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0-11-07
[作者简介]许颖(1988—),女,河南信阳人,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史与科技传播。
5 田园综合体商业化案例
良心谷以优势特产业为支柱,以北方“茶文化”为主线种植加工生产有机茶。有机茶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符合绿有机的理念,目前已建成有机茶园800hm²,栽植包括白茶、黄茶、龙井43、乌牛早、大红袍、金萱等特品种。“南植北引”也是良心谷的一大特,一些在北方鲜见的南方高档绿化树木都被引进,园区内建设有南植北引苗木实验基地,成功引进棕榈、香樟、菩提、黄花梨、桂花等40余万株。
良心谷建立了“企业加农户”的合作方式,由农户种植农产品,农民生产的产品有了稳定的供应渠道,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农民不了解市场信息,销售网络不健全造成的农产品滞销问题,有效带动了周围地区就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年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添了一把力。
良心谷依托有机茶特农业,定位于“江北茶乡、生态有机、现代农庄”,建设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2020年良心谷将投资一个亿,打造4A级田园旅游景区,预计将建立休闲旅游观光区、湿地公园、五星级宾馆等建设项目,实现综合体的综合功能。
[参考文献]
[1] 史云,杨相合,谢海英,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形式——
田园综合体[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4):328-334.
[2] 杨柳.田园综合体理论探索及发展实践[J].中外建筑,2017,194
(30):130-133.
[3] 张诚,徐心怡.新田园主义理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J].小城镇建设,2017,333(3):58-63.
[4] 邓玉明.新泰良心谷田园综合体调研:发挥其带动作用还当做些啥
[N].中国经济导报,2019-09-27.
农耕文化与县域
特农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和路径
—
—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
许 颖
(南京农业大学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摘要]农耕文化是不同时代乡村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传统农耕文化与县域特农业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南省固始县通过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在县域特农业发展中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发挥优势资源的聚效应,促进了特农业与农耕文化联动共进发展,增加了农村各产业综合收益。本文采用实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农耕文化传承与县域特农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为其它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耕文化;特农业;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G124 [文献标识码]A
农耕文化的“特增效”“提质增绿”“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绿发展理念,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县域特农业是在区域资源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比常规农业更具发展优势的特殊农业产业。经过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农耕文化是县域特农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是其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传统农耕文化与县域特农业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强化传统农耕文化与县域特农业的互补共进,实现资源共享共赢,是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固始县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1.1 固始县农耕文化发展阶段
1.1.1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生产开始。固始原始农业生产自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经过“火耕水耨”,至商代中期。
1.1.2 东周以后引进小麦并开始早期水稻种植。东周以后大量引进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殷人南下引进了小麦种植,同时也开始了早期的水稻种植。
1.1.3 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传播。随着南方移民的大量北上,精湛的种植技术也被带入,但由于人多田少,不得不精耕细作,楚人将家族性或邻里性的小型农业水利作业加以改进提高,创建了筑坡灌田的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固始人孙叔敖主持修筑中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今固始县境内),并采用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水稻和小麦,粮食大幅增产。
1.1.4 南宋时期水稻和小麦成为主要农作物。南宋时大量北人
-30-
南迁,小麦的种植技术也得以传播。水稻和小麦成为固始主要农作物,并延续种植至今。段集和武庙等山区丘陵梯田面积狭小,一部分村民承包田块仍采用原生态的牛耕刀割技术,山上山下只要是有水源的地方仍然存在原始农耕,人们过着宁静舒缓的小农生活。
1.2 固始县农耕文化的特点
