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课题:日照潮汐表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积累文言句式;了解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言简意深、跌宕起伏、善用伏笔照应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诵读、赏析,理解文章故事脉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解读文章中各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烛之武的智慧与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责任担当。
三、教学重难点:
《左传》作为先秦叙事散文的代表,以记述历史事件为主,其文本最大的特殊性应该在于其成熟的叙事性,人物与对话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它并不以记言和塑造人物为主。《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唯一一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左传》选文,讲授语言艺术与人物形象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核心应该放在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上,进而感受《左传》的艺术魅力。
四、学情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记述散文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段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经历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文言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诵读方法等常见的文言知识,但是并没有系统地掌握解读文言文的方法,阅读文言文还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学生在
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很难对文言文产生深刻的理解,再加上学习文言文有更繁重的背诵任务,加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七、导思流程:
以介绍文学常识导入,重点欣赏《左传》的叙事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虽然,《左传》是一部编年史著作,但还是对历史事件做了戏剧性的处理,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作者却并没有纯粹冰冷、单调地讲述史实,而是将历史事件叙述得颇具故事性,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都属于先秦叙事史传散文,其中《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是我国记言文之组;《春秋》作大纲式叙述,记事简而有法,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国语》以记言为主,记言文字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十分缜密;《战国策》铺张扬厉、辩丽横肆的文风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将诸多先秦叙事散文作比较,可发现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的《左传》,其文本最独特的核心魅力应该在于其叙事性。
二、教师范读,纠正读音:
氾南 佚之狐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阙秦 秦伯说 逢孙
三、整体感知。
本文大致记叙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路和古代汉语的特点。师生互动问答,询问学生本文大致记叙一个什么故事。
四、讲解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教师讲解全文,讲清重点字词与句式,疏通文意,并总结本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与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五、分析人物形象:
莘莘学子学生默读,独立思考,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为五大组,每组进行小组合作,分别探究佚之狐、郑文公、烛之武、秦穆公与晋文公的五个人的人物形象,并从文中到依据。
1.佚之狐
体现佚之狐人物形象的句子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
两寸照片尺寸例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必”体现佚之狐的坚定的语气,“现如今国家危亡,假如能让烛之武面见秦国国君,秦师必定退兵。”佚之狐于国家危难之际冷静镇定,向君主推荐人才,于烛之武有知遇之恩,而且他的语气如此肯定,不惮承担责任向君王夸下海口可见对烛之武的才能有充分的了解,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佚之狐也确实所料不错,可见意志坚定、智勇双全且有识人之能。而且郑文公于如此危难之际对佚之狐言听计从,可见佚之狐当为深得郑伯信赖的近臣。
不过,既然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才华如此有信心为何不早向郑文公推荐,也免得烛之武不得重用、空有才华。是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才华心怀嫉妒不愿推荐,还是郑国国君短视、政治环境不清明造成人才闲置就不得而知了。考虑到《左传》的虚构性,这应当是作者留白的行文艺术,将更多人物形象的空白留给读者自行思考,不过追究史实不是语文课程范畴,还是应该立足文本,以文解文。
2.郑文公罗晋唐嫣酒店安全套
体现郑文公人物形象的句子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
例1:公从之。
例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即郑文公,对佚之狐的推荐从善如流,“公从之”没有任何的犹豫不决,马上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不过从上文得知郑文公“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对晋文公无礼,又时常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摇摆不定,不知该依附于谁,实在不像是杀伐果决之人,此刻更像是实在走投无路,因此对于可能救郑国的意见都言听计从,倒像是慌忙之中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姑且一试。
