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城市文化特质的空间解析_王莉
43
2013-5栏目编辑  刘海玮
城市建设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空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环境。本文以苏锡常城市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挖掘吴文化区秀美灵动的文化特质,提炼苏锡常地区城市、建筑与园林的文化特。
一、水道纵横
在世人的吟咏之中,江南之美似乎从未离开过水。水塑造了鱼米之乡,也孕育了城市文明。几万年前,现苏州天平山、无锡惠山、常熟虞山等,都只是冒出海面的岛屿。后来由于长江三角洲不断地向海东延、南扩,浅海湾逐渐与海洋隔离,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内陆湖泊与平原。
如将江南的水系看作为三个圈层。最外层为东面的大海、北面的长江和南面的钱塘江。第二层为太湖和运河,内层为流入江南古城、古镇以及周围的河、湖、塘、溪。经过三个层次的水势转换,外水释为内水。江河轻波细浪,湖塘波平如镜,溪流蜿蜒潺潺,如此轻灵柔和的水形态,恰与吴地人性之温婉和顺产生共鸣。
太湖平原在漫长岁月中经过泥沙淤积和泻湖等自然变迁,以及当地农业灌溉修渠,使得该地区河道纵横密如蛛网,形成了以水网为主要交通体系的独特水乡环境。丰富的水资源为其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相当长时间里,水网是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城水相依
林芝旅游江南吴文化区的三个城市依山就水,体现了城水相依的特征,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又独具形态美,古朴而不失灵动,温柔而不失刚劲。江南苏州城的基本格局,就是借助了一条条人工开凿的河道。举世闻名的宋代《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古代城市规划图,绘图手法是以平面和简练的立体形象相结合,生动地再现了宋代苏州城市与山水的相互关系。苏州城充分利用了水这个自然条件,以城外的河湖为依托,十分大胆地引水进城,在城内有计划地开凿了一条条河道,形成了“路河相依双棋盘”的城市形态格局。
常州、无锡的古城格局与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水与城市相互交织。常州经历了从“城水相依”古城形态到“琵琶形”
城市形态再到“大十字”城市形态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四城四河,河中有城,城中有河,河城相依”的城市格局。无锡古城则展现出龟背形的城市形态,大运河贯通以后,原古城格局与水网形成“一弦两弓九箭”的城市格局。
新年祝福 2018语
城市中密布的水网是百姓交通运输的通道,舟船则是他们生产、商业、生活服务与交通的运送工具。为了商品交易的需要,一般在河港的交汇处形成商业中心。街巷沿河道排列,构成河街平行的交通体系,两岸散布着水陆码头,河畔商铺鳞次栉比,城水相依,正是水乡文化独具的特和神韵。
狐假虎威的道理三、枕河人家
人的生活、生产本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水的,而江南水网兼有交通、灌溉、水产之利,居民就自然而然的趋向河湖。人们依水建屋垒室,临河成街,街河相间,纵横相织而成江南特的古镇。古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江南水乡古镇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创造了以“水”为中心的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水街相依的江南古镇,水巷和街市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脉络。水巷不仅是水上交通的要道,也是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成为城镇与四邻农村、城市联系的纽带。水乡人傍水而居,土地显得格外宝贵,窄窄的石条小路显然不够方便,好在有水,水中可行船。船在两岸民居林立的河中行,犹如车在街巷里走,于是便有了“水巷”,水巷两边的人家临河的窗口吊下一只篮子,就可以与船家交易。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简短
街市是步行的交通体系,是江南水乡富庶和繁盛的表现。
■ 王 莉
苏锡常城市文化特质的空间解析
44
栏目编辑  刘海玮
城市建设
502幽默搞笑的句子擅长精巧的建筑技术,制造的建筑构件精致、机巧,形成了独具江南地域特征的建筑风格。
江南建筑之所以如此秀美灵动,还由于这里一直是全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水乡城镇物产富庶、工商繁盛,历来是官宦隐居、学士散居、富商营宅的首选之地。不仅文人雅士们精心营造房舍,那些官宦富商也常常附庸风雅,聘请饱学之士筹划,在水乡镇中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宅院。
