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古代大一统的关系
科举制与古代大一统的关系
——科举制对古代大一统的进步作用
【摘要】:古代科举制自它产生到其灭亡,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过了一千多个岁月。而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之所以如此盛世,科举制则是维护和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养料”。它既是中国古代儒学“大一统”观念的传播机,也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基石。
【关键词】科举制大一统意识形态客观要求基石
科举制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曾经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起到的促进作用,分别从思想意识形态、政权和政治统治等方面进行阐述科举制与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关系。
一、科举制是儒学“大一统”观念的传播机
“大一统”的概念是在董仲舒那里得到透彻的理论表达、并得到汉武大帝采纳而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科举制既然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取官员的方式,其考试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包括了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四书五经,还有历史、天文、地理、占卜等[1];文章体裁也是各种各样,每个朝代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唐朝看重诗赋,宋代侧重于策论,而到了清明的时候,八股文逐渐被规定
为科举的正式文体。但科举考试无论是哪个时期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儒学。
6字网名它是以考察儒家知识和观念为标准的选官制度。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重建,服务于大一统集权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重新受到重视,儒家学说的“大一统”观念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儒家经籍成为应试士人的必读书目,国家通过科举考试将,儒家学说的“大一统”观念扩大为知识阶层的共同信仰,并以其特有的文化优势引领着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民族所必需的精神凝聚力[2]。在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之下,中央集权与儒生阶
层、儒家思想(主要是儒学“大一统”观念)三位一体,由此广泛传播了儒学“大一统”观念。
第45象因此,从文化渊源上看,科举制度无疑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观念与精英治国思想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演化的产物[3],体现了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同时,由于科举考试的存在,全国想要做官的人都全力适应皇帝制定的标准,从而能够加强思想的统一。
二、科举制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
官员的选任关涉到整个政治的兴亡存废,官员的选任事关政治结构稳定与否的大问题。用好的用人方法用好人,则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反之,则陷入分裂与争战,这是被漫长的历史发展无数次证明了的,可以说,选官制度是政治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大一统的关键所在,而科举制的诞生正好能很好的完善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
西湖龙井怎么泡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其目的也体现了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
首先,大一统既是传统治理的前提也是目的,实行科举制是维护大一统政权的必然选择。原因有三:
其一,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必须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有一套由中央统一安排的人事组织体系。其二,大一统的维护,要由中央的权威宏观调控,避免陷入地方性。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要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4]
所以,通过科举制考试以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不仅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还能为为实现大一统国家服务,同时也增强了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
其次,大一统的中央权威树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实行科举制,中央掌握人事权,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官制。
秦汉地方长官可以自辟僚属,实际上是将地方的部分用人权交给了地方主官。地方主官可以在所管辖的区域内选官,虽然还要经过考试,达到一定的标准,但由于是“自辟”,权力大,很容易使地方主官用自己的亲信组成官府体系,当地方割据时,就成为脱离于中央的职能机构。汉代的削藩、魏晋南北
朝的战乱,都是因为地方权力太大,关键是地方有用人权,所用都是自己的人,中央是天高皇帝远的虚制,地方则是现用现管的实利,中央权威受到威胁。[5]
所以,用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官,继以铨选制度量能授官,再以考核制度评定政绩以供进退黜免,完善了统一的文官管理,既保障了中央政权的权威,又稳定了地方的秩序。
三、科举制度是维护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基石
中国自古流传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警世名言,直到今天,我们仍将它作为治国的一条方针,即证明了它的合理性所在。历史上,每一个王朝到了末期无不尽失民心,而取而代之的那一个王朝都是打着“顺天意、顺民意”的旗号上台的。封建王朝要想获得长治久安,就得长期休养生息,还福于民,以此来赢得人心。
而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科举制作为巩固其政权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科举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使处于社会底层的“寒士”通过科考取得功名,步入上层社会[6]。这样一来,封建皇权也就越过世袭贵族而伸入中下层社会,这样有利于开发社会政治资源,巩固并扩大政治统治基础。皇权获得支持的多元化的同时也就使贵族阶级的势力显得相对较弱了,他们纵然有各自的势力圈,纵然想谋权篡位,但是皇帝身边的有强烈爱国心的臣子们却制约着他们的行动,而这些臣子基本上都是感到深受浩荡皇恩,不为皇上尽心尽力那就是愧对列祖列宗。
两千多年来,中国统一与分裂局面的演变更替,跟科举制自身的演变发展是同步的。什么时候文人受到重视,什么时候科举制实行得顺畅,那这一时期就会政治稳定,天下太平,反之则兵荒马乱,国家动荡,黎民遭殃。
科举制有利于调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促进文化制度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留给他的不是延续千年的王朝,而是短命只有年的王朝;首创察举制的汉王朝,是中国第一个持续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影响流传千年;实行有利于世族门阀的“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分裂最长久的时期;在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开明的政治制度使得大唐帝国国富民强,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是西欧人梦想中遍地黄金的天堂;“安史之乱”后的中后唐时期,朝廷鉴于军阀割据势力的猖獗,努力发展文官政治,扩大科举取士,科举人士开始在政府里占据优势;到了北宋,科举制度的充分成熟使世袭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消失了;满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能维持统治达二百多年之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全面、积极地吸收汉文化,特别是始终地奉行科举制度。[7]总的来说,科举考试产生的官员,是以皇帝发放的“俸禄”为生的,是为皇帝服务的仆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永远不会成为皇帝的对等势力。另外,官僚的地位是非世袭的,旧的官僚卸任后,通过科举考试产生的、没有势力的新官僚会接任。因此,官僚阶层永远不会“坐大”,永远不会对皇帝世袭、垄断的政治地位造成威胁,这就为中国维护大一统政治统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总之,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大一统政治的作用,除了广泛传播了儒学“大一统”观念,形成士大夫和官僚高度统一的儒家思想外,它还以公平、公正、公开的理性方式,为历代选拔了一批批优秀的官员,完善了统一的文官管理,既保障了中央的权威,又稳定了地方的秩序。更重要的是,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也增强了大一统政治的合法性。科举制的实施,把官吏选用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加强了君主的中央集权,为维护大一统政治统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注释:
[1][3]《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作者:陈玲,第一页,2008年1月发表于省级
期刊《才智》
[2]《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年05期
[4][5]参阅《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作者:杨业汉南京政治学院
[6]参阅《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作者:倪峻、姚立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5期
[7]参阅《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第38-39页,王炳照、徐勇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古代文化制度简史》,第64页,姚汉荣编著,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我国科举制的渊源及概况》作者张瑞昌,《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0年03期
伤仲永翻译
参考文献:
[1]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P,斩引之,中华书局,1984
[2]《论考试》,李东兄,载(晚清文选)P上海书店影印版,1987.6
[3]《改科举议》.冯桂芬,载(晚清文选)P上海书店影印版,1987.6
软件专利>息的组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