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实践
基于需求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实践
作者:张慧颖
东野圭吾电影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8期
        摘 要:高職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提出新的要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一方面要符合新时代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积极探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行业企业一道设置课程,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科学评价和动态调整。
二代身份证办理
        关键词:需求导向;物流管理专业;重构和实践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痛点
        (一)现有课程内容重复度高,缺乏系列特教材
关于立夏的古诗30首
神农架风景区>昂拼音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当中,有些内容重复讲解、有些内容脱离实际、有些内容与实际岗位的关联度极低,一方面受到师资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现有的教材缺乏特、内容重复度高。2010年骨干校建设时期,物流管理专业曾经围绕海南热带农产品物流方向立项
了一批教材,但都是在教材名称前冠以“热带农产品”字样,如热带农产品运输管理、热带农产品仓储和配送管理等,各教材负责人都是单匹马完成教材出版任务,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做出根本性改变。
        (二)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特不鲜明
池州中考成绩查询        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样“重课堂、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理论不扎实、动手能力差、操作能力弱”,无法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开设的课程都是围绕着物流的基本要素开设课程,包括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课程。这些课程都缺乏自身特,没有把握住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与物流产业的现实严重脱节,更不能体现当下的高职教育特。
        (三)课程设置缺乏企业参与,校企融合度低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高。现实的情况是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未开展实质性
工作。课程是专业的根基和灵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协同创新和产教融合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两张皮”式的校企合作不能够适应海南物流产业的发展,更不能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专门人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