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谋士集团
学
号:班
级:专
七什么八什么成语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华德柱
2009年5月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谋士集团
斗罗大陆结局学生姓名:许云皓
学号:200563210222
班级:汉语言05-02
所在院(系):文法学院
指导教师:华德柱
完成日期:2009.05.24
党委中心组学习总结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谋士集团
摘要
《三国演义》中所展现的时代是一个“不唯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时代。以荀彧为首的曹操集团的谋士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曹操早期的发展以及之后关键性的官渡之战中表现了超凡的才智,对曹操的功业做出了贡献。同样,对于赤壁之战的惨败,谋士们也脱不开干系。谋士作为士人的一部分,具有与古代“士”相同的文化心态。他们在维护传统士人思想,遵循专制等级秩序的尊卑之分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追求个人功利价值与社会功利价值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交汇、碰撞反应到谋士集团与曹操的关系上,就成为了荀彧之死与“三马同槽”这些事件的诱因。对曹操和谋士们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道德、谋士心态、价值取向,也看到传统文化在谋士身上的积淀与发展。
关键词:曹操;谋士;三国演义;互动关系
INGDOMS""C AO
B Y"THE R OMANCE OF THE T HREE K INGDOMS
C AO
AO's's ADVISER GROUP
A BSTRACT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how the era is an age of“emperor can select subjects, subjects also can choose the emperor”.The staff of CaoCao's clique headed by XunYu as a whole,they showed the transcendental wisdom in the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aoCao and the crucial Battle of Guandu,they have made contributions to CaoCao's achievements. The defeat of The Battle of Red Cliff also has affiliation with the staff.Staff as part of Scholars,Them have the same cultural mindset with the ancient"Scholar".They have strong consciousness to pursuit the personal utilitarian value and social utilitarian value.This convergence of thinking mapp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taff
's clique and CaoCao,they became the incentive of XunYu's death and the"three-horse with the trough,".By the description of CaoCao's and his staff,we can see the prevailing social moral,the mentality of staff and values,and we also see the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staffs.
Key words:Cao cao;advisor;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interactive
新年 祝福
目录
1前言 (1)
2谋士体的的形成与曹操集团的发展 (1)
2.1谋士体的出现使曹操由弱到强 (2)
2.2官渡之战的谋胜与赤壁之战的谋败 (3)
就业推荐表自我鉴定3谋士们的终点与曹魏集团的覆灭 (4)激战2什么职业厉害
4谋士与曹操之间关系的深思 (5)
注释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第1页共10页前言
“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孟子认为“士”是古代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集团。《孟子》中说:“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士人作为低级贵族,有统御平民的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义务。随着社会的变迁,有的贵族逐渐下降为士,庶人逐渐上升为士,士庶的界限已经很难截然划分了。春秋晚期的士已从固定的封建关
系中游离出来而进入一种“士无定主”的状态。这时,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有学问有知识的士人,他们以“仕”为专业,但却没有固定的职位。战国时期,“士”的首领们受到战国王侯的特殊礼遇,他们既不用向王侯臣服,也毋需为生活担忧,他们以“道”为自己的价值取向[1]。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食。”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古代的士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些思想表现了士与道的合一;则自然发展出一种不为权势所属的尊严感。这种“思想信念”决定了士的出处行藏哲学。
“士”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特殊作用,使之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独有阶层。要想立足于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就得介入现实政治、力图步入仕途,取得君权的认可,遵循维护专制等级秩序的尊卑之分。自从孔子的“臣事君以忠”之后,这种君与臣的基本模式便确定了。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而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君权的绝对权威得到了加强,董仲舒把这种模式进一步阐述为天→君→臣→民[2]。这种思想为士人所普遍承认,他们以十分虔诚的态度,希望它行道,服从它,维护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它,即使政权已相当衰败,士人也不惜牺牲生命维护它。
在国家统一、王朝稳定之时,“君择臣”是主要的入仕方式,这个时期士人的价值取向与君权相统一。但是在诸侯割据,雄争霸的乱局下,王侯们除了需要知识分子的技术服务外,同时更需要“道”对他
们的“势”加以精神的支持[3]。“君臣互择”甚至“臣择君”等方式在此时都常见诸于各处,君主在以自身行为和魅力影响着下属的同时,臣子也在以自己的谋略与行动渗透君主的思想与目标,从而使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