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犯罪行为、犯罪人、被害人
●一、犯罪行为
(一)概念
在犯罪学中,犯罪行为包括刑事犯罪行为、违法行为以及一切严重不良行为。
1. 犯罪行为与刑事犯罪
在刑法学中,犯罪行为仅指刑事犯罪行为,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是由于它们的宗旨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决定的。
犯罪学研究犯罪的宗旨是防罪,刑法学研究犯罪的宗旨是治罪。
防罪,就要预防和遏止一切带有犯罪因素的事物和现象,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2. 犯罪行为与犯罪现象
※从犯罪现象来说,犯罪行为则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正是形形的犯罪行为与犯罪事实,才构成了犯罪现象。两者之间是表与里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二)特征
1.(社会)危害性
犯罪行为对社会的作用与功能,在本质上是破坏性的。
2.(行为)违规性
它违反社会的一切禁止性的行为规范,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连接apple id服务器时出错3.(形式)多样性
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1)从类型上看:杀人、伤害、、抢劫等;
(2)从方法上看:公开、隐蔽。
(3)从手段上看:凶残、不凶残、恶劣、不恶劣;
(4)从主动性上看:积极的作为、消极的不作为。
4.(作用)传染性
主要表现在犯罪行为的暗示作用上。这种作用对潜在犯罪人和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是犯罪严重化的催化剂和腐蚀剂。
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学、影视、艺术作品不应向公众,尤其是未成年的青少年人展示犯罪行为的具体情节,以防止其受传染而进行模仿。(影片分级、网络分级)
●二、犯罪人
(一)犯罪人概念
在犯罪学中,犯罪人是指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责罚的自然人和法人。
刑法学上称为罪犯,是指根据刑法的规定,被依法认定为有罪的人。
1.犯罪人与犯罪主体
概念不同,犯罪人外延宽于犯罪主体。
(1)既包括“触犯刑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刑事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又包括一定范围内的“实施违法或越轨行为应受到法律和道德责罚”的人;
(2)既包括“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犯罪人,又包括“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变态人格者;
(3)既包括“已经经过正当审判或行政程序而受到一定处罚”的“已决犯”,又包括“尚未受到追究”的“未决犯”花呗风控一般多久解除。
2.犯罪人具体类型
(1)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人;
(2)实施犯罪或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和变态人格者;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达到“送交工读教育或少年收容教养”年龄);
(3)实施“违反治安管理及行政、经济、民事违法行为的人;
(4)实施了越轨行为的人(、、通奸、同性恋、等)及某些自杀者。
(二)犯罪人本质属性
行为犹如浮于水上的冰山之一角,而掩藏于水下的则是还未曾表现出来的德国足球皇帝心理活动,即复杂的人性。
1.犯罪人的一般属性――人性
(1)犯罪人与非犯罪人并无本质区别
犯罪人属于人类一部分,与非犯罪人并无“生物学或人种学”上的类别差异。 犯罪人并非“先天注定或生物遗传”。
(2)人性基本上是中性的,是非善非恶或善恶相融互渗的
※人是高级动物,说明人有自然属性。
※人是高级动物,又说明人具有社会属性。
通过社会交往,使人既可能从善,也可能向恶。
性善论并不是事先假定人性一定都是善的,而是认为人有向善的内在驱动;同样,性恶论也不认为所有的人必然先天就是恶的,而是人性有向恶的发展的内在动因。
2.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又称之为“主观恶性或人的社会危险性”。
(1)错误的信念体系
信念体系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荣辱观、友谊观、婚恋观等系统的观念形态。
(2)歪曲的需要结构 赞美老师的名人名言
※个人需要同社会要求处于对立状态
※个人低级需要在需要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个人需要不符合个人条件
(3)不良的性格特征
如性情粗暴;冷漠孤僻;虚伪狡诈;爱慕虚荣;心胸狭窄。
(4)欠缺的自我意识
※过于自卑或以自我为中心;内在的价值准则(如良心、羞耻心、责任感等)不成熟;缺乏应有的自控能力,难以适应社会。
※自卑情结是由长期的深刻的挫折感所形成的,根植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次。具有自卑情结的人要改变自己的状况,一种是通过正当途径,将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创造出成绩,得到社会肯定;另一种途径是用非法手段,当由自卑情结而造成的紧张焦虑不能再控制时,可能以一股非常大的破坏力喷发而出,演化为犯罪。
(5)不良的行为方式
(三)犯罪人特征
1.道德观特征
道德水平低下,缺乏道德感,没有道德观念,表现为:损人利己、卑鄙低级、无耻堕落,无同情心、无正义感 。
2.法律观特征
违法犯罪者没有守法意识:不知法;不畏法;不信法。
