来改行做公务员,家庭幸福,儿女双全都非常优秀,业余时间
和气质优雅的妻子一起搞乐队作表演。
青你2曾与彼得同上一所学校的内尔,却在申请牛津失利后命运一落千丈。照理他还是能够上个大学完成学业,走一条和彼得差不多的中产道路,但内尔没有。他辍学、在建筑工地当临时工,甚至一度流离失所,只在最近几年境况才有所好转,当前是伦敦东区的一位政府咨询公务员。
从《7岁》到《56岁》,每一集影片都以一句慧语开篇:“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这和中国的老古话“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是一个意思。对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人来说,人生是一张测绘好的地图。
“上帝”之眼
农民入党申请书范文能坚持50年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的,可不是什么一般人。迈克·艾伯特是闻名好莱坞的大片导演。他执导过《矿工的女儿》,其中的女主角希希·斯帕塞凭此片勇夺奥斯卡;他执导的《迷雾中的大猩猩》曾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他还导演过007系列电影《黑日危机》、《纳尼亚传奇3》。虽然艾伯特是土生土
二十大召开时间长的英国人,但他的事业发达和好莱坞脱不开干系,为了工作方便,他本人常年在美国居住。
与率领几千人大军回英国拍007的那种规格相比,《成长》系列对他来说连“小成本”制作都算不上,但艾伯特却将这一系列纪录片看作是他平生“最重要的作品”,甚至是他的“宣言”。
尽管他本人正是出自富有家庭,22岁剑桥毕业后顺利被招入电视台工作,他一直觉得自己多少是借了“好出身”的光,且对英国社
会“阶层决定命运”的不公非常看不惯。虽然他手里总有片子要拍,但每隔七年,哪怕再忙,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排出六个月的档期来拍这部《成长》系列。
时间档期倒不算什么。最大的挑战是,怎么聚齐当年的这14个人。“他们在还不懂事、没权利说‘不’的时候就拍了第一部,但随着他们的长大,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他们的生活展现在公众视线内”,艾伯特说,说到底,他和这14个人之间没有任何合约合同,全看他们是否自愿。
拍了近50年,当年的14个孩子,除了查理《7岁》之后再没出过镜,其余的13名孩子都断断续续参与至《56岁》。他们有的曾因某期节目中言辞激烈而遭遇很大舆论压力,有的遭受精神疾病,有的经历婚外情,这些人都没有避讳对艾伯特敞开大门,让他“记录”并公开他们的生活。
对于导演来说,这可是了不起的战绩。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
“威逼利诱”,他笑着说,“金钱报酬是肯定的,尽管数目很少。我总会尽量想办法点钱,每一集都给得比上一集更多一点。早先我还比较多用情感攻势,我会对他们说,你们都已经做了那么多集,现在退出岂不可惜?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的生活能这样被完整地记录呈现?我还会用我自己来现身说法,无论我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每七年的这个时候,我一定会投身做这件事情,因为我认为它很重要。”
珍惜也好、认同也好,或是想要借这个平台达到个人的宣传目的也好,就算这些人同意参与摄制,要集齐他们也不容易。拍《28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