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低层高厅堂式的住宅为多。建筑设有天井和内外弄堂形成纵横腔体,外实内虚、空间通透,解决低层高密度建筑的微气候问题。住宅布局的穿堂、天井和院落形成了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遂的建筑体风貌。而适应水乡固有的自然条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建筑构件,则呈现出江南城镇独特的水乡风貌。
(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一般江南建筑多为1~3层,沿河沿街建筑高低错落,阁楼、重檐、门头、防火墙等附加屋面,丰富了建筑的屋顶造型,使屋顶具有高低参差、上下重迭、自由起伏的韵律。
(二)用材质朴、彩淡雅。在多雨潮湿的江南,建筑的用材设一般是屋面敷设深灰小青瓦,墙体用灰砖或白粉墙以防潮,也有用石材、条石、块石砌筑的石墙。木装修一般用原木或栗,局部木装修漆成红绿。材料选择及彩运用虽然简洁,但质感粗细及调对比都很分明,加上环境的衬托,只见“朱栏、粉墙、素瓦、蓝天、碧树、繁花”。既有对比,又很协调;既单纯,又不单调。自有一种素洁、优雅、宁静的美感。
(三)精雕细琢、繁而不乱。江南民居于精雕细刻上做足文章。这一点尤其体现于古镇的木雕、砖雕、石雕中。如木雕大多施于内室的梁枋、雀替、门窗、用具上,雕刻的手法有剔地、镂雕、线刻、漏雕、贴雕等。《吴县志》中称“雕、镂、涂、必殚精巧”,雕刻线条细腻流畅、图案层次错落有致、刀法精致丰富,为江南古镇所仅见。
(四)以曲为美、含而不露。一个“曲”字,在江南古镇随处可见。就建筑而言,屋角飞檐、码头墙、瓦片、过街楼的圈门、庭园内的月洞门、漏窗、石桥的拱形等无不以曲线造型或以曲线作过渡。另如小镇内的街巷大多以曲线作延伸。庭园内的小径,更是前曲后弯,近显远藏。而园内的景致,也被小径蜿蜒成跌宕错落、充满诗意的怀想。
如此精致美妙的民居,散布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被誉为“粉墙黛瓦”的“小桥流水人家”。
五、江南园林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苏锡常地区另一引以为豪的是江南私家园林,江南水乡富裕的生活环境,吸引着富豪、高官回到故里,营宅造园,安顿家室,或休闲度假,或颐养天年。吴地独具匠心的园林构造,采用富于变幻的造
街市的尺度适应步行的需要,显得狭窄而随意,两侧店铺摆放的商品常常延伸到街道上,行人在商品中穿行,使整个街市显得热闹又祥和。周庄的老街保持着数百年前的格局,延续着昔日明清商业重镇所特有的生活方式。老街店铺咫尺相对,店铺多为两层楼,下面开店上面住人。高高的房檐从两边对伸出来,犬牙交错之间留下一道细细的天缝,光阴似乎就在这天缝的过滤中被延迟。春和日丽,老街上人熙熙攘攘,两边店铺的商品一直摆放到路边上,悬挂在房檐下,人们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穿行。
正所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路舟行,陆路步行,古镇的水巷和街巷需要石桥相连,越水通路的石桥,是古镇经脉贯通的关键,也是江南水乡古镇别具特的风情所在。在江南水乡,随处可见大小不一,或曲或直以及有名无名的桥。水乡的桥因为处于水网地带,在建造时都是运用了“因地制宜”与“就地取材”的原则,在结构与外观上往往亦随之而异。例如在涓涓的水流上只需渡人,便点一两块“步石”,或置略高出水面的桥梁即可;而在一般的河流上,多架平桥、拱桥等,因河流的广狭及行船的多寡,又有一拱、三拱、五拱乃至多拱的,形态各不相同桥,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主要的集贸中心、交流场所,成为城镇生活和城镇形态中一个个重要的节点。江南山清
水秀,孕育出水乡古桥的秀丽,水乡古桥也装点了江南的青山绿水,它们相辅相成、互映成趣。
四、粉墙黛瓦
吴地建筑与自然山水形态和谐共生,具有秀美灵动的特征。建筑形式注重近水亲水,呼应低山;体量轻盈婀娜,轮廓柔和优美,彩淡雅宜人、白墙黑瓦。苏锡常地区孕育了闻名于世的“香山帮”,这些本土工匠灵活运用本地建筑材料,
栏目编辑  刘海玮城市建设
园技法,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把天然山水凝缩到众多的园林之中,反映出一种文人的趣味和理想,以小巧典雅取胜,在精致中体现出匠心独运。清初北京三山五园(如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就是仿效江南园林的创作手法而建造起来的。
(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吴地园林营造出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以追求自然景物的美来提升精神境界,运用空间艺术处理手法将自然景观与生活环境巧妙地相结合。注重以水来点缀庭院空间环境,在斗折蛇行的池岸边,临水堆山,沿岸植柳,以小桥贯通,并巧置楼阁亭廊。这样构成的空间环境显得清秀明净,涵碧幽深,逶迤绵长,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水陆萦回、山岛间列、小桥凌波、烟水浩淼的水乡气氛十分浓郁,雕琢出的江南园林犹如“立体的画,形象的诗”。
