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
关于长江的古诗    中国历史上的
  地理环境对的影响
    中国天下
    华夷界限与天下一统
    统一的经济基础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统一过程与民族融合
    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除了俄罗斯等少数几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以外,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追溯出两千年以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一点与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
    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
    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儿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地理环境对的影响
    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
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国虽然多次分裂,但最终总能归于统一,而且每次统一的版图都大体相似,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总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
    中国北方有辽阔的蒙古高原,高原上以草原为主要景观。草原被横亘于中间的大沙漠、戈壁和阴山分割为内蒙古(漠南)和外蒙古(漠北)两片;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则是东西向绵延数千公里的山脉,山脉以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草原相邻的山地中,有一些零星的部落居住在一些向阳的山坡和谷地中,如古代的丁零、黠嘎斯(柯尔克孜人的祖先)等部。他们世世代代千方百计地向南发展,以图进入平坦辽阔、水草丰美的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则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盘马弯弓,四处游牧。他们向往长城以内的富庶与繁荣,钦慕中原的文化,一直具有南下的趋势。
    中国的东北,西有兴安岭与蒙古草原相隔,东边则是浩淼的太平洋,北边东西向横列着
外兴安岭,把中国的东北与千里冰封的东西伯利亚划分为两个区域。在这片由山海隔出的地域内,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丘陵地带。这里森林密布,沃野千里,北部宜于狩猎放牧,南部可以农耕。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居处。东北与华北大平原之间,沿着渤海之滨,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由长城东端的山海关控扼其间。几千年来,起源于东北的民族,有的西向越过兴安岭,进入蒙古草原,如鲜卑、室韦;但更多的则相继沿着这条走廊南下,向温暖富庶和更为辽阔肥沃的中原发展。
    中国的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新疆由一系列祟山峻岭和难以逾越的荒漠戈壁构成天然的屏障。其北方是唐努山与阿尔泰山,阻挡着西伯利亚的寒流;西边是葱岭和海拔 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南边是巍巍喀喇昆仑山,阻断了与青藏高原的交通。可见,这里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的区域,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进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直达甘、青地区和富庶的关中平原。这里自古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噶尔部等部居处。这些古代的部落与民族,或来自于蒙古草原(匈奴、突厥、回纥、蒙古),或来自于河西走廊(乌孙、月氏),在此定居之后,也都以东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为主要的交流和发展方向。 我只在乎你日文版
    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在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古代,也曾经长期是中国的疆域。它处于平行流入咸海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由一些山间盆地和绿洲组成,居住着粟特等经商务农的民族,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由于其西、北两边是干旱的草原与荒漠,活跃着强悍的游牧民族,南边是高山雪岭,为了经商和获得军事上保护的需要,使得粟特人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为主要外出活动的区域。
    中国的西南边界,则由世界最高的一列山脉,海拔5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和谷深水急的横断山脉连接而成,构成世界上最难以逾越的天险屏障。在古代,这里是中国交通最不方便的区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由千山万壑组成的云贵高原。在这片区域中,自古就生活着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受西南方天堑屏障的阻挡和中原的吸引,这些民族活动和发展的方向也都是东北方的中原。
    中国大陆的东南,则由一万余公里的海岸线组成,东南方的滔滔大海,长期被古代祖先们视为陆地的尽头。   
    中国这种变化多样而又具有内聚型的地理环境,对各民族的历史面貌都产生了明显的影
响,造就了文化各异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的各民族。如北方的游牧族,东北的狩猎族,天山以南的绿洲文化,西南藏、羌等民族半农半牧的高原文化。而连接着中国各地的江河水网,山间草原上的自然孔道,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又把各地区和民族日益紧密地联结起来。
    自古生活于中原四边的少数民族,一方面他们向外发展受到各种天然屏障和自然环境的阻隔与限制,另一方面中原温和的气候,辽阔肥沃而平坦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物产,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对他们有无限的吸引力。于是,几千年来,中国四边的少数民族,他们各种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活动,都是向着中原的方向,即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发展。这种地理环境因素,产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总体趋势。
  中国天下
    今天的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56个民族,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这样的一个现实,是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一词,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商周时期就已屡屡使用,但古代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内涵是不同的。它所反映的时代和地域,最早是传说时代居住于黄河中游的尧、舜及其部落控制的区域(《孟子·滕文公上》);接着是夏朝、商
朝和周朝的中心区域。以后,尽管中原王朝不断更迭,疆域不断扩大,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有所扩大,但始终以中原地区为主。那么,中原以外的地区,特别是四边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否在古代就不属于我国呢?并非如此。对此,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古代中国一词的含义,进而准确理解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中国一词,作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名称,从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使用。在此以前,历代王朝,从夏、商、周到清代,其国号都以朝代名称命名。如:大唐大宋大元大明大清等。
    在古代,中国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它只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这个地域并不是国家的全部领域,而仅仅是这个领域的中心部分。如:《春秋·毛传》称:中国,京师也。也就是说,中国在商、周时代是商王或周王所在的王畿,即首都的代称。《诗·大雅·民劳》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就是说,中国是与四方相对而言的,是抚绥控驭四方的。而四方都包括哪些内容呢?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称:案京师为首,诸侯为手,四裔为足,所以为中国人也。也就是说,四方包括了周王分封的诸侯国和受周王管辖的各边疆少数民族。
    那么,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千年中,我们的祖先们是如何称呼我们的国家呢?
