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
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和之美是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述中“中声”,“中音”,“中和”,“和”等概念含义相通,用于音乐、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反映当时音乐、道德、、政教一体的社会观念。孔子对《诗》的评价也以“中和之美”作为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了体现。
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1) 重整体、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2) 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的类比思维。
3) 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1)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 科学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高度的集权需要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选拔而来的大小官僚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程度最高的阶层。
3) 科学考试制度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运动、文学、制度、事业都带有应考的性质,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所说之话,所作之文大多与实际生活不发生关系。明清之后,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1) 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2) 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
3) 秦汉以后,君主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专制社会里, 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时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的沉闷与单调。
论述对儒学的评价。带有宗教彩
1) 先秦儒家孔子代表的“天命观”与政治相关,不是宗教,却有着明显的宗教彩。
2)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与今文经使儒学宗教化;
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1) 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2) 居住建筑格局:多为前院后屋或前园后屋的风格,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生产。
手提电脑无线上网
3) 居住建筑仪式: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等。
论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1) 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道德修养、道德实践。
2) 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基本特点是并不注重构建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 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
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共同体文化。这种国别文化以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而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海尔冰箱质量如何
2)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3)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
如何认识“语言崇拜”现象?+1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中国的语言崇拜有好多表现,常见的语言运用中的趋吉避凶和对姓名的避讳,是一种迷信,这是我们对这一事象本质的认识,但因它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形成许多的民间俗信,成为一种礼仪,所以我们要,尊重和理解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和习惯,以便与人更好地
上海经济适用房如何认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为儒家的理想人格。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
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习统治者所追求
的人格目标,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
腊八粥和八宝粥有啥区别标,由于圣王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受众的
贤人。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他们认为君子必须具有高尚
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素养,这首先表现为君子对仁义发自内心的向往。君子除
了有仁和礼之外,还要有智和勇,有信有义。君子能够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君子
林林总总什么意思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团结他人而不结党营私,君子不怕穷困,即使身外逆境也能
固守节操,为了保全自己的完美人格,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试论春秋战国时代是文化观念的原
1) 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势:
霾和雾的区别
1. 一是诸候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百家争鸣:围
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思考、大争论。
2. 二是民力大发展。民力发展激发出的思想意识,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2)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有“九流十家”,即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儒家、道
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高
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中国古代教育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
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
1)第一是大学教育首要目标是使人“明德”;
2)第二是“亲民”,“泛爱从而亲仁”;
第三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即“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
目标。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所遵循的原则,对中国古代教
育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 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
2) 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
3) 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
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在科举制度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上
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
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
作用:1) 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2) 科学强制化了读书尚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大批优秀的文
化才能。
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
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2) 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有《诗》三百经学的开启,有两汉社会对歌唱的热爱,再加上文人的参加,诗词大国就养成了。
(3)经学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则其是
试述秦汉王朝政治的新格局。1) 郡县制的确立:秦至汉武的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2) 中央集权制的规模:最高权力者称皇帝,其地位与天地同尊。三公、九卿,“
外朝官”与“内朝官”。3) 地方是郡、县两级制,后变为三级。
4) 该时期的历史走向:指向社会基层的政治权力越来越深入普遍,民间自为范围
越来越少。“朝内官”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相权。
试述人生礼俗的家族特征。 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史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就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其家族特征在每一阶段均突出地表现出来。
从诞生礼仪看,婴儿一出生,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受到父族与母族的精神呵护,婴儿的教育与培养成为家族的重要事务。
成人礼原本是独立的人生礼仪,由于传统社会重视家庭形式,个人只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个人的能力与资格从属于家庭的需要,因而成年逐渐演变为婚礼的一部分;
婚姻礼仪的各个环节都贯穿着明确的家庭原则,婚姻缔结着家庭关系,婚姻延续了家庭的香火;
而丧礼仪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丧服礼制,亲属要依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
试述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1)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而这些发现,都与殷商宗教生活有关。如殷商人生活几乎无事卜,巫师在商朝政治生活中占有崇高地位。
2) 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越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
试述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1) 社会文化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活动;
2) 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物质;
3) 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试述我国传统市商的经营之道。1) 市声。是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分两种:一种是叫卖声,一种是代叫声。
2) 商幌。是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标志,类型大致有实物,、实物附属品、商品模型、灯具等幌子等。
3) 敬财神。传说财神是赵公明,获他能发财, 保平安;
4) 唱市,顾客购物时,不论多少,经营者收钱都随口叫唱,售货员也应声唱和,顾客随声收领货物,结清账目。
5) 广告。传统广告推销的对象多是土特产。
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1) 统筹水土利用规则。提出整地、浇水、种
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2) 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地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
3) “荒政”思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
4) 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
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1) 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2) 家族本法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3)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4) 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试述中医药学的腹脏、经脉、针灸等学说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 腹脏学说的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
2) 经脉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和事物联系发展的观念是相一致的;
3) 针灸学说反映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法。
试析“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天地合一”的宇宙观两层含义: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有三个方面:
1) 促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
2) 促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3) 促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如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入现代科学。过度强调社会的和谐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等。
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着浓厚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显著特点。
在这些人文思想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故宫即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
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做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人都有一个南方作为他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陷于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的经济高潮。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表现在几个方面?1) 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做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也是“胡化”。
2) 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也在后世,唐代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
3) 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力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的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本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了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主要有哪些?你怎样理解?教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主要包括:
1) 因村施教。
它是指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最早的实践者是孔子。
2) 启发诱导。
这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3) 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就是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它是孔子最早提出的。
4) 教学相长。
是指教和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