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0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饮食健康
郦波0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看好的电视剧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的名作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所谓知人论事,也知人论诗。要了解这首诗的话,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苏东坡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眉山市东坡区的人,父亲是苏洵,弟弟是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唐宋总共八大家,苏轼父子就占了三席。苏轼早年就喜欢读史书,做文章。嘉佑二年,也就是公元的1057年应举,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甚至说“要放此子出以头地”,就是说我们年纪大了,该退休了,要让这样有作为的年轻人去大展宏图,所以苏轼一举成名。
海德一号
苏东坡的一生都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政治上是永不阿附,心系民生;在思想上融通儒释道三家,渊博精深;在艺术上那是无所不通,极具创造力。他是宋代最伟大的诗人,当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词的革新者,是书法“宋四家”之首,是文人画的确立者,是《易经》、是《尚书》、是《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研究专家,是妙悟的佛教徒,是庄子智慧的践行者,是政论家,是史论家,是生活艺术的博雅通人,是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后来九百年的中国人最为倾慕的精神偶像。
所以陈寅恪先生说,中国文化以宋为顶峰,而林语堂先生说,宋代文化以东坡先生为巅峰。所以苏东坡的高尚,他可以鼓舞仁人志士;苏东坡的优美可以陶冶文人墨客,苏东坡的智慧可以滋养黎民百姓。所以苏东坡不仅是各种专门领域的臂膊,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崇高代表。
说过人了,我们要回来说这首诗,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只是苏轼精神海洋中的一小朵浪花,它作于熙宁五年,也就是公元1072年的夏天,原作有五首,我们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此时苏东坡因为与变法派的冲突而自请外调,在杭州任通判已经半年多了。望湖楼非常有名,在西湖昭庆寺前,五代时吴越王钱俶(chù)所造。在历代吟咏西湖的诗歌里
头,甚至在苏东坡自己的西湖作品中,这首诗的艺术性说老实话都是不算非常突出,但他所体现的东坡先生特有的心襟怀抱,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此时的苏轼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斗争,心情怎么样?慢慢地平复。时间是治愈心灵创伤的最好的医生,当心情平复之后,生活也渐渐悠游自在。某一天喝醉了,喝了一点小酒,然后跑到望湖楼边的小船上,趁着酒兴微醺,大诗人东坡先生一口气写了五首七绝。
我们来看这一首。第一句就是不加思索(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回:“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不加思索,援笔立就,呈上。” 不假思索,意思是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1,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3,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这是岩花故意弄这难题目,哪知不假思索,竟把前朝年号以及事迹,一挥而就。”)、脱口而出,“黑云翻墨未遮山”。这是一个喝得有些微醺的人,这是一个带了几分醉意醉性的人,他躺在晃悠悠的小船上。你看,最容易看到什么?最容易看到一个巨大的块——远处天边的乌云,颜很黑,所以叫“黑云翻墨”,而且越翻越黑,犹如墨汁滚滚而来。“黑云翻墨”非常形象,“未遮山”,这好像是实写吧?没有挡住山,但是也可能深
有寓意呀。说他是实写,是因为夏天暴雨前的这个乌云往往是团状、翻滚的,并非遮天蔽日,甚至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所以不能遮住西湖边上连绵的小山丘,但说它有寓意,我们就更可以理解了,是因为苏轼不久前刚从变法派甚嚣尘上的京城出来。
要知道在王安石变法刚刚开始的时候,各种革新措施是非常急功近利,规模也是很大,再加上在新党中,说老实话,除了王安石一个人,剩下的从人品上、人格上,没有几个值得称颂的。像章惇(章惇(1035年—110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银青光禄大夫章俞之子。章惇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负。嘉祐二年(1057年),章惇进士及第,在地方任职政绩显著。他经略南北江,平定湖北等地,大规模开发湖南,设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内陆割据势力,对江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后参与熙宁变法。旧党掌权后,章惇因反对废除新法,被贬知汝州。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时严刑峻法、控制言论。在政治上贬斥旧党,流放诸臣,又在地方上设置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法令上恢复旧法,加以完善;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外交上签订元符和议、招降吐蕃诸部;水利上治理黄河,沟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罢免非治科、
