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
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
每个学习会计的人,在教课书《会计基础》的第一章,都会看到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分别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些假设是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的前提条件。在4大假设之后的所有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全部涉及到假设。可以说,没有这些假设,根本就不可能做出财务报表来。
会计人员在做账的时候,个人的假设不同,得出的结论都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会很大甚至相反。财务里的假设和判断有很多形式,如折旧、预提、分摊、递延、减值准备等等。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往往决定了财务报告的质量,以及公司的命运。
我举一个例子,上市公司的名字我就不说了。某市有S和Y两家企业,S的CFO比较高明,他只是利用上市公司的业务,做熟所处的商业地段,从而提升大股东自己未上市的商业地产的价值。而上市公司的财报看起来很规矩,投资人很难抓到什么把柄。(过去2年为建设物流中心,资本支出大增,这里边可能有问题,但目前我们还不到确凿的证据)大股东个人通过上市公司的影响力,不断杠杆放大自己的非上市的地产业务,据说目前已经圈地3000万平米;
而Y公司做的也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事,大股东也利用上市公司来扩张自己的地产帝国,目前圈地比S公司还要多。它早年还只是高位套现,会计手段激进,过去一二年大概因为自己的地产业失血严重,已经转为赤裸裸的直接挪用占用上市公司资源了,其的程度已经连傻瓜都能一眼看出。
可以说,S是充分利用了法律规则和会计假设;Y利用过度,已经演变成违法。所以,高明的会计只做一套账,光明正大的搞税收筹划和利益分配;低劣的会计搞几套账,违法违规,偷税漏税。有人说,请好律师贵,但请不好的律师会更贵。我认为每个行业都一样,包括会计行业。当然,CFO其实只是一个参谋,其幕后的决策者是老板。
重点讲一下“会计四大基本假设”,先从“会计主体”假设开始。
会计主体就是我们看到的财报上的那个公司名称(公司内部核算也是会计主体的一种,此处不表),这个会计主体的假设,意思就是财报上反映的所有数据和信息,仅限于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它能与其他经济实体完全区别开来。
比如上市公司和它的大股东或高管所发生的交易,必须像和其它无关联方一样,完全独立
的区分开来,公开公平公正的反映在会计账薄上。尽管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交易披露制度,看似对这个问题有严格的规定,但实际上因为大股东掌控公司,平常很难被小股东的制约,所以往往把上市公司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造成关联交易披露制度不可能100%的执行,甚至连关联方这一定义,也都可以绕过去,因为会计准则同样有很多的前提假设,会计人员人为判断的空间很大。
爱文章
小股东不要说在平常的生产经营中监督和约束大股东,绝大部分小股东根本连公司的门都没踏进去过,只能依赖独立董事和审计师之类的第三方力量,但是,独立董事和审计师是大股东拍板聘请的,那这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小股东的利益说话呢?
所以关联交易操纵,成了上市公司最常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报表粉饰手段。在上市和保壳、增发和套现、避税和与大股东自身进行利益输送时频繁出现。因为小股东的会计主体只是上市公司,而大股东内心中的会计主体可能包括了自己未上市的其它公司,就像前边提到的S和Y一样。
那些明显需要披露的关联交易我们不深入探讨,我举一个相对隐蔽的例子:
春节问候语
有媒体报道,部分酒鬼酒的经销商,大量采购酒鬼酒并折价30%亏本销售,表面上做“活雷锋”,实则是这些经销商在买酒之前曾大量买入的酒鬼酒的股票,其股票的投资收益远远超过卖酒的亏损。
其实酒鬼酒的这个游戏,不要说经销商折价赔本卖酒,只要经销商的持股比例能达到15%,那么,哪怕是把1000块一瓶的酒全倒进马桶里,他们照样可以通过股票上涨来获利。因为他们买酒贡献的利润,市场会以30倍的PE来杠杆放大。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酒鬼酒的净利润率有30%,经销商合计买入15%的股票,那么当经销商采购1亿元的酒后,上市公司将增加30%即0.3亿的净利润,然后市场给予这个成长股30倍的PE,那么上市公司的市值将增加9亿元,经销商持有的15%的股权将增加1.35亿元,已经超过1亿元的买酒钱。
由于单个经销商的持股比例较小,对上市公司不构成重大影响,所以它在会计不属于关联方,无需单独进行披露和特别处理。但很明显,这是利用会计主体这一假设而进行的股价操纵。如果说酒鬼酒的问题还是媒体的一种猜测的话,那么前几年香港上市的体育股,上市前往渠道里塞了大量的存货,现在又大规模回购这些存货,就已经是事实了。而这些手
段,在会计上它不能被认定为。
持续经营的意思,就是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期限内,会一直经营下去,不至于破产清算。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就几十年,中国的普通企业平均寿命还不到10年,很多小公司甚至存续期不到一年就关门了。近些年出现的科网企业,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导致很多科网公司的人员不断分合重组,公司的持续经营已经变得很难预计。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持续经营的假设,会计就没法做账了,比如一项资产,正常经营和破产清算时的计价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清算会计关注的是实际变现的金额,正常经营会计一般以历史成本来计账,因为除了现金及等价物外,你很难去给资产表上的每个项目确定一个实际变现价格。