1.2.1 固始农耕文化具有地域多样性。固始在历史上受南北文化激荡交融的影响,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的地域文化。固始农业的发展历程,印证着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徽派文化交汇融通的过程。同时随着历史上固始先民南迁,固始农耕文化还传播到福建、广东、台湾地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及各民族的融合发展。固始县由南往北山地、丘陵、平原纵横分布,从地理位置上看,南北地区农业面貌差异明显:南部水田、高山、丘陵交错,生产稻米、油菜、茶叶、板栗、油桐,海拔高的陈淋镇等山区还形成了以西九华山毛尖为突出代表的全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茶叶区,释放“南方气息”;中部平原种植水稻、油菜,并发展水产养殖,具有“平原特点”;北部以旱地居多,种植小麦、黄豆、玉米,地势低洼的三个乡镇紧靠淮河盛产柳条,形成了与南部迥然有别的淮河柳编,自成一派“淮河风光”。饮食文化差别也很大,南部山区乡民喜食米饭,临淮北部乡民爱吃面食。
1.2.2 固始农耕文化具有乡土性。固始农耕文化产生于乡土乡村,维系于农民,保持了自己的特,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固始武庙乡锁口村梯田有2000年历史,长期耕种原生态水稻,每年节假日大批
游客来这里观赏梯田,享受田园风光,大批摄影爱好者来这里采风,这里还是苏维埃县政府旧址,建有大别山干部学院。丰港、三河尖、往流三个乡地处淮河岸边,地势低洼、水患不断,每每洪水过后滩涂上的杞柳茁壮生长,老百姓用柳条来制作笆斗、簸箕等生活用品,依靠口传心授编织技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批能工巧匠。柳编手工艺品具有浓郁的田间乡土自然气息和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印记着当地的民风和农业生活。
2 固始县特农业发展方向及其与农耕文化融合 优势
固始县有一定的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形成了独具特的农产品,并利用传统农耕文化优势与特农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2.1 融合的自然优势
固始县雨量丰沛,气候怡人,山水兼备,风光旖旎,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这里地貌多样,地形多变,为多样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南北农作物依照地形耕作而呈现出不同特。固始人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产品品种繁多,种类宽泛,物种优势明显。农耕文化支撑了县域特农业发展,该县目前已发展有享誉国内外的固始茶叶、固始香稻、固始麻鸭、固始鹅、固始黑猪等基础扎实的产业品牌。
2.2 融合的生态优势
现阶段农业发展特征是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绿产品,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固始有传统农耕文化优势,固始人民发展农业的同时,不胡乱地改造自然,而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留下了良好的生态环境。600多hm2的茶园、森林、湖泊以及峡谷瀑布、民俗,就是一幅幅自然山水风光与多彩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有故事、有乡愁的美丽画卷。固始县土壤条件较好,境内区域生物多样性
表1 特农业发展与传统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类型
序号农业类型具体项目具体内容
1种植业有机香稻、优质弱筋小麦、猕猴桃、葡
萄、紫云英、食用菌、油牡丹,柳条
发展优质稻麦种植。发挥农业的文化功能,激活特农业自身禀赋,推广水稻生产
新技术,2020年优质稻播种面积达11.47万hm2,油菜收获面积达2.4万 hm2,优质
再生稻种植面积达0.43万hm2 。茅台集团专门到固始与粮油集团签订有机软质白小
麦购销合同,有机种植面积达0.8万hm2,弱筋小麦以较高价格供给茅台集团。
2畜牧业豫南黑猪、固始鸡、固始鹅及固始麻鸭
养殖。
发展特畜牧业。扶持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豫南黑猪产业、
固始鸡产业、固始鹅产业。2020年底生猪存栏数61.3万头,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3水产业稻虾共养,生态甲鱼养殖,发展优质四
大家鱼,鳝鱼网箱,小龙虾、青虾、南
美白对虾养殖。
发展特水产业。稻田养鱼是固始县代代传承的农业生产技术,全县采取“稻虾共
作”发展模式,2020年种养面积达0.8万hm2,创新了一批健康养殖新技术、新模式,
有力促进了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固始被评为全省水产十强县。
4林果业茶树、油茶、板栗、桑树、桑园固始茶归属信阳毛尖,拥有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固始县九华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集茶叶种植、加工及乡村旅游等为一体,发展茶叶面积达1.06万hm2,涉及7个乡镇28万人,有28个茶叶知名品牌。发展油茶林面积达0.133万hm2,共有15家油茶专业合作社。
5手工业柳编、银针、稻草绳编织、纺织、蚕茧北部三个乡镇发展柳编产业,每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以上。
6食品业葡萄酒、固始鹅块、固始皮丝、固始香
米、开漳圣王酒、“喜洋洋”“米歌”“风
吹麦浪”米糠油
怎么把图片缩小扶持大米转化企业发展,利用米糠稻壳制取米糠油,用制取米糠油的废渣生产米蛋
白料,制成食品产品。
-31-
丰富,是首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生态保护
超兽武装2.0
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农业建设示范县”“全国果蔬无公害科技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是传统农区、鱼米之乡、“中国柳编之乡”“中国萝卜之乡”。
2.3 融合的人文优势
固始物华天宝,书画流芳,自古文风昌盛,人文特质深厚。陈元光、王审知、民族英雄郑成功、植物学家吴其濬都是固始人。该县还是“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之一,在2019年3月被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固始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民谚有言:“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中有固始县。”在固始县根亲博物馆内,藏有民俗文物、历史文物、遗址模型、书画作品等多达3000多件。固始县是河南省直管县以及全省第一人口大县,人口多达180多万,其中有60万劳务大军在外地创业,形成了文化多元、内外融合的地域人文特征,孕育和催生着固始现代人文娇态。
