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与德育融合实践研究
霍楷HUO Kai    李孟贾LI Mengjia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 110819(Northeastern University,110819 Shenyang Liaoning)
24
摘要:随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发展与协同推进,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学的基本方针。艺术类专业教学也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完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从艺术类专业教育现状及问题入手,着重分析艺术类专业与德育融合改革的方法与路径,基于现存问题提出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系列举措,从机制保障、德育导向、全程育人、质量优化几个方面深度分析对策,旨在达成培养艺术类德艺双馨的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类专业;德育;融合;实践
Abstract:With the combined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has become the basic polic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art majors should also dig deep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In this context, start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rt major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methods and paths of the integration reform of art major and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or art major, and deeply analyzes its c
ounter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 mechanism guarantee, moral education orientation, whole-course education and quality optimization,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eaching goal of art major.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rt major ;moral education ;fusion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2.02.024
收稿日期:2022-01-03
*基金项目:2020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课题(2020MSB29);2021年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160021);2020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JG20DB151) 。
作者简介:霍楷(1979—),男,硕士,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李孟贾(1997—),女,东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与德育融合实践研究*
On the Integration of Art and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一、引言
在“课程思政”不断深化与完善的时代背景下,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高校课程改革的根本实施要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质与特点,更应该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挖掘更具渗透性的专业课程与德育课程融合路径,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艺术类专业应不断探索艺术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法,全方位分析研究艺术类专业与德育融合改革举措,促进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统计工作个人总结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类专业教育述评
1.“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类专业教育现状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多变,以艺术理论课程、艺术实践课程、艺术活动、艺术展演等形式开展教学,全面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往往只专注于自身的研究领域,对于时政新闻报道、思想政治教育等政治领域关注度不高,道德水平与综合素养都还有待提升。
在此背景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深入了解艺术类专业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现状。根据调查报告显示,艺术类专业79%的学生,是通过“思政课程”来了解相关政策与思政热点的;18%的学生,有阅读与观看时政新闻等习惯,并以此来了解政策方针;只有3%的学生,系统阅读过思政方面的书籍。这说明,艺术类专业思政教学依然存有不足。
除此以外,艺术类专业主要秉持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理念。而“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体系化、完整化、制度化的课程教学,将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理论落实下去,这与艺术类专业教学理念之间差异化较大。
根据调查显示,艺术类专业8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度一般;12%的学生对此完全不感兴趣;只有6%的学生,对此抱有一定兴趣。这说明,艺术类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依然存有差距(见图1)。
点,以实现育人与育才教学的协同发展。但是,艺术类专业思想政治课程,依然面临着教学目标脱节、教学效果不佳、课程安排固化等客观问题。
(1)艺术类专业“思政课程”教学缺乏深度艺术类专业缺乏对思政知识的深度解析,教学内容过于片面化。“思政课程”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并以开卷或闭卷考试的形式结课,致使教学内容局限于基础理论知识与考试要点的传授,缺乏对于学生价值观的深度引领,甚至部分“思政课程”还会出现教学
内容反复论述、课本内容遗漏等情况,使学生的思政认知水平依然处于较浅的层面。
(2)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艺术类专业知识之间融合度低,使教学内容出现脱节。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僵硬化的语言讲授传递给学生,没有自然而然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与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结合过于表面化,学生对其心理接受度不高[1]。
(3)艺术类专业“思政课程”缺乏教学手段支撑思政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过于刻板化,教学安排流程感强,缺乏生动性与趣味性。艺术类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之间本身就存有一定的差异,一味地借助传统授课模式开展思政教育,将无法贴近学生的实践需求,长此以往,则会使学生丧失对于“思政课程”的兴趣度与求知欲。
三、艺术类专业与德育教育融合改革的思
路与方法
1.艺术类专业与德育教育融合改革的创新思路推动“思政课程”与艺术类课程的创新性融合,构建全程育人的艺术类专业思政教育体系,是高校培养现代化艺术人才的必经之路。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应从多方面创新教学思路,挖掘与艺术类人才培育相适宜的思政资源,以德艺双馨为主要培养目标,全面提升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艺术类专业教育应具有普适性
艺术类专业教育应制定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全课程、全方位的德育育人教学体系。“思政课程”可以艺术类专业的学科特性为依据,以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参照,从课程体系、实践活动、兴趣社团、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思政教学,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
