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质性研究设计范例
篇一:质性研究设计读书笔记
质性研究设计读书笔记
一、本书内容简介
拿到这本书,怀着迫切的心情在几天之内“废寝忘食”的读完,如果用几句话描述这本书,可以是这样的:它是一本超薄的减缩本、它是初次接触质性研究外行们的“圣经”、它是一本在国外研究性大学的走俏货、它是有着较高指导价值的实用指南。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感慨,是因为在论文备战初期,我尚不清楚文献综述如何撰写,这本书恰恰似一盏明灯,给了我指引,所以,我还要补充上一句:是撰写文献综述参考书籍的不二之选。
这本书主要分七章来阐述它的主题内容:质性研究设计的模型;研究目标: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概念框架:你研究的是什么;研究问题:你想知道什么;研究方法:你实际应该怎么做;效度:你可能会犯怎样的错误;研究申请:呈现和论证一项质性研究。
二、细化的导读
第一章,关于质性研究设计的模型有这样一句评论:研究设计是一个自身反复的过程,而这种反复体现与研究的每个过程(p3)。因此它有别于量化研究的清晰、明确的线性模型,数据收集和分析、理论的产生和修正、研究问题的细化和重新界定以及确定和强调效度问题,这几个步骤在质性研究中几乎是并行的、相互作用的。这几个步骤的顺序或者是相互关系可参加其图:
图1:研究设计的交互模型
这个模型里面,首先是关于虚线部分,表达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的关系。比如,研究目标是获知人们在自动取款机前的“回视行为”与文化的关联,你就不太可能采用一个严密的、只有单一几个变量的实验室实验的方法,同时,深入的观察不
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表现以及访谈调查等方法,将更好的帮助你实现研究目标。图形存在一个上三角,一个下三角,代表几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均有明确的联系,而哪些理论与你的研究相关又取决与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这个关系将在第三部分以我自己的研究展开说明。 火炬之光2可以洗点吗
第二章本章探讨的是研究目标,通读玻利维亚大学Isabel的博士论文题目选择,促进我不断考虑两个问题:清晰自己的研究目标受到哪些因素所左右、清晰明白自己的经历如何对研究内容产生正向、负向的影响。这要考虑到个人价值观、个人身份以及经历对研究目标的导向性,虽然依据当时我的资源选取导师的研究领域内的题目,对我来说比较有把握,但是我更想知道,究竟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怎样的,在这些评价中是不是有一个内核性的东西,左右着他们的价值感、行为表现,为什么平等的灵魂会活的如此卑微?!带着这些疑问以及对人性极大的探索兴趣,我毅然决定研究一个不曾熟悉的领域。同时,我自己的内心也经历了自我评价不断转变的过程,所以,我的理解与感悟可能会更贴近研究目标的需要。这章节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即如何撰写读书笔记:可以用“头脑风暴法”开始研究笔记,即记下所有想到的和研究相关的内容,尽力组织和理清思路;然后,慢慢确立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思考其意义,理清自己的想法(p36)。
第三章其实围绕了两个方面展开,如何对待概念框架,即我们文章中演化的文献综述;哪些方法可以得到自己的概念框架。作者不断强调:没有目的性的文献综述只会造成对文献的堆砌,缺乏明晰的脉络和论证,构建概念框架的目的不只是描述,同样要有批判性:你需要理解前人研究都存在什么问题(包括伦理学的问题)、已有的研究中又有怎样的矛盾对立以及你对这个问题可以做出什么独立的贡献。不应该把文献当做权威来服从,而应该看做是有用但却问题的知识,并尝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问题(p44)。在构建概念框架时,有四个主要的资源模块:自身的经验知识、已有的理论和研究、预实验和探索性研究、思想实验(p47-80)。
掩卷深思,确实有很多综述,看完之后依然是对该领域的发展一头雾水,材料的堆砌并不能对现实研究有明确的启示意义,而一些“思想霸权”的存在,以琼恩雪诺死了吗
一种潜隐的方式,禁锢了我们的思维,造成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只是不断的机械复制前人研究的局面。我的概念框架也随着阅读在调整:工业领域的评价理论(Packer)、绩效领域的核心自我评价理论(Judge,1997)、国内相关的核心自我评价理论(甘怡,201X)、教育者的理论设想(效能感、自我意识等)、我的理论构念(见后),几个部分。