(二)含蓄雅逸书卷气。吴地园林空间布局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书卷气”和“雅逸”的艺术格调极浓。私家园林追求一种深远的意境,包含着诗书绘画的精神实质,体现出一种文雅的气质之美。在取材、建筑布局等艺术创作过程中深受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具有寓情于景的特点。题材多取自山水画、山水诗和文学作品的名句或神话传说,重在表现造园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吴地园林也可以说是诗与画的物记,“无处不可画,无景不入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园林中布置的各种匾额、楹联、题刻等,其作用是寓“点景”和“言志”于装饰之中,源于名人名篇之中的典故,词句隽永,书法精湛,能提高游人的文学修养,从而达到“文借景以抒情,景借文以流传”的意境,园林格调高雅,正是江南园林魅力永存的根源之一。
(三)空间布局小中见大。江南私家园林多地处于市井,居山近水,地方狭窄,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因此园林多以景致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吴地园林入园道路多是曲曲折折,它或许要经过各种式样的门户,经过不同名目的游廊,经过栽花种草的天井,经过粉壁无瑕的巷道,作一番明明暗暗、深深窄窄的体验。恰恰是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够使人最终获得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从不同的方位,领略那一座座精美建筑的多重形象。
(四)景古朴淡雅。吴地园林多是园主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之处,所以园景一般都典雅清静,自然清新,没有艳丽夺目的彩。园中建筑、山水、花木、书画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几乎都是清一的灰瓦白墙,木装修也多为褐。台基及铺地或用青砖灰石,或用更为朴素大方的卵石、碎砖碎瓦等砌
铺而成,其图案花纹也较多选用格子纹、冰裂纹或简洁的植物花叶样式。室内陈设也多为典雅的艺术品,显得古朴淡雅。
六、文化昌盛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的《忆江南》小令,写尽了江南水乡的风情,成为传诵千古的绝唱。江南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组成了吴文化区的中心,这里沿革并发展了中华文化的阴柔与清宛,承载了吴地2500年的兴衰与沧桑,是江苏境内原生的和最早定型的重要文化类型,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其秀美灵动的文化特也生动地体现在城市空间、建筑、园林之中。
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支撑起兴盛的文化,这里崇文重教,稻米渔歌,耕桑读律,科名相继,吟咏成风。不管怎么说,吴地人文远胜于武,这一点不容置疑,苏州出了数不清的文人,还出过大把的状元,有句俗话叫“故苏文胜出状元”。宋元明清是苏锡常地区古代教育的繁荣期,这里的公共建筑中书院林立,彰显出该地的人文荟萃特质。
此外,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昆山腔)也产生于江南昆山一带,它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在江南古镇周庄,依据历史记载复建的昆曲古
戏台,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团体在这里演出,“水磨调”在故里尤有韵味。
七、结语
江南吴文化区秀美灵动的文化特蕴藏于空间实体之中,从其城市、建筑、园林的空间表达中展露无遗,成为江苏内涵丰富、多元包容、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区中城市的自然山水、历史街区、传统街巷、建筑园林……以不同的空间语言,记录和表达着城市的历史沉淀、传统文化和地域风韵。今天,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热潮中,江南各地应更加细致地总结、梳理、归纳吴文化区域内的地域特,保护和传承其文化发展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在各层次城市空间设计中不断的延续城市的发展脉络,更好地彰显、发扬出吴文化区城市特和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发展研究所)
45
2013-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