进士、上舍生而仕官之人。崇宁四年(1105年),章惇去世,年七十。累赠观文殿大学士,太师,魏国公。葬于长兴。绍兴五年(1135年),追贬昭化军节度副使。章惇是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其一生的所作所为对北宋造成深远影响,强硬态度导致辽军南下,几乎引发宋辽战争。联合于阗并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吐蕃,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西夏人并以沙漠为界,为北宋取得对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样的小人,苏东坡原来跟他关系还不错,结果是苏东坡的夫人王氏提醒苏东坡“章惇此人不可久交,将来小心要栽在他手里”。后来王氏死后,苏东坡在这个变法斗争中,果然深受章惇陷害,这时候苏东坡回头想想,还是老婆大人的眼光毒,看得准,苏东坡早就体会过。当时的政治斗争非常残酷、非常惨烈,在苏轼、司马光等人看来,新法一开始给朝野上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给百姓,因为新法施之太急呀。
以苏东坡是一个性格非常耿直的人,狷介高格,因为他喜欢一向在各种场合里头冷嘲热讽,最终招来了“乌台诗案”,因为很多篇文章了,包括像《湖州谢上表》,其中说“荷先帝之误恩”,说了很多冷嘲热讽的话,甚至还有一些诗被人告发,引来“乌台诗案”。所以苏东坡所处的这个“乌台诗案”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典型个案,苏东坡差点为此掉了脑袋。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什么意思
所以这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也许包含着一丝倔强的抗议呀,什么意思?再多的乌云也遮不住秀美的湖山,就像再大的政治压力、再黑暗的现实也不会遮蔽我理性与良知的心灵那一面——光辉的一面。所以,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响一只蜡烛的光辉;全世界的喧嚣也不足以影响一段生命的宁静。我愿是荒野里的独木,在喧嚣的尘世中静享生命的安宁。我临时作诗了,根据他的情怀,我想此意是相通的。 
一代文豪苏东坡,一生都在追求和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是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历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在他看来,一切的功名利禄都如过眼烟云,因此再大的政治压力、再黑暗的现实,都无法遮蔽他理性与良知的光辉。哪怕全世界都喧嚣浮躁,也不足以影响苏东坡内在的宁静。那么在诗中,苏轼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我们来看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大雨落下,黑云压城过了,这时候要“白雨跳珠”了,这里写的是雨的视角和泽,都是非常独特的。你看,就视角而言,东坡先生他是躺在船上的,所以扑面而来的,不是直接落下来的雨滴,而是什么?而是从湖面反弹过来的水珠,犹如小颗粒的那种珍珠一样,这种样更加显得是大雨滂沱,力
道惊人。就泽而言,由于之前看到的那个大块的乌黑的云,这会儿突然下起清亮的雨点,两相映衬,显得雨点怎么样?很白静啊。伊斯兰教发源地
这句和上句形成严整的对仗关系,“黑云”对“白雨”,都是白描。“翻墨”对“跳珠”,都包含着比喻。“未遮山”,“青山遮不住”,“未遮山”对“乱入船”,一整饬,一凌乱,都极有构图感,所以好诗如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有意味的是这么严格的对仗,描写的对象却是怎么样?却是很轻松、很惬意的,而且上下两句是时间先后关系,自然流淌,亲切顺滑,读者很容易就顺着苏东坡的所见所闻一路跟下去了,读者就会忽略这两句原来居然是这么对仗的,这才是最高明的技法,显绚烂于平淡,化腐朽为神奇。
第三句继续按照时间顺序往下写,“卷地风来忽吹散”,吹散了什么呢?既吹散了乌云,也吹散了雨点。请注意了,这风它是“卷地”而来的,就是贴着地面的那种清爽的风,他说的是“卷地”呀,他没有卷水而来,而且用了一个“忽”,可见这个风向是忽然便从湖岸上吹来了风,把一切云雨都吹跑了。
紧接着就是最空灵最清澈的第四句了——“望湖楼下水如天”。哎呀,这一句用字极精简、极寻常,但是与前面所有的风来雨去的情景结合起来看,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安详在里面。“
望湖楼下”这是点明诗题了,也是点明自己之前所见所闻的立足点。    可见作者的诗情在率性挥洒之余很有严谨的收束的,前三句都很散漫,视角也很模糊,最后一句就交代得特别清楚。至于“水如天”这三个字独立出来看,那说老实话其实是废话,无非就是“水天相映”的意思。但是这里大家要想一想,几分钟前湖水还是波澜滚滚的,天上还是乌云密布的,整个天地都是浑浊的呀,突然天空重新变得清澈,湖水重新变得宁静,天边的地平线变得极其的清晰,仿佛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阳之气上扬,变得辽远清朗。重浊之气下沉,变得深邃宁静,这个时候水天重新交相辉映,就有一种别样的惊喜了。更重要的是作者这时候是在船上的,经历了刚才那种风雨交加的颠簸之后,此时静静地躺在万顷碧波之上,顿时感到周围的水面如天空般静美,自己犹如巡天而游啊。
有首儿歌就这么唱的:“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我想苏东坡此时就有这种躺在宇宙腹地的安详感吧!
洗碗机哪个牌子最好用性价比最好联想到东坡先生这段时间的人生经历,我想这种安详感也一定包含着一种刻意的超脱,任它风狂雨骤,任它政坛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所以这首诗从时间线索上看,是完整地写了一场夏季暴雨的来去过程;从心理线索上看,是完整地展现了自己从倔强到安详的政治心路。 
“黑云”对“白雨”,一黑一白之间,天地万物充满斑斓彩;“翻墨”对“跳珠”,一翻一跳之间,云雨上下呼应交织。山下有船,船外看山,这一幅极具生命的山水画中,绚烂归于平淡,狂乱化为安宁。精通儒释道的苏轼将所听、所看、所感都化为心中的安详,他的诗句也表现了潇洒超脱、随缘任运的旷达情怀。他身在望湖楼,心却安放在充满宁静的宇宙腹地。那么,对于苏轼的诗歌,我们还有哪些感悟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