板报内容第四章首先明确的是研究问题的功能,除了清楚地说明你的研究尝试了解和回答的问题外,还具有的功能:帮你聚焦你的研究(研究问题、研究目标以及概念框架之间的关系)和指引你如何去完成研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效度的关系)。此外还澄清了几种问题的关系:研究问题和其他类型的问题、概化问题和具化问题、工具主义问题和现实主义问题、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这让我发现质性研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它的问题源于生活,并且可以在完全生活化的场景中到答案,人不不在是“预想”中的人,而是立体的、多元的。
第五章内容涵盖了质性研究方法的四个方面:与被研究体建立的研究关系、研究地点和体的选择(更接近取样方法)、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是研究的工具,而研究关系是研究得以进行的途径(p105)。质性研究中可能涉及到的取样方法有:概率取样、方便取样、随机取样、分层(随机)取样,以及作者特别说明的目的性取样,在质性研究中,选择能够提供你回答研究问题信息的时间、场景以及人等是最为重要的问题(p112)。
未连接 连接不可用数据搜集部分,访谈提纲的设计、数据收集方法的三角校正法,都为我当时的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思路。比如,预访谈的采纳,可以让我的访谈问题更切入研究主旨,而三角校正法启示我,永远都不要迷信独立的数据代表的结果。除了分类技术(如编码和主题分析)、连结技术(如叙述分析)几种经典的数据分析策略外,作者还特别提到了阅读思考访谈笔录和观察记录、写研究笔记等方法的使用价值(p122),我想强调的是,这些方法不仅对质性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样,在量化研究过程中,如果妥善使用研究笔记、观察记录等方法,也将在不同程度上带给我们更多的结果,比如在团体辅导中使用观察记录表,在数据分析中撰写假设问题解决说明。
第六章在最初作者就试图说明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在处理效度问题上的不同:质性研究在某种观点形成之后才应对具体的效度威胁,而不是通过事先
的研究设计特点来消除效度威胁(p136),量化研究会使用设置控制组、控制无关变量、随机取样的分配、限于数据收集的理论假设、统计显著性检验。虽然之花研究强调考虑具体的效度威胁(如偏向和反应性)以及如何解决他们的具体方法,作者还是相应的剔除了一些方法:高度的、长期的投入、丰富的数据、考试者核准、干预、三角校正法、准统计分析、比较,尤其是“寻不一致的证据和反面的案例”对我的启发明显,我必须设想可能
遇到的不同想法与解释:核心自我评价的维度设想,集体自尊与自尊的取舍,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等在其形成中是否存在影响等。 北京有哪些二本大学
第七章差不多是整本书的 总结 ,或者可以看做质性研究的一份开题报告,在我看来,简直如获至宝—可以看做硕士论文撰写的体例。在研究设计和方案的论证逻辑中,Locke等(201X)的研究认为作者需要回答三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或者做了什么研究?这些具体的问题和我们已有的相关研究及知识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选择这种研究的方法?
三、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制图思想的突破: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属于文科生的思维,缺乏逻辑以及推理的能力,在学业上就比较畏首畏尾,有种掣肘的感觉。但是本书简约、通俗的风格彻底打破了我的“自我设限”,人人都可以做研究,只要你的研究禁得起论证。我开始着手规划自己的论文蓝图(见图2):实际上我的论文属于量化研究范围,但是却综合融入了质性研究的设计思路及方法,比如初期获取资料、明确研究问题的方法—开放式访谈、调查问卷的使用,以及后期阐释内部过程的个案追踪等。虽然图形在整个研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但是却让我明白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其对
现实研究的指导意义,这使得各个研究部分的关系形象化、系统化,再也没有更像样的材料能比一张图来的明确了!(注:此图为探索尝试,不是最终的方案。)
其次关于撰写文献综述的启发。在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正苦于自己的开题报告无从下手,虽然查了一些文献综述,但是却无法得到直接的启发和指导,不仅体系凌乱,思维逻辑也无法彰显。但是本书的第二章、第七章就直接给出了范例,我先后比较、确定了几个理论框架作为立论的基础,并明确了一个好的开题报告或文献综述所具备的要素。这也给了我另一个启发——换一种视角看问 感恩母亲节的句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