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鉴赏
  通过本学期选修课《宝石鉴赏》的学习,我对宝石有了一定的认识与鉴赏,以下就是我对宝石之一玉石认识:
摘要: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了中国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石是中国之粹,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玉石从古至今都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因其本身的温润美洁等特性,代表着君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国是玉文化起源最早的国家,有着“玉石之国”的美誉。追溯玉石的发现,最早可到原始社会,随着玉石的不断发展,玉石一直到今天也为世人所钟爱。 
关键字:发展史、分类、作用 、文化  、鉴赏
(1)什么是玉
    什么是玉?从矿物学的角度来说,玉石硬度为5.5-7.5度,呈办透明或不透明状,具有温润泽的矿物集合体。一般来说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玉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玉,而
广义上的玉还包含其他一些宝石类。19世纪后半叶,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将中国的“玉”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类。硬玉,我国俗称“翡翠”,是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矿石)还是“籽料”(次生矿石),主要是由硬玉矿物组成的致密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组成翡翠的硬玉矿物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翡翠的纤维状结构。这种紧密的纤维状结构,使翡翠具有细腻和坚韧的特点。我国古书有关玛瑙的记载很多。汉代以前的史书,玛瑙亦称“琼玉”或“赤玉”。《广雅》有“玛瑙石次玉”和“玉赤首琼”之说。玛瑙一语来源于佛经。梵语本名“阿斯玛加波”,意为“玛瑙”,可见佛教传入我国后,琼玉或赤琼才在我国改称“玛瑙”。组成玛瑙的细小矿物除玉髓外,有时也见少量蛋白石或隐晶质微粒状石英。严格地说,没有纹带花纹的特征,不能称玛瑙,只能称玉髓。现今市场上一些没有纹带花纹的玉髓也称为“玛瑙”,这同古代玛瑙的含义是不相符的。玛瑙纯者为白,因含其它金属元素(如FeNi等)出现灰、褐、红、蓝、绿、翠绿、粉绿、黑等,有时几种颜相杂或相间出现。玛瑙块体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硬度6.57,比重2.65。玛瑙依其纹带花纹的粗细和形态分有许多品种。纹带呈“缟”状者称“缟玛瑙”,其中有红纹带者最珍贵,称为“红缟玛瑙”。此外尚有“带状玛瑙”、“城砦玛瑙”、“昙玛瑙”、“苔藓玛瑙”、“锦红玛瑙”、“合子玛瑙”、“酱斑玛瑙
”、“柏枝玛瑙”、“曲蟮玛瑙”、“水胆玛瑙”等品种(见李时珍《本草纲目》)。 玉有软、硬两种,平常说的玉多指软玉,软玉是我国矿物学家对英文Nephrite的译名。这一英文名称源于希腊语,有“肾脏”之意。这是因为古代洲认为将这种玉石佩挂在腰部可以治愈肾病(久术武夫:《宝石贵金属辞典》)。看来,古欧洲人和我国古代人一样,都迷信于玉。中国古人不仅认为饰用这种玉可以辟邪,而且认为饮用玉粉可以治病。然而不论欧洲人也好,喜欢玉器的墨西哥和新西兰人也好,都没有中国人使用软玉的历史悠久。中国在世界上有“玉石之国”之称,这同发现和使用软玉的悠久历史有关。软玉常见颜有白、灰白、绿、暗绿、黄、黑等。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软玉的品种主要是按颜不同来划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称“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目前有人将灰白的青玉称为“青白玉”。碧玉呈绿至暗绿,有时可见黑脏点,是含杂质如铬尖晶石矿物等所致。当含杂质多而呈黑时,即为珍贵的墨玉。黄玉也是一种较珍贵的品种。青玉中有糖水黄皮壳,现有人称其为“糖玉”。白略带粉红者有人称为“粉玉”。硬玉另有一个流行的名字——翡翠。软玉(Nephrite),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硬度6.5,韧性极佳,半透明到不透明,纤维状晶体集合体。硬玉(Jadeite),为钠铝硅酸盐,硬度6.57,半透明到不透明,粒状到纤维状集合体,致密块状。两种玉外型很相似,硬玉的
比重(3.253.4)大于软玉(2.9整容失败老公闹离婚3.1)。在中国最著名的有四大玉石,最著名的玉石是新疆和田玉,它和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合称为中国的四大玉石。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东、塔什库尔干,和田至玉阗,且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呈白、青绿、黑、黄等不同泽。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5000米高的山岩中。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为山料。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与质地之纯净度。其主要品种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墨玉。独玉:独玉的矿区地处南阳市北郊的“独山”,又称“南阳玉”。独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及三种以上的调组成多玉,颜艳。主要品种有:白玉、绿玉、绿白玉、紫玉、黄玉、芙蓉红玉、墨玉及杂玉等。岫玉:因主要产地在辽宁岫岩县而得名。岫玉形成于镁质碳酸岩的变质大理石中,外观呈青绿、黄绿、淡白,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所用的玉材产于岫岩县境内的细玉沟,俗称老玉,为透闪石软玉。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多数玉材与岫岩瓦沟矿产的岫玉相似。绿松石:绿松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早在古埃及已被人所知,把它视为神秘之物。甘肃永靖出土有距今3800年的绿松石珠子20枚。古有“荆州石”或“襄阳甸子”