2.4 融合的交通优势
固始县是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处江淮之间,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腹地以及通向东南沿海的交通孔道。沪陕高速、固淮高速、312国道、204、216、339、328省道穿境而过,淮河干流流经固始,淮河大桥、固始港即将开工建设,这些区位交通优势使固始县在特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具有强大的市场聚散辐射作用。
3 固始县特农业发展类型
经过调查研究,固始县农业类型多样,所形成的特农业发展与传统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形式丰富多彩,具体如表1所示。
4 固始县特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融合的主要模 式路径
2020央视鼠年春晚4.1 传统农耕文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的主要示范园
固始县围绕农耕文化文化保护传承,大力发展特农业示范园区(图1),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数量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图2),202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0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9家,省级示范社14家,家庭农场达2486家,“三品一标”特农产品达76家,2020年已创建“黄堰甲鱼”“迎河柑橘”等知名品牌32个。
图2 特农业发展数量变化图
4.1.1 生态休闲农业园。明朝就有“牡丹鸡”的记载,固始杨集乡余中海建设特生态农业园区,流转土地120hm²,借助林下养殖的“八里堰牡丹鸡”“八里堰宫鹅”等生态品牌,不但解决了牡丹花的养料问题,还让牡丹花成为鸡、鸭、鹅的食物,再加上猕猴桃、秋梨等生态农业种植产品,打造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该示范园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很大成绩,在2019年10月获得国务院扶贫办“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2020年10月再获得省扶贫先进企业。
4.1.2 生态循环农业园。观堂乡任学义建设九冲碑特生态农业园,把“养殖——沼气——种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产品互为原料,通过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循环,产品纯绿、无污染,带动第三产业的观光游、生态游、研学游发展,2020年五一期间举行“九冲碑”固始首届抖音大赛,2020年“十一”假期就有3000多人次来农业园采摘观光。
4.1.3 现代农业示范园。草庙集乡吕岗村外出创业返乡人士投资兴办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面积达13.3hm²的豫南农耕文化展览馆和徽派仿古一条街,以及占地为66.67hm2的猕猴桃等经济果木,形成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全省示范性现代产业示范园。
4.1.4 名人植物园。国际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濬,曾在县城开辟东墅植物园,著《植物名实图考》。固始人民以植物园为中心向周边乡镇辐射花木产业,绿园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占地80 hm2,修建一处集苗木花卉、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名人植物园,发展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休闲旅游。
4.1.5 食用观赏牡丹园。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张学兵创办河南国通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生态农业为理念,以牡丹种植为基础,以唐文化和根亲文化为内涵,融入现代农业技术和休闲观光,发展311 hm2油用牡丹生态体验型综合农业园。
4.1.6 一村一品示范村。迎河村素有“中原柑橘村”之称,农民房前屋后种植柑橘有近300年的历史。1978年迎河村柑橘被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迎河柑橘”,2019年10月胡族铺镇迎河村凭借“迎河柑橘”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以迎河柑橘种植农场为依托,挖掘培育当地特的迎河柑橘,建成柑橘采摘园、特观光休闲
-32-
农庄,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4.1.7 特农业示范带。全县确定了“一带三廊+集”的农业产业总体区域布局。以特+文化为载体,构筑新优势,选择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建立现代特农业示范园,截至2018年底,全县现代特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168个,固始县千年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多姿多彩的特农业,已成为农村繁荣的新途径。
4.2 传统农耕文化与特农业融合的主要路径
4.2.1 “农业+”文化+加工。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循环利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稳步推进,2018年固始县农业基础能力位居河南省前五位,2019年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量达到82家,2020年农产品注册商标613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快速发展,建成150座初加工设施。
4.2.2 “农业+”文化+教育。将文化因素融入到人文景观和农业自然资源中,发挥根亲文化资源优势、自然生态优势和红资源优势,做好红文章,利用固始县苏维埃政府遗址等红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修缮寻根文化文物遗迹,兴建了淮河民俗文化收藏展览馆,固始寻根博物馆,建设“中华寻根楼”。建立了民俗文化村,以豫南民俗文化为主调,全景展现豫南地区民俗文化,观赏民俗,体验农耕、粗粮加工、茶叶加工、磨豆腐、榨油、酿酒、织布、造纸、制陶、竹柳编制、打铁、制香、酱菜等民间手工业生产过程。建立了中国鸡文化博物馆,陈列全国各类鸡雕塑,传播鸡的养殖方法以及各种鸡文化现象,包括相关文学、书画、各类工艺品以及饮食文化等,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大学社团联合会
