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困境、原因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北...
大类招生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困境、原因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
荆全忠;邢鹏
【摘 要】大类招生模式下进行专业分流时,工商管理专业备受冷落,其根源在于专业培养目标宽泛,学生缺少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差,就业压力大.因此,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及学校资源的特点精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教育,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同时要合理控制专业分流人数,确保专业平衡发展.
【期刊名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8)003
【总页数】5页(P46-49,54)天冷的暖心句子
【关键词】大类招生;工商管理;专业困境;专业建设
【作 者】荆全忠;邢鹏
【作者单位】笑靥如花形容人笑起来很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正文语种】中 文一直都爱着你
【中图分类】G642.3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具备宽广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适应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传统的以专业为核心,录取、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1988年,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元培计划”,让学生到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自主选择专业[1]。目前,按学科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很多高校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2-3]。大类招生有利于培养专业口径宽、知识面广、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体现了以人为本、按需培养的原则,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会给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带来冲击[4]。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生的专业分流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5-6]。
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对工商管理专业在大类招生模式下遇到的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欲为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一所具有矿业和安全特,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法、经相结合的综合大学,1998年恢复招收本科生。2007年,在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部分本科专业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其中报考管理学院的学生只需填报工商管理类即可。学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具体专业,主要加强对数学、英语、计算机软件、管理学、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育,两年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市场就业趋势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可供选择的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经过五、六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种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与教学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mp3下载方法
学校在专业分流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选择的权利,完全按照自愿原则,没有限制各专业的人数。但是,这样选择的结果是学生在各专业的分布极度不均。在我国的高考招生中似乎历来有“热门”和“冷门”之分,学生在选择专业志愿时,大多是趋“热”避“冷”,热门专业人人争报,冷门专业则鲜有问津。图1显示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类招生以来工商管理类学
生专业选择的结果。学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类本科生100名左右,专业分流时最终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到8.5%,平均每届不到9个学生。
合理的生师比是保证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基础[7-8]。从国际比较数据和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抽样实证调查表明,生师比的合理区间为14:1—16:1[9]。单就全日制本科生而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商管理系的生师比约为2:1,而会计系的生师比则畸高,约为36:1,都远远偏离合理区间。这种状况给学院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带来极大困难,造成教学资源分配和使用上的严重失衡,教学资源紧缺和浪费并存,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本来该校2010级有3名学生选择了工商管理专业,学校考虑到教学成本问题,最后“劝”他们都改选了市场营销专业。其他几届学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有10人左右,也不具有规模效益,但是为了体现大类招生的优势,只能开班上课,规模比研究生课堂还小,办学效益可想而知。该校工商管理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系共有教师16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由于“忙闲”不均,工商管理系的老师只能“帮助”指导会计专业的学生,造成新的“专业不对口”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所呈现的问题并非个例,据了解,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存在类似困境。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窃读记读后感
(一)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培养目标宽泛
工商管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是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工商管理既是管理学的一级学科,又是其二级学科。从图2可以看出,作为一级学科,工商管理(1202)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120201K)则显得培养目标不明确。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工商管理的具体职能,目标清晰,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与之并行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显得含混不清。
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因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市场营销、会计学等其它专业之外的内容,如企业战略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文化等等,都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范畴。这种“基础宽、适应性强”的特点似乎也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的致命弱点:样样通、样样松,缺乏自身专业特长[10]。“这个专业学的东西很多,但是都学的不怎么精,难有一技之长”,是很多工商管理学生的普遍感觉。笔者曾对本校226名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下同,注明出处者除外),80.7%的学生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操作性较差,与实际有差距。因而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倾向于“有技术含量”的学科,如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很受青睐。
(二)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
市场需求是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指针。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应用面广、适应性强,一直是高考招生中热门专业之一,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也非常多。全国共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11]。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逐渐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12],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显示,2006~2011年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区间始终处在B-和B+阶段。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1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排在前50位之外,是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十位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六。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供大于求的因素,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人才培养质量达
不到产业要求。由于社会实践机会和创新训练严重不足,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更倾向于从“有经验的内部人员中提拔”或“外聘”管理人员,占总数的80.2%,而留给“应届毕业生”的只有19.2%[14]。
不论何种原因,工商管理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客观存在的,这给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造成极大影响。调查显示,有56%的同学选择细分专业时考虑的是就业而不是兴趣爱好。
(三)专业选择中的从众心理
由于对自己未来发展缺乏理性分析和明确定位,加之对各专业没有深刻的、直观的认识,不少学生在专业细分时感觉茫然。于是在选择专业时,就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很少考虑个人特点以及对所选专业是否真正有兴趣。
调查显示,在选择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中有18%的人并不喜欢该专业,主要是因为看到很多同学都选择了会计学专业,加之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便随大流选择了这一专业。由于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深入学习以后,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字、机械死板的规则,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荡然无存,出现不及格、难毕业的情况。
给领导的中秋短信
面对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专业困境,有些学校在专业分流时取消了工商管理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其大类下分为金融学、会计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四个专业方向。但仍有很多学校保留了该专业,如南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工商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等其他各专业并不能完全涵盖工商管理的所有内容,如企业战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文化等。这方面的人才在社会经济各领域仍然有着广泛的需求,工商管理专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只是由于人才培养环节存在缺陷,导致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就业困难,专业吸引力下降。因此改革专业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