之称。呈深浅不同的蓝、绿等颜,蜡状光泽。湖北产优质绿松石,中外著名,其工艺品深受人民喜爱,畅销世界各国。 
(二)玉石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玉文化起源最早、历史最长的、水平最高的国家,上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下则至明清,历史近万年之久。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石器工具是主要的劳动工具,也偶尔有玉制的工具。如果把这种同视为石器工具的、只经打砸而成的玉质工具列为玉器的起源,则它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逐渐从石器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行业。制作的对象也从一般的石类转变为玉、水晶、绿松石、玛瑙等品种。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在继承原始玉石文化的基础上,开始运用先进的铜器工具来制作玉器。玉器已经形成手工业,出现相当规模的手工作坊和技术队伍。玉器的造型和纹样也已很复杂,造型和纹样都有鲜明的特点,表现了相当的成熟雕琢技术。战国、秦、汉、玉器在继承商、周造型的基础上,提高了造型能力,出现了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特点。玉的使用逐渐冲破了庄重的礼教场合等限制,变得比较自由了。所有的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玉器是中国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文化艺术成就一样辉煌灿烂。
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的玉器明显减少,说明人们对玉器的观念有所改变。南北朝时期,有不少少数民族玉器的出土反映了当时随少数民族侵犯中原,也带来了许多少数民族玉器的风格。宋代由于考古风气的盛行,出现了很多仿古玉器。这类玉器造型上仿制古代,但在设计和选料上、工艺上都有别于古玉。宋代以后的玉器以多杯盏、壶盒、文房四宝等,制作的花鸟配饰、人物配饰以及其他配饰均明显写实,与古玉截然不同。继宋代以后,尤其是明代以后,对玉器风格的继承和发展达到最高水平,进入宫廷玉器发展最高阶段当属清代。清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把中国宫廷玉器发展到最高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以丰富、精致,独具特的珠宝玉器著称的优秀国家。清代末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为宫廷玉器的使命画上句号。但中国玉器依然继续他的生产、流传和发展,时至今天。
(三)中国古玉石的分类
    中华民族对玉石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不仅是财富、地位、尊贵的象征,也是人格情操的写照。“君子比德于玉”,人们敬玉;“千金易得,美玉难求”,人们惜玉。而中国的古玉器可根据其主要用途和造型,分为四类,每类又细分为若干品种。
含有绿的意思的成语
1、礼仪用玉 
1)玉璧   基本造型为圆形片状。中有圆孔。孔径和壁径的比例大小不一。中间孔小的为壁,孔径大的为环。始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汉代。 
2)玉琮  基本造型为外方内圆,是一种中部有孔的粗管型玉器。玉琮最早见于苏南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 
3)玉璜  礼器和装饰品。主要用于拜祭或佩带在身上作为饰品。基本造型为弧状,形如半壁。最早见于浙江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流行于新石器晚期至唐代以前。 
4)玉琥  礼器和装饰品,流行于商周时期。有圆雕、浮雕和线刻得虎纹玉饰片。 
5)玉戚  兵器和礼器。形如玉斧,为方形或长方形薄片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
 2、随葬用玉 
1)玉衣  又称“玉匣”、 “鳞施”。是两汉皇帝和贵族死后专用的敛服。两周时期,出现将
动漫美女漫画
玉片缝缀在织物上覆面用的玉面罩,其后有逐渐出现玉手套、脚套等,当为玉衣出现的先兆。 
2)玉九窍塞  古代葬品,流行于西汉时期。指堵塞或遮盖死者身体九窍的一套玉器,包括眼盖、耳瑱、鼻塞、玉蝉、生殖器等。目的是“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不朽”。 
3)玉握  指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春秋至汉代初期,玉握多是无孔的璜形玉器。 
4)玉猪  流行于两汉时期,基本造型为长圆条状玉石。呈伏卧的圆雕猪形,背部滚圆,身体肥胖,腹部平齐,头部与尾部各有一小圆孔。
 3、生活实用品用玉 
1)玉佩  古人系在衣带上或佩带在胸前用作装饰的小件器品物,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宋代以后,玉佩饰极为盛行,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尤其是明清时期,玉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许多配饰还富有吉祥寓意。例如有龙形佩、鸡心佩、舞人佩、花鸟形佩和牌形佩。 