    在古代,整个国家的概念是以天下危险驾驶罪四海海内等词来称呼的。这几个词是与中国一词同时存在和使用的。
    例如:《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尚书·尧典》称,帝尧光宅天下;《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孟子·梁惠王》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礼记·中庸》曰,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
    古人对于天下海内中国之内涵的不同,也有很多清楚的议论。
    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他又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可见,中国只是天子的国都,天下才是全国。中国与天下是不同的概念。
    先秦时期产生的这些思想和概念,此后成为中国历代的传统。如唐太宗时期(626649年),太宗与几位大臣在讨论唐朝与周边少数时,有如下议论:中国如本根,四
夷如枝叶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补水乳液。在征服了突厥汗国以后,大臣魏徵向唐太宗说:突厥破灭,海内康宁。这时,漠北的突厥、铁勒等部民众向唐太宗说: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贞观四年、二十一年)可见,中国、唐朝、天下或海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当时的中国主要指长城以内的区域。唐朝则大于中国,它包括了长城以外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漠南(今内蒙古)和东北的契丹、奚等部。唐朝在西域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在漠南设顺、祜、化、长、定襄和云中六个都督府;在东北设安东都护府。而天下,又大于唐朝,它包括了吐蕃、南诏和突厥等唐朝尚未建立管理机构的地区。唐太宗说:我在,天下四夷有不安安之,不乐乐之。(《新唐书·回鹘传下·薛延陀》)可见,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天子是有责任管理和天下的。
    在古代人的观念中,天下,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四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天下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直至辛亥革命以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提出五族共和,中国一词才成为具有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所以,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原画等号,也不能把它与历代中原王朝画等号。历史上的中国,在地域上应包括中国各民族的地区,在政权上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中原与地方政权。
    通过回顾中国一词内涵的演变历史,我们就可以明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中国时所炮制的满蒙自古非中国论是多么荒谬。如今,仍有一些西方学者和中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只把中国古代的汉族称为中国人中国十大名胜风景区”,只把汉族所建立的政权叫做中国,仍在宣扬长城以北非中国论古代新疆非中国论等论调。持这种论调的人,不是对历史的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华夷界限与天下一统
    天下一统,天下一家,是中国古已有之并流传了几千年的思想传统。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   
    战国时期的地理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每个州又分为若干个国。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禹贡》很明确地描述了九州的地理位置、山川物产,是一个很清楚的地理概念,它既包括中原,也包括了四边的少数民族地区。 农业银行利率
    古人认为,天于的职责就是混一九州合万国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做不到这一点的,就是不称职的天于。所以宋代宰相司马光说: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资治通鉴》卷六九,黄初二年四月)
    几千年来,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抱着这样混一九州一统天下的思想。
    在九州、四海之内,尽管有华夏和夷狄的区分,有民族歧视的观念和政策,如历代汉族统治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蒙元统治者对不同民族的等级划分;满清统治者对汉人的防范等。但几千年来,夷夏一体四海一家的思想,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贞观四年四月)的思想,始终与这些民族歧视的观念并存,并且成为统治者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所以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他还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五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