4.2.3 “农业+”文化美食+旅游。把特农业融入一些彩、情感、文化、结构等元素,使游客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为主题,体现每个景区文化内涵,已开发多个景区、近百个景点,发展乡村游、山水游,如西九华山旅游风景区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集“茶、竹、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豫南民俗为基调,形成茶、竹、禅三位一体,山、水、情天人合一的景观特。开发安山森林公园、华阳湖风景区、白鹭园等较为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发展有特、有品味的乡村民宿点,利用“云上固始”APP、抖音、等新媒体、自媒体,大力宣传推介固始特菜品,宏扬固始饮食文化。2020年元月,CCTV4《美食中国》之“品味信阳”五集系列节目中第一集《淮上食鲜》、第三集《入“香”随俗》大力宣传推介固始美食;2020年9月23日,CCTV2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在国庆特别节目《金秋长假好去处》中播出固始旅游美食形象片,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来固始旅游观光,扩大了固始特农业和固始传统文化知名度。4.2.4 “农业+”文化+信息产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文化+特”为核心的实用平台,开业运营13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发展农村物流快递业,菜鸟物流、农夫铺子等电商入驻电商产业园,建设“淘宝村”,那美科技、西域美农等全国知名电商企业落户固始,实现电商入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加,积极打造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固始鸡土鸡蛋区域公共品牌,不断完善产品溯源logo设计、三品一标及产品包装设计,通过天猫、京东旗舰店线上销售,产品插上了电商的金翅膀飞向海内外。2019年电商销售额达20亿元,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突破40亿元,西九华山智慧景区成为豫南地区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培育了秀水尚街电商茶叶城。利用互联网扩大产业价值,固始成功晋级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4.2.5 产业融合理论分析。根据固始县2012~2018年农业分行业产值及三大产业增加值数据(图3),利用邓氏灰关联度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计算,对固始县3个产业增加值与农业生产总值的关联度进行分析(表2)可知,与农业生产总值关联度最高的为第一产业增长值,其次是第二产业增长值和第三产业增长值。固始特农业的整体发展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有着较高的关联度。分析说明固始县加强特农业、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路子是正确的。
图
表2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农业生产总值关联度
第一产业
增加值
第二产业
增加值
第三产业
增加值农业总产值0.9530.7820.606
关于秋的成语5 固始县特农业发展与传统农耕文化融合存在 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固始县特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弘扬了农耕文明,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农业从业人口逐渐减少,农耕文化传承对象缺失,小规模精耕细作小生产正在流失,一些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者不重视特农业的调节生态与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功能,不能把农耕文化与实体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思考与规划,过于追求经济效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文化宣传不够,作用发挥不力,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含量低,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不到位,乡愁打造氛围不浓,田园风光旅游、休闲风光旅游和古村落旅游方面开发不足,沟塘堰渠湖泊淤泥堆积,失去小桥流水本,丘陵山区地块荒芜,传统技艺正在走向衰落。
-33-
学生奶粉哪个牌子好针对固始县域特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固始县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5.1 保护好传统农耕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耕文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固始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为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生态环境基础。传统的农耕文明遗迹和生活形态,如水车灌溉、稻虾共作、鱼鹰捕鱼、采藕摘茶等农耕场面以及山田坳、池塘溪流、老树等都是田园风光村落的文化景观,也是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与基础。因此要保护蕴涵历史元素的名人居、老民居、庭院、祠堂、生产用具、生活用具等,做好资料整理、普查归档工作,明确传承保护发展重点,适度开发与利用,乡乡建立民俗展览馆,村村设置农耕文化遗产陈列室,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鼓励民办博物馆、图书馆规范发展,为农耕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活动场地,开展各种农耕文化展览,利用文字、实物、图片、视频等载体和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工具,挖掘与农耕相关的艺术、体育、饮食、居住、娱乐等文化内容,让传统农耕文化发扬光大;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让青少年了解传统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推动重点非遗项目生产性、在地性保护传承;统筹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民居。
