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山水城市格局的历史形成与挑战
张媛;侯晓蕾
【摘 要】This paper studies in historical forming process of scenic city in space and landscape patern about Zhaoqi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aly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change in six diferent period,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rul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n studies the curent situation of space and landscape patern in Zhaoqing scenic city, describes the specific landscape patern of Zhaoqing city from three aspects about "mountain system" "water system" and" city system " , analysis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visual connection, ecological impact and curr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halenges of Zhaoqing scenic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esent urbanization,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aoqing city in the future, and to giv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Zhaoqing scenic city.%通过研究广东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其在六个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和自然景观变迁之间的相互联系,总结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在
此基础上分析当前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现状,从“山”“水”“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肇庆市的具体景观格局,分析其空间特点、视觉联系、生态影响和现状问题,从而提出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肇庆山水城市所面临的挑战,为今后肇庆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肇庆山水城市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4页(P66-69)
【关键词】风景园林;山水城市;广东肇庆;历史发展
【作 者】张媛;侯晓蕾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肇庆市端州区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山水城市[1]。历史上,肇庆山水城市格局经历了长时期的形成演变,直到今天,城市和山水之间依然在发生很大变化,本文就以肇庆市山水城市景观格局的历史形成为脉络,从“山”“水”“城”三个方面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现状及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
1.广东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历史演变
1.1 明清以前——山水景观格局的形成基础
1.1.1 山体框架的形成
早期的地质活动使端州地区形成广袤的西江古河道冲击平原——肇庆平原,周围山环绕,山岗密布其间,构成了山地、丘陵、岩溶石山等多种地形地貌共存的山体形胜[2],平原内部山岗与北部山脉有着较强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1.1.2 原始水域的演化
唯美的英文句子受地质断裂活动影响,肇庆平原逐渐形成中间低、西周高的地势地貌,西江古河道余沥随
之于低洼处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塘、河道,平原内部河沼密布,自然湿地众多[3]。为进行农业生产,人们开始改造农田、挖深水塘、排除积水,水域环境初步改变。
1.1.3 早期城池的建设
肇庆平原背山面水、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人在此建村定居,并呈散点沿山岗布局[4]。宋朝时期,为了军事和政治需求,肇庆开始建立城郭土墙,据清道光《肇庆府志》记载:定山及海惟肇庆府,北望鼎湖,南瞻铜鼓,七星列岩窦之奇,二峡锁夫舆之气,据三江之口,扼五州之要[5]。古城的选址充分结合了周围有利的地理环境,北侧的七星岩、东西两侧的大顶峡和羚羊峡将城郭围合,形成一种极好的藏风聚气、易守难攻的风水格局,同时也为肇庆未来向山水城市演变奠定了良好的根基。由于受当时农耕经济和军事需求的影响,肇庆城池发展基本限制在古城内部[6],外部广袤的平原地区依然鲜有人烟。