第二处是对烛之武怨而不怒的拒绝言论作出回答,“我不能早日任用你,现如今有急事却来求你,是我的过错呀。然而郑国灭亡了,对你也有不利之处。”郑文公作为地位尊崇、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却能向臣子坦然承认自己识人不明的失误,可见郑文公虽然不是行事果敢之人,却也胸怀坦荡、磊落诚恳。然后以利害关系陈情于烛之武,若是大军压境,郑国举国上下共赴国难,无人能得幸免,终于将烛之武说服。
3.烛之武
烛之武是本文的核心人物,体现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句子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
例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对佚之狐的推荐、郑文公的请求他的态度是拒绝,而且是十分干脆“辞曰”,这里烛之武的推辞一方面有自己怀才不遇、虚耗光阴的怨气,但一方面倒也并非故意,烛之武长期不得重用,只做了一个养马的小官,远离国家政事和纷繁复杂的动乱时局已久,再加上年事已高,昔日的雄心壮志随着年华逝去而逐渐淡漠,因此一听闻这种只身赴敌营、面见秦君危险性很高的事情,心里萌生拒绝之意乃是人之常情。烛之武的“辞”让这个人物一下子圆融立体起来,不是“伟大光明正义”的平面人物,而是立体、有层次、有情感的人。烛之武虽考虑到种种原因不愿置身于危险之中,但被郑伯的诚恳打动后,同意的也是十分爽快,“许之”立刻就答应了这件事,更凸显出人物的高贵,纵然心生惧意,但是出于臣子的义务、仁者的慈悲、老者的宽厚、爱国者的一腔热血,烛之武还是选择挺身而出。
例2:夜缒而出。
烛之武既然已允诺郑伯,在如此变化莫测的局势下自然越早行动越好,于是他“台湾有什么特产夜缒而出”避开晋军耳目,不惧危险,从高处拴绳而下。一位年迈老者于国家危难之际奋不顾身、智勇双全的崇高形象就这样呈现出来。
例3: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内容,烛之武正是以这段说辞成功“退秦师”,可谓是人物的高光时刻。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赴秦营,面见秦国君主,滔滔不绝地讲下这番说辞,可划分为五层,第一层:先摆正姿态,一字一言,皆是从秦国利益出发,郑国灭亡若于秦国有益,烛之武绝对不会前来叨扰半句。第二层:灭郑于晋国有利,于远处的秦国却无益,非但无益,此消彼长,晋国强大,相应地邻国秦也就薄弱了。第三层:亡郑于秦国无益,但不亡郑却对秦国大有好处,反而多了一条补给的通道。第四层:追溯历史,晋国背信弃义、朝
令夕改乃是常态,如此盟友不值信任。第五层:直抵人心,晋国狼子野心,自然要掠夺邻国土地,向东掠夺郑国,那向西自然只能掠夺秦国国土。
烛之武于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顾年迈,只身夜入秦国军营,他绝口不提郑国利益,却处处从秦国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亡郑于秦的害处,不亡郑对秦的好处,以利害关系为核心,层层递进、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对秦穆公动之以利、晓之以理,最终明确双方的共同敌人,到双方的共同利益,用自身的智慧、对天下局势的把控以及对君王人心的揣度化解干戈。
4.秦穆公
体现秦穆公人物形象的句子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
例1: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秦穆公是烛之武说辞的聆听者,他听完后的反应是“感到愉悦,与郑国结为盟友。让杞子、逢孙、杨孙三位秦国大夫守卫郑国,就撤军了。”关于他的反应,文中只一个“悦”字,就将其心中暗喜欣慰没有帮助晋国出兵郑国的情态勾勒出来。其实,烛之武只是郑国的一个小
小马官,他的话固然有理有据,但如何会产生如此大的效果,只怕是因为烛之武之言恰好正是秦穆公之忧。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是一位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君主,断不会如此轻易被晋国利用,又如此轻易地被烛之武说服而态度大变,只怕是因烛之武的话句句说在秦穆公内心深处,将他的思虑考量一一剖析,才能让秦穆公如此愉悦,正好有机会顺势而为,与郑国签订盟约。否则,秦穆公自行撤军即可,为何还要派遣军队守卫郑国,只怕是已经思虑良久,深觉亡郑不妥。昔日盟友关系瞬间破碎,而昨日仇敌则变为利益共同体,天下局势波谲云诡、瞬息万变,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唯有把握人心与天下大势才能在战乱纷争又英雄辈出的年代立于不败之地。
5.晋文公
体现晋文公人物形象的句子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
系统维护例1: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却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不会到达今天这个地步。
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不仁道;失掉自己的盟友,不明智;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符合武德。我们还是回去吧。”昔日盟友关系瞬间破碎,大发雷霆是人之常情,晋国大臣情激愤,意欲讨伐秦军,可见怒气之深。而晋文公确表现的十分冷静,一番“仁智武”的说辞句句在理,晋文公曾在外流落19年,依靠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成为国君,秦穆公可以不仁,晋文公却不能不义,反过来损害秦穆公;秦国虽然背弃盟约但两国之间的关系如此错综复杂,此事尚有回转的余地,但如果出兵袭秦,那么就是将双方的盟约关系彻底毁坏,将秦国推向郑国,反而更稳固了秦郑两国盟友关系;之前秦晋围郑,协同作战,虽然各怀鬼胎,却也是联合统一、形势分明,此刻三国的局势如此微妙,如果晋国率先攻秦,秦国反攻,那么郑国极有可能坐收渔人之利,或者吸引更多国家加入战局,致使天下局势大乱,恐会两败俱伤。
如此看来,于党同伐异、瞬息万变的天下局势间,“不仁不义”尚在其次,“不智不武”才是重要考量。而晋文公却能在失去自己盟友的巨大打击下,臣义愤填膺、愤怒之情喷薄欲出的情况下,如此冷静克制、思虑周全、隐忍不发,可见其心思深沉、深谋远虑,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不过晋文公也并非全无怨言,他劝说子犯的言论也是用来劝谏自己的,“吾其还也”,“其”表商量的语气,他看似是同子犯商议、征求他的意见,其实作为一国之君大可不
必向臣子征求意见,实质上他也是在说服自己撤兵。最后的“亦去之”读起来节凑悠长缓慢,也说明他内心的郁郁寡欢、惆怅踟蹰、恋恋不舍。
六、归纳写作特点: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体会松弛有度、跌宕起伏、详略得当、伏笔照应的叙事特;以及言约而义丰、词婉而理骋的语言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