图1    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政教育习得路径分析
2.“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已普遍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在致力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切合
除此以外,艺术类专业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运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类专业与德麻辣料理人
育教育融合改革的举措
1.机制保障: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机制建设与保障
保障制度的建设,是“课程思政”工作持续有效推进的长效监管机制,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高校艺术类专业应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机制建设,推动其教学体系的转型与升级,促进其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现代思政教学体系迈进。
(1)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完善“课程思政”管理机制建设,构建动态化的教学监管机制,将“思政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艺术类专业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严格落实相关管理细则与各项规章制度,对教学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与考核标准等关键性教学环节,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与监管,使其形成常态化的教学监管机制。
(2)激励机制建设
高校艺术类专业还应建立“课程思政”激励机制,以荣誉奖励的形式带动学院内部合作与沟通。激励机
制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可以更好地激发艺术类专业教师的教学钻研热情,使其在合作交流中开展多维度、多领域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致力全面提升思政教学质量。
(3)评估机制建设
魔方口决艺术类专业还需优化“课程思政”评估机制,确立评价标准,以客观的教学评价指导思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致力培育德艺双馨人才的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3]。艺术类专业评估机制,应注重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及时发现教学安排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其朝着高质量的思政教学目标迈进。
2.德育先导:确立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德育导向德育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实现学生的道德水平与专业水平的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其意志品质与学术能力,达到“以德育人、艺德结合”的教学目的。因此,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内涵和课程目标,应与德育教学相联系,以德育为先导,促进思政教育的贯彻与落实,实现艺术德育化、德育艺术化的新型教学格局。
(2)艺术类专业教育应具有创新性
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应具有创新性,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2]。艺术类专业将网络技术引入思政教学之中,可以加强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将教学形式逐步转变为动态
化、多领域的传授方式,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具象思维能力的融合,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思政课程”学习路径。
(3)艺术类专业教育应具有针对性
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应具有针对性,将思政元素以合适的教学方法穿插置入专业课堂之中,形成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知识为辅的教学模式。每一门艺术类专业课程,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一定的政治思想内涵,将这部分内容提取出来与思政知识点相联系,在保留专业课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入思政元素,加强课程的立德育德功能。
2.艺术类专业与德育教育融合改革的创新方法随着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领域的大规模投入与使用,艺术类专业应借助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扩展。高校艺术类专业要树立全面育人的教学观念,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推动艺术类专业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1) 启发式教学法
艺术类专业在专业课程与德育教育融合改革中,应突出强调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提升学生对于专业内容和思政要点的认识度与关注度。
(2)情景教学法
艺术类专业还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以鲜活的实际案例去创设情景,营造情景气氛,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直观感受。虚拟场景的建设,可以增强课堂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政教学活化。
(3)专题式教学法
高校艺术类专业还可以运用专题式教学法,提取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部分,以专题项目的形式展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深度掌握。专题式教学法在把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要点的前提下,由任课教师决定专题内容,以学习平台、研讨室等为媒介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沟通与探讨中快速掌握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转化。
此外,高校艺术类专业还要选择思政专业教师与艺术类教师进行合作教学,组建新时代艺术类专业思政教师团队,全面提升思政教学硬实力。经验丰富的思政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掘艺术教学内容中所隐藏的思政元素,从知识与思想等多重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质量优先:打造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融合品牌现阶段,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存在重智轻德现象,课程过于强调专业课程内容,对于思政教育的融入不足,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人与成才。所以,艺术类专业必须建立以专业知识教育为基础的思政教学体系,逐步形成“艺术类专业技能+艺术审美能力+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打造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融合品牌。
(1)充分利用各类校园文化载体
居住证明范文
艺术类专业将专业教学与文化素质有机融合,全面提升艺术类专业教学水平。高校艺术类专业可以通过学生作品竞赛、展览等形式,增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艺术类专业教学还可以通过开展德育专题讲座、讲坛会等形式,将德育教育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
(2)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高校应在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整合与扩展,构建立德树人长效育人机制[5]。艺术类专业以教学实践平台为依托,打造“竞赛、创新、德育”一体化教学实践平台,逐步形成竞赛育人新格局(见图3)。