5.2 提升融合发展科技支撑力
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农耕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物质支持,要借鉴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经验和体制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弘扬“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把更多传统农耕文化融入新科技、新技术,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把现代化的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运用到特农产品宣传上来,增加产品的立体感;发展智慧农业,在示范基地实现全程信息化、物联网可视化,加快科技、信息等综合服务进村入户,突出绿农业和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突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研发示范;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完善信息体系建设,开展科技画廊、科普知识展览,宣传科技知识,将科技因素融入到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中,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影响力。
5.3 建立融合发展新平台
信息技术发展、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农业文化信息传播更加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因此要借助新媒体,建立以、QQ、微博、抖音、博客、乡村文化网站等为平台的宣传新方式,将农耕文化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上传到网络上,以网上的交流与互动传播保护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农民文化品位;完善“百姓文化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新型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扩大优质农业文化供给;搭建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企业之间发展合作的机制,促进产业内部的交流沟通,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播;搭建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借助赛事、节庆、动漫、游戏、影视、文学、演艺等载体,发展以农耕文化为核
心的多种实践项目;搭建农耕特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创作与交流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特农业展销会、推介会,打造内容优质和众喜闻乐见的农耕文化精品项目,运用文化包装特农产品,提升特农产品文化价值。
5.4 打造融合发展新亮点
大力发展高效特农业,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农村服务业,促进循环农业发展,驱动二、三产业进行规模化与聚化发展,催生出类型更为多样的新业态;发展和培育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文化休闲、影视传媒、文化演艺、工艺美术等产业业态,举办农业技能大赛、高峰论坛、根亲文化节、农业采摘节、农业丰收节、民俗节会和假期休闲活动;培育以根亲文化为主的文化传播平台和海峡两岸交流示范基地,打造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发展淮河文化,让淮河生态经济带更加具有文化活力,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文化价值;把农耕文化与特农业产业规划结合起来,引导北部向淮河生态休闲农事体验发展,南部山区乡村充分展现山乡风貌,中部乡村充分展现平原农耕美景,打造红传统教育精品旅游,充分发挥武庙集、祖师庙、陈淋子三镇旅游产业与茶产业竞相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茶旅综合体,实施两手抓,统筹推进,促进农耕文化传承和特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清改.浅谈信阳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基本特征[J].赤峰教育学院学
报,2011(3):32-35.
[2] 王建辉,刘森淼.荆楚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丛书[M].沈阳:辽宁教
育出版社,1995.
[3] 辛岭,蒋和平.产粮大县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协调性研究[J].农业
技术经济,2016(2):45-51.
[4] 固始县统计局.固始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3-
2020.
[5] 谷建全,万世伟,杜明军,等.2018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
价报告[R].郑州:河南社科院,2018:66-97.
[6] 尼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J].河
南农业,2019(3):39-42.
[7] 许颖.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构建话语博弈策略分析—以新冠肺炎
疫情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50-52.
[8] 张伟,张锐.信阳农耕文化形成地域特的原因分析[J].学理论,
2011(36):170-171.
[9] 吴仁明,谢辉,杨柳,等.突出农耕文化元素,推进常德市农业供
给侧改革[J].作物研究,2016(6):626-626.
-3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