补水乳液
那么会计在做折旧、预提、分摊、递延、减值准备时,就只能建立在自己个人的判断和预计之上,很明显这些判断和预见,不可能保证100%正确。
上市公司有一种常见的人为破坏持续经营假设的形式,就是私有化退市。目前A股市场除了少量吸收合并退市情况外,还没有出现过大股东全额收购股权从而私有化退市的案例,但港股市场上,每年都有多宗案例。
比如阿里巴巴(HK1688),这个公司07年以13.5港元,超过100倍的PE上市,当时市场关注是的它的高成长,所以开盘价高达30元,250倍的PE。5年过去了,尽管阿里巴巴的利润翻了一倍,公司经营也很健康,但股价却一路下滑到6块多钱,投资者损失惨重。如果我们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甚至越跌越买,以为业绩增长最终会带动股价上升,那你就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大股东并不怕股价下跌,它甚至喜欢下跌,今年2月,在股价极度低迷的情况下,大股东提出全盘私有化并退市。
香港市场经常会玩这种游戏,市道好时高价IPO,市道差时低价私有化,上市公司对于大股东来说,私有化前后都是持续经营的,但对小股东而言就不是持续的了。所以,就算是报表数据良好,价格低廉,在持续经营假设不存在的时候,小股东也是没法将价值变现的。
A股尽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还没有私有化案例出现,这也证明了A股的估值其实仍然不够吸引力。未来A股在转融通及全面做空机制形成后,加上本身的容量不断扩大,是可能出现私有化案例的。
会计分期其实是持续经营假设的技术延伸,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上市公司一段时间内的资产
状况和经营成果,那么我们就必须人为的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划分区间,比如划成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和一年。
展望2021
A股把会计年度统一划分成1月1号到12月31号,但港股里有不少公司的会计年终日期为3月31号,还有少量选择其它月份的。我发现一些美国的上市公司,它们不但有很多以其它月份为年结点的,甚至有一些还不是在月末的最后一天。
上市公司的会计在结账的时候,为了赶在税务局限定的时间之前报税,以及为了按时披露报表,它们的收入和成本实际划分日期并不是月末的31号,而很可能提前一周以上划断结账时间。
那么,当我们人为的进行分期后,就必须相应的划分不同期间的收入、成本,从而得出利润。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计量也同样会受到会计分期的影响,会计里有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比如我们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因为受益超过一年,我们会列入资产,但如果只是低值设备,我们往往直接列入当期的成本费用,不在资产上反映。比如同样是研发费用,金蝶会将部分研发投入计入资产,而用友则列入费用。金蝶、用友的做法都没有问题,但对比的时候容易让人误解,以为金蝶比用友更赚钱。
归去来兮辞翻译
上市公司为了平滑业绩,可以人为的提前或延后收入,比如中国动向(HK3818)在上市前向渠道塞了大量的货,而现在又从渠道大幅回购,这种提前确认收入的方法很容易让人中招,但它又确实不算违法。
而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方式,则更具技术性和隐蔽性。会计上个费用配比原则,意思是当期的收入要和当成的成本费用配比,但这个配比要怎样才算合适呢?企业的生产经营是连贯的,但会计却要求将完工与未完工的产品的成本费用划分开来,要求将本月的产品和次月的产品的成本及费用划分开来,这些划分的方式选择有很大的人为判定空间。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上市公司的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的报表,业绩波动特别厉害,上市公司做出这种行为的动机很多,操作手法上一般都与收入的确定和成本的分配有关。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会计分期的假设,才造成了上市公司的短期业绩调节。预测短期业绩的投资者,往往会因为报表与自己的预期不符而全盘否定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会计里有个权责发生制原则,或者说是权责发生制假设,意思是会计必须以取得现金收入的权利和产生支付现金的责任来做为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这个权责发生制正是会计分期的衍生品,当然它也成为了调节利润的源泉。
很多企业把利润表做得很漂亮,到最后却出现成长性陷阱而发生财务危机甚至资金链断裂并导致破产,这种例子在股市上经常看到,一些买成长股的朋友最后亏得很惨。所以近年来,大家越来越关注现金流量表,尽管现金流也进行了会计分期,但因为它是以实际的收付记录来做为制表依据,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现金流量表,来验证利润表的质量,看看公司的利润有没有转为真实的现金流入,以避免掉入成长的陷阱。
PS,从现金流看,此前我提过的几个价值股长期成长性还是有点问题,例如银江和碧水源他们的现金流就比较紧,不排除发债和增发。但银江所处行业的独特性,BT项目本就要垫资,这一点需要考虑进去。
当然,也有反过来做的,比如大商股份(SH600694)2011年第4季度亏损0.4亿,2012年一季度转为盈利4亿元,动态PE不足10倍,在百货股里一枝独秀。而过去几年,它的毛利率一直明显偏低,所得税占税前利润比例高达60%,我认为过去隐藏利润和现在释放利润的行为,和大股东的利益诉求有关,和公司解释的收入不增长但利润剧增是经营改善的那套理由毫无逻辑关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