(1)艺术类专业应突出强调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艺术类专业应借助生动的艺术教学内容与方法,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艺术类专业课程具有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等特点,将其背后隐含的德育内涵与当下的时政热点相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案例分析中,逐步接受德育思想的熏陶与感染,逐渐建立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从而全面成人、成才。
(2)艺术类专业应结合自身的实践活动安排艺术类专业将德育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品质[4]。高校艺术类专业将德育融入各类比赛之中,通过开展德育征文比赛、德育设计比赛、德育朗读比赛等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关注度与兴趣度,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并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此外,德育教学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以网络直播课程、网络录播课程等形式,完善与丰富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方法(见图2)。
图3    专业教育融合品牌构建分析图①
图2    德育对艺术类专业的导向作用分析表
3.全程育人:建立德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全过程培养体系
艺术类专业应将思政教育渗透至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改变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德育教学模式,贯彻落实育人于心、育德于行的思政教育理念。思政教学目标应融入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之中,从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入手,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个人素质及意志品质,与专业教学之间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基于此背景,高校艺术类专业更要着重挖掘艺术课程内涵与实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其更好地去理解美与认识美。与此同时,发掘艺术作品的文化根源与创作历程,也能使
[下转第127页]
基础教学内容,并结合新型技术课程、创新实践课程这2个模块,构成多元化的创意型人才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的内容和安排,将围绕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设置。其具体特征为:细化学科,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性;梯度化设置,循序渐进;围绕创新实践的核心要求;安排多元化的考核方式[9]。
比如,“工业导论”和“产品开发”这2门课程,由于涉及知识面广、课程内容较多等因素影响,分为上部、下部来展开教学。此设立初衷,在于确保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系统性学习。
另外,受知识面难度跨度较大和基础理论铺垫要求不同的影响,上部和下部课程时间安排之间规划了其他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相关基础知识的铺垫。课程最后的考核方式为案例实践,以模拟实践的方式展开对学生的最终考核。
(责任编辑  孙玉萍)注释
① 图表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高菲,王峥,龚轶.创新型经济的内涵、架构与中国情境[J].云南财
经大学学报,2019,35(12):16-24.
[2]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编委会.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19[M].北京:中国
经济贸易年鉴社,2020:109-113.
[3] 陈文晖,熊兴,王婧倩.消费升级背景下时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5):155-158.
[4] 鲁洁.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营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绍兴纺织类企
业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7):163-167.
[5] 陈建忠.浙江时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J].浙江经济,2015(4):38-41.
[6] 颜莉,高长春.模块化视角下上海时尚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人文地
理,2012,27(3):60-66,146.手机上网速度很慢
[7] 盛晓兰.基于苏州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2):20-23.
[8] 罗江,朱华锋.面向企业需求的营销类人才培养特及创新[J].安徽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93-97.
[9] 古广胜.对现代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36):31-33.
3.艺术类专业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
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创新思政教学模式,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利用各种教育教学平台,全面打造思政育人品牌。思政教学只有不断地更新迭代,充分利用艺术类专业学科及其特优势,致力丰富思政教学的外在传授方式与内在思想内涵,才能不断保持其实效性与可行性,构建起富有时代精神的“课程思
政”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  孙玉萍)
注释
① 图1至图3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陈晓娟.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论观
察,2012(2):147-148.
[2] 张红.加强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4-136,150.
[3] 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
2020(2):93-98.
新冠疫苗对女性副作用[4] 文雪.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
2014:28.
[5]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
学教学,2019(3):59-62.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理念作为高校现代化课程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已成为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教学指南,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与责任。艺术类专业应结合学科特点与优势,主动承担起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高校应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梳理艺术类专业课程知识脉络,提取艺术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努力构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1.艺术类专业应加强课程体系的综合性
艺术类专业应将“思政课程”与艺术类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一体建设,实现两者共频共振。艺术类专业应深入挖掘艺术类专业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基因与精神理念,避免出现思政教育“孤岛”现象。
2.艺术类专业应充分发挥德育导向作用
德育教学作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艺术类专业应充分发挥德育导向作用,以德育推进艺术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艺术类专业应当坚持以德育人的基本教学理念,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精神品质、信仰理念进行全面地构建与重塑,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
[上接第118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