犯罪人有的是法盲;有的无视法律甚至藐视法律,无法无天、放荡不羁;有的甚至敌视、破坏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
法律是神圣的: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对“法”应当有强烈的遵从意识,要敬畏法律。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法大于天”。
3.文化特征
(1)文化素质高
白领犯罪(智能犯罪)——计算机犯罪、金融犯罪、受贿罪。
(2)文化素质低
传统犯罪(原始犯罪)——抢劫、盗窃、破坏或亚文化、反社会犯罪。
4.精神、心理特征
※青少年性格特征:两强两弱——模仿强逆反强控制弱意识弱
(1)认知特征
是非颠倒,良莠不分。
(2)情感特征
低极性、冲动性、多变性、反社会性。
(3)人格特征
①气质——暴力型、激情型;智能型、性亢奋型。
②能力——能力强的犯罪人,犯罪得逞的机会就多,犯罪成功率较高,社会危害性较大;能力低的犯罪人,犯罪得逞的机会就少,犯罪成功率较低,社会危害性较小。
③性格——野蛮性、残忍性、懒惰自私性; 爆发性、放纵性、冲动性、好动性。
④需要——原始性;无节制;反社会。
⑤兴趣窝窝头的做法——犯罪人的兴趣往往是犯罪人实施犯罪的直接起因。庸俗低级,感官刺激;兴趣偏狭,范围窄小,缺乏稳定性。
(4)智力特征
①犯罪人没有明显的智力特征,从高智商到低智商,都有罪犯分布。但犯罪人所采用的犯罪手段和实施的犯罪类型与智力水平有关。
②除智能型犯罪人以外,一般犯罪人的智力低于常人。
(5)意志特征
两极性:良好意志的薄弱性——不良意志的坚定性。
实施犯罪—-自觉性、坚定性、顽固性;
矫治恶习——非自觉性、脆弱性、易变性 (一犯再犯)
5.年龄和性别特征
(1)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身心发育程度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影响犯罪率的高低和犯罪人对犯罪类型、犯罪形式的不同选择。
①犯罪数量
犯罪人主要集中在18-25岁,其中20-25岁年龄段的犯罪人最多,被称为“最多犯罪年龄段”。此年龄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犯罪越来越少,35岁以后的年龄段开始大幅度下降,60岁以后则急剧下降。
青少年――矛盾期
生理早熟——心智不成熟
社会诱惑力大——自我控制力差
精力充沛、富于激情、容易冲动。
老年——衰退期
身体机能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应迟钝,身心活动能力差,积极伤害性减弱;并且从各种社会活动中隐退。
②犯罪类型
青少年犯罪:抢劫、、盗窃、杀人、伤害。
中壮年犯罪:贪污、贿赂、、侵占、伪造。
老年犯罪:包庇、窝藏。
趋势:青少年犯罪成人化
③犯罪形式
暴力、非暴力。
(2)性别特征
不同性别的人——生理机制不同——个体心理差异——不同的犯罪特征。
①数量差异
犯罪人的性别结构与人口性别结构截然不同。人类男女性别比基本上是1:1,而犯罪人中男性占绝大多数。
A生理上——天生体力差、胆子小,性格温和柔顺,这一特点与违法犯罪联系性小。
B精神上——富于忍耐、牺牲、抑制等能力,较少违法犯罪。
C社会活动上——生养子女、负担家务,社会活动范围较小,与社会接触少,违法犯罪机会少。
②类型差异
男性:抢劫、、杀人、重伤害等暴力性犯罪;
女性:盗窃、、杀婴、投毒、等非暴力或暴力程度较低的犯罪。
商店扒窃占绝大多数。
③方法差异
女性较男性富有隐瞒、保密、不外露等性格倾向,多采用诡秘、曲折的方法,具有卑鄙和残忍的特点。
6.家庭和人际关系特征
(1)家庭特征
猫眼三妹漫画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氛围的潜移默化与熏陶的影响,往往使犯罪人的犯罪带有一定的家庭特征。
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认为,违法犯罪的少年家庭,有以下特点:
①家庭成员中有犯罪者、行为不端及酒精中毒者;
②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离婚或被遗弃者;
③父母愚昧无知,或者知觉上有缺陷及因病不能管教者;
④父母性格简单粗暴,或专制或偏爱,对子女过于严厉或过于放任者。
(2)人际关系特征
①对同学、同伴、同事、朋友、兄弟妹等同辈人与后进者关系亲密,讲究哥们义气;对先进者则关系淡薄、疏远。
②对体与集体,表现为偏爱落后体,同其成员积极互动;疏远积极体,甚至仇视、捣乱。
③对待长辈,心存隔阂,感情疏远,情绪对立。
7.职业与社会地位特征
(1)职业特征
①不同职业的犯罪人所占比例及犯罪状况呈现一定特点。
从各国调查的情况看,在全部犯罪人中,工人、农民、商人和无固定职业者所占比例较高,公务员及其他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较低。
(2)社会地位特征
①社会地位低的人比社会地位高的人易于犯罪。
社会地位低——生活条件差、易受偏见、歧视,尊严、荣誉、权利不能保障——产生自卑、压抑、挫折感——实施犯罪
社会地位高——生活条件好、受人尊重、羡慕,拥有尊严、荣誉、权利——社会角的自我约束力强——一般不犯罪
②社会地位不同,犯罪类型也不尽相同。
社会地位高的犯罪人——智能性、商业性犯罪
社会地位低的犯罪人——暴力、抢劫、伤害等攻击性犯罪
(四)分类
为深入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状况、犯罪特点、犯罪规律,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如性别、年龄、身份、精神状态、心理状态以及犯罪性质、犯罪方式、犯罪组织形态、犯罪经历、罪行轻重。
1.性别——男性、女性犯罪人; 2.年龄——未成年、成年犯罪人;
3.身份——白领、蓝领犯罪人; 4.精神状态——正常、精神病犯罪人;
5.心理状态——故意、过失犯罪人;
6.犯罪性质——暴力、财产(含经济)、性犯罪人;
7.犯罪方式——暴力、智能犯罪人;
8.组织形态——犯罪自然人和犯罪法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