表1|肇庆平原80年代以前重要水利建设年代表(表格来源:肇庆市端州区水利志)?自制灯笼的做法及图片
1.2 明清时期——山水景观格局的初步营造
明嘉靖年间,两广总督府迁驻肇庆,正式开创了肇庆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各任总督相继
鼓励人们垦殖荒地、改造水塘、围堤筑田,城和自然山水面貌开始发生初步改变。但农耕社会改造力度毕竟有限,西北和东北部城郊地区依然是一片水乡泽国,甚至在河水泛滥期还会淹没大量农田,据明万历十六年陈绍功撰《重建跃龙桥记》载:端郡东北附郭田数百顷,诸水汇于沥湖,春夏水溢,则田胥没[7]。为防止洪涝时江水漫溢到北部城区,人们开始在旱峡和西江沿岸建立土石堤,并在景福围开跃龙窦和新沥,经后沥排水入江,保障了城区和农耕安全。早期乡土农耕水利的建设营造了肇庆山水景观格局雏形。
1|肇庆城市与山水关系发展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肇庆市山体视觉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肇庆水域形态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肇庆城市公园、古构筑物分布及视觉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3 解放初期——山水景观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1.3.1 山岗环境的改变
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山岗周围的散点村落也不断向四周扩建,开始出现将山岗包围的趋势,岗间的关联性开始减弱。
1.3.2 水域景观的过渡dnf极限的祭坛
国产紧凑型车排行榜为保证城市安全,使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顺利进行,1950年由肇庆市人民政府组织众由洪水位12.91米超高40厘米加高培厚景福围,并开挖羚山涌引水渠,建设江滨堤等临江堤坝,基本控制了景福围附近的洪涝灾害,但平原与西江的景观联系也被切断。同时,为缓解内部洪涝,1955年由广东省水利厅拨款开始改造“沥湖”,形成蓄水面积为6.49平方公里[8],集防涝、灌溉、养殖、观赏于一体的中型水库——星湖,保护了周边村落安全,并在干旱时期保障14000亩稻田得到灌溉水源,使郊区农业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于1959年、1967年建造了二桂水库和下湾水库[7],至此,肇庆平原大的内涝问题基本解决,平原内部水系景观也开始从早期以自然为主的水域特向以人工为主的水域特过渡。
1.3.3 城市建设的扩展
和平的外部环境,人们开始进行休养生息,经过不断地生产发展,人口渐渐增多,城市开始以明清古城为中心向外扩张,平原内部散点状村落也开始扩大规模。
1.4 70~80年代——山水景观格局的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肇庆山水城市的空间景观格局已基本成型——山中有城,城中带山,山环水抱,山水共存。
1.4.1 山体独立性的增强
1970年,为解决北部郊区和平原局部地段的洪水侵扰问题,人们开始挖浚北岭环山渠,用以拦截北岭山2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山洪向西排除西江[7],至此,北岭山已完全失去同南部平原的整体连续性。山脚下的城市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山岗同北部山体之间的视觉关联,岗间的景观联系也受到影响,但平原与山体之间仍然保留着较好的绿通廊[9]。
1.4.2 水域景观的完善
水利建设使肇庆平原的水域景观逐渐完善。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肇庆平原郊野地区,尤其是西部和东部地区开始大量垦荒种田和果林,存留的自然水塘基本被改造为鱼塘进行水产养殖,一些较大的水塘被划分为数个小塘,开始变得零碎,越来越多自然弯曲的驳岸形态转变为人工平整的规则形态,郊野地区自然水塘的原有面貌开始彻底发生改变。
2021中秋节快乐祝福语1.4.3 城郊建设的加快
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力度逐步加大,交通干线不断拉长,城市开始向郊区快速膨胀,并将周围呈散点布局的自然村连为一体。平原西部、东部离市区较远的村落也扩大规模,村落之间开始频繁交流,聚落形态由点成面,形成团块。
nba2k操作1.5 21世纪至今——山水景观格局的问题衍生
1.5.1 山体整体性的破坏
随着北岭山脚下建筑逐渐增多,山体与平原之间的绿通廊越来越少,景观与视觉联系随之被切断,平原内部的山岗也基本被城市建筑包围,彼此之间失去关联,沦为城市中孤立的“土丘”,平原中较小的山岗还有被城市吞噬的趋势,整个山体濒临破碎,亟待保护。
1.5.2 水域环境的失衡
经过长期的营造和维护,肇庆平原水体形态已基本定型,呈现出集中、规整、有序的特点。但城市的迅猛发展使得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被打破,田野、稻田和大部分水塘被
城市侵占,仅留存面积较大的几处作为调洪湖,星湖也彻底被城市围攻[10] ,作为山水林田塘自然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孤立,与北岭山的联系也被打断,从山水一体的天然公园沦为被城市层层包围的“城市公园”[11] ,水质污染也越来越严重[12]。毋庸置疑,水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阻碍,也影响到山水景观的维持与保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