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下《壶⼝瀑布》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不同写法
温书
这两篇⽂章都是五四制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都属于游记。
《壶⼝瀑布》是当代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梁衡的⼀篇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东济南作家马丽华的⼀篇游记。现附两篇⽂章如下:
《壶⼝瀑布》梁衡
壶⼝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
第⼀次是⾬季,临出发时有⼈告诫:“这个时节看壶⼝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去,赶巧上游下⾬,⼀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雾⽓弥漫,我们⼤着胆⼦下到滩⾥,那河就像⼀锅正沸着的⽔。壶⼝瀑布不是从⾼处落下,让⼈们仰视垂空的⽔幕,⽽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跌去,⼈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流。其时,正式⾬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的⽔还是⼀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想象中的飞瀑,但⽔浸沟岸,雾罩乱⽯,除了扑⾯⽽来的⽔汽,震⽿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
⽩烟,⼼还在不住地跳……
第⼆次我专选了个枯⽔季节。春寒刚过,⼭还未青,⾕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张极⼤的⽯床,上⾯铺了⼀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松软。我⼀直⾛到河⼼,原来河⼼还有⼀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条深沟,当地⼈叫“龙槽”,槽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我倚在⼀块⼤⽯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正好形成⼀个丁字。河⽔从五百⽶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雪。⼭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的存在。当河⽔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条四⼗多⽶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下,便⼀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个个漩涡,当地⼈说,曾有⼀头⿊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的⽑竟被拔得⼀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个寒噤。
黄河在这⾥由宽⽽窄,由⾼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像是被⼀个⽆形的⼤洞吸着,顿然拢成⼀束,向龙槽⾥隆隆冲去,先跌在⽯上,翻个⾝再跌下去,三跌、四跌,⼀川⼤⽔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青⾊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时容不下这么多的⽔,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下,平平的,⼤⼤的,浑厚庄重如⼀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还是不能尽收这⼀川黄浪,于是⼜有⼀些各⾃夺路⽽⾛的,乘隙⽽进的,折返迂回的,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这⼀切都隐在湿漉漉的⽔雾中,罩在七⾊彩虹中,像⼀曲交响乐,⼀幅写意画。我突然陷⼊沉思,眼前这个⼩⼩的壶⼝,怎么⼀下⼦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中浓缩⼀个世界吗?
看罢⽔,我再细观察脚下的⽯。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些地⽅被旋出⼀个个光溜溜的⼤坑,⽽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齐齐地切下去,切出⼀道深沟。⼈常以柔情⽐⽔,但⾄柔⾄和的⽔⼀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软弱,当她忍耐到⼀定程度时就会以⼒相较,奋⼒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的位置还在这下游⼀千五百⽶处。你看,⽇夜不⽌,这柔和的⽔硬将铁硬的⽯⼀⼨⼨地剁去。
黄河博⼤宽厚,柔中有刚;挟⽽不服,压⽽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勇往直前。正像⼀个⼈,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地下的⽯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伟⼤的性格。这伟⼤只在冲过壶⼝的⼀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
1987年3⽉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寒冷季节⾥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
接进到⼭脚冰塔林中。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披⽩⾊披风的巨⼈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黧⿊③的⾻骼,有如⼑削⼀般,棱⾓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股长江考察热,⼀拨⼜⼀拨中外勇⼠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步。短短⼏年⾥,先后有⼗多位探险者壮烈献⾝于这项⼈类事业。
李英爱吧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远不是秋⾼⽓爽时节的明媚,这⼀个风云变幻的季节⾥,⽓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现尊容。
河北工程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在各拉丹冬以东⼏公⾥处有⽜粪可捡的草坝⼦上,我们搭起⽜⽑帐篷。
dnf修罗刷图加点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背回⼤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海拔接近六千⽶,⼒⼤如⽜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喘吁吁。他说⾃⼰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频频⼩震酝酿着某⼀两次⼤地震:⼿背⽣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烧,不思饮⾷…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体状况真是⼤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去⾛上⼀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个砾⽯①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合⼗,⾯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了跪拜⼤礼,虔诚⽽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圣