2)玉人  指以人物为造型的玉器。开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历代均有发现。石器时代玉人的基本造型为小型片状,多为人面造型。商代玉人常见的有圆雕跪坐或蹲踞双手扶膝等造型。西周时期玉人多为立行,长脸或长圆脸,小嘴凸鼻。 
3)带钩  用来系腰带束腰的钩子,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形状多呈琵琶形、长条形,由钩首、钩体和钩钮三部分组成,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 
动态壁纸8.04)玉镯  佩带与手腕的玉制装饰品。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流行于其后历代。 
4、陈设用品 
1)屏风  始见于东汉,盛行于清代。是一种雕琢多种精美图案的长方形、圆形或不规则的玉制薄片。插放于按器型制作好的木座或玉石座上。 
2)山子  清代流行的一种圆雕陈设玉器,俗称玉山子或玉山,多半以山水人物及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场景。 
3)如意  清代流行的一种表示吉祥如意的馈赠和装饰用品。寓意“如人心意”。是一种长柄,上端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玉器。 
(4)玉石的作用
1. 具有装饰美化作用,愉悦心灵。
2. 具有象征意义:玉器象征富贵、典雅,坚定纯洁、健康、长寿等。
3. 具有纪念意义:如各种诞生石首饰,订婚戒指,结婚戒指和玉雕龙凤情侣花件。
4. 具有表现个性的作用:佩戴首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判断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职业、年龄和经济状况等。
5. 具有实用价值和保值作用。
6. 跑车排名具有保健作用:因为经过琢磨的珠宝玉器,形成磁场,具有治病或防病的特殊作用。
7.身份地位的象征:佩戴真正的珠宝首饰往往比佩戴仿造品的人更加有自信。
8.祈福保平安,健康身体,消除疾病,有些还有招财的功效,普通金属的玻璃的饰品是不可能有这些功能的。
9.馈赠佳品:玉做为礼品馈赠亲友,永远都不落伍。
(5)玉石文化
    玉石文化所包涵的精神文明,是通过对玉石审美和鉴赏反映出来的。当今有许多人,喜欢用粗如铁练的黄金饰品套在脖子上,这种赤裸裸显示阔绰和富有的暴发户心态的审美意识,不懂得几千年以来“美就是和协”这个审美的最基本原则,难怪人们对此嘲讽为“俗不可耐的刘姥姥”。可见,对玉石与黄金的态度,是区别城市文明和农民意识的一个鲜明界线之一:乡村中的农民把黄金视为浓缩了的货币而深藏闺中;城市文明则把黄金作为珠宝玉石的镶嵌物,并以此作为展现个性的点缀。国外某机构曾作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三只造型各异的纯黄金戒指戴在一位少女玉指上,结果被评为“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俗气”;当把翡翠、红宝石、蓝宝石这三只嵌宝戒戴在这位少女手上时,评论一致认为,“给人一种难以形容的美感”。显然,精神文明不可能脱离物质文明而超然存在。珠宝玉石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载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过精僻的论述,许慎认为,“玉之美,有五德”:第
一德,玉石颜温润光泽,这是富有仁德的表现;第二德,根据玉石外表纹理可以了解其内部结构,这是表里如一、心怀坦荡的表现;第三德,玉石之音,舒展清扬,传播久远而音韵和悦,这是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第四德,玉石坚硬,宁折不弯,这是坚贞和勇敢的表现;第五德,玉石廉洁不贪、洁白正直,这是匡扶正气、倡导清廉的表现。中国古老的玉石文化也用精练概括的人格化语言,把玉石所具有五大品德描述为:“仁慈、胆识、公道、谦虚、明智。”
(6)玉石鉴赏
    在鉴定真假器物同时,必须充分了解时代特征,器形、刀工、纹饰变化等。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假货较常见的有五种:
1.旧玉新雕
2.新玉新雕
 以上两种假货的鉴别主要是刀工的雕刻比较粗糙,不规则,深浅不一,没有时代风格,没有艺术美,没有古香古的味道。而真品就大不一样,它刀工雕刻规正,对称,合理,不
留尾巴,无瑕可击,越看心情越舒畅。
 3.压铸 
        所谓压铸,就是把玉矿石混碎,在高温下熔化后浇铸在一个特定的模具里,象工厂铸造工件一样。还有一种是冲压的,就是把矿石混碎成粉末状,配上化学胶水及着剂或者部份翡翠粉末搅拌后冲压出来的产品。这种新产品比较美观、大方,成本比较高,市面上各大商场都有出售。     
4.套料(玻璃制品) 
    用玻璃矿石溶化后加着剂浇铸而成。它的特点是不耐看,有气泡,无玉石纹,多看二、三遍就能识别。     
5.塑料 
        用现代塑料加着剂加温压铸后,再进行人工抛光而成。其特点是无硬度,比重轻,有弹性,不耐看,用别针、铁钉划有纹迹。
 玉石鉴别玉石首饰,应该从硬度、透明度、颜、光彩和有无斑点几个方面去看。真正的玉石非常坚硬耐磨,晶莹剔透,颜纯丽,光彩熠熠。如果能看出玉石内部有裂纹、棉花纤维般的棉纹或暗伤,它就是低劣的玉石。凡是假玉石,表面有皱纹,内部有气泡,重量轻,硬度小,互敲时声音清脆。据矿物医学研究证明:玉石具有高强度的电子。电子衍射能释放出足以影响人体的生物电,刺激内分泌,调节新陈代谢的巨大能量。
总而言之,玉石是中国之粹,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血精灵适合什么职业.《从玉佩饰的变化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传承与变迁》——2010年第14期《丝绸之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