古诗忆江南地并不欢迎⼥⼈,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番。它还不喜欢⼈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对⼤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粗话诅咒的那⼀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分情愿地露了⾯。
这⾥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的冰塔林。从砾⽯堆上四⾯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杰巴、安托、开⼤车的⼤胡⼦师傅,头戴狐⽪帽,⾝裹⽺⽪袍,肩扛⽐⼈⾝还长的⼤冰凌,蠕动在巨⼤的冰⾕⾥,⼀列⼩⼩⾝影。远⽅⽩⾊⾦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派奇美令⼈眩晕,造物主在这⾥尽情卖弄着它的⽆所不能的创造⼒慢慢从砾⽯堆上⾛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这⼀壁冰⼭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的冰洞⾥爬过去,豁然⼜⼀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成⼀天地。我⽤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辈⼦—拍⼀座完整的冰⼭,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脚下⼀滑,分外利落地⼀屁股坐在冰河上,裂⾻之痛随之袭来。这⼀跤,使我在后来的旅⾏中备受折磨。回那曲②拍了⽚才知道,娇贵⽽⽆⽤的尾椎⾻已经折断,连带第⼋节腰椎也错了位。
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头痛,恶⼼,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都不去了,⼀个⼈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脚下。眼看着兴致极⾼的伙伴们,⼤⼝喘着⽓,扛着摄影器材,翻过⼀⾯冰墙,不见了说不见⼜出现了⼀个,⽼远喊我:“都到
这地⽅了,不到处转⼀转,多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车⾥取盛放胶⽚的箱⼦。为节省体⼒,就在冰⾯上推。
我要死了。”我少⽓⽆⼒地说,声⾳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置⾝于冰窟,远⽐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外罩⼀件⽪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吴,负责拍⼀本有关藏北的⼤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个很考究的箱⼦⾥,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在冰⾯上爬⾏。他⽤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张反转⽚,⼀部分精神和⽣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华为太空手表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千万年来漫不经⼼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从不懈怠。冰体⼀点⼀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然⼒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之发下。太阳偶⼀露⾯,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端详着冰⼭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的⾼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天,仍随⼤部队进⼊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点点挪动,时⽽也需爬⾏—⼈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就翻⾝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滩上仔细寻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或者古⼈类⽣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我似乎已经衰竭,⼼想碰巧哪⼀⼝⽓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见我再也没⼒⽓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伙不知⼜发现了什么新⼤陆,久久不回来。不⽢⼼在车⾥闷坐,⼜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疏松多了,有流⽔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种声⾳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之声,它⼀刻不停,从这千⼭之巅、万⽔之源的藏北⾼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不见⾃然⽣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以上两篇同为游记,从写作⾓度来看,两篇⽂章却有些不同。
⼀,写景线索不同。《壶⼝瀑布》游踪不太明显,空间变化不⼤,作者是站在“河⼼”这⼀⽴⾜点上游⽬四顾,变化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按时空顺序⾏⽂,采⽤移步换景的写法,先是途中远眺,然后在砾⽯堆上四顾,然后靠近冰⼭近看,接着进⼊冰塔林细观。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壶⼝瀑布》选择了最能体现黄河壮美景象的“美点”进⾏集中描绘,并融⼊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对各拉丹冬的雪⼭的“外形美”着墨不多,写个⼈“苦难”的篇幅却不少,或者说这篇⽂章更偏于主观化、印象化地写景物的“神韵”。
三,表达感受的⽅法不同。《壶⼝瀑布》将⾃⼰的观景体验融⼊景物描写中,同时也⽤不少的篇章表达⾃⼰的思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很少有直接抒情、议论的句⼦,甚⾄直⽩的表达也很少,作者都是将⾃⼰细腻的感受与思考渗透在写景叙事的字⾥⾏间。
四,审美倾向和思维⽅式不同。梁衡⾯对枯⽔期的壶⼝瀑布虽也惊叹,更多的是旁观欣赏,他的思维⽅式偏重⼈⽂主⽂,擅长从景物中引出关于⼈⽣的思考,厚重⽽深刻;马丽华的思维⽅式偏重于⾃然主义,⽂中关于⾃然伟⼒和⽆尽时空的思考融在对⾃然的敬畏、礼赞中,含蓄邈远,富有诗意。
五,语⾔风格不同。《壶⼝瀑布》的语⾔既宏阔⼜不失细腻,既有画⾯感⼜有动态美,既畅达⼜经过精⼼提炼;《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语⾔似不经意,⼜颇为⼯巧,有着与景物相称的庄重典雅。
以上是我⽐较的⼆者之间的不同,希望⼤家体会感受⼀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