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农业保险、信用担保融合发展探析
农村信贷、农业保险、信用担保融合发展探析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课题组
【摘 要】文章分析了农村信贷、农业保险、信用担保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探讨了三者融合发展的基本方略.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5
【总页数】6页(P18-23)
【关键词】农村信贷;农业保险;信用担保;融合发展
【作 者】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课题组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课题组 湖北武汉43007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830
尽管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资金支农投入工作,但鉴于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难以妥善化解,加之现行信贷业、保险业、担保业分离式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固有缺陷,致使农村信贷机构长期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虽然通过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对涉农信贷业务的补贴、补偿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村信贷机构的支农积极性,然而,近十年来,农村信贷机构支农意愿和能力均未能获得实质性增强,农村金融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严重缺损,突出表现在农村信贷业、农业保险业、农村信用担保业至今仍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信贷业单兵突进式农村金融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障碍。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对农村信贷、保险、担保三元融合发展问题展开深度研究,为创新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提供新思路、新模式。
一、农村信贷、农业保险、信用担保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贷业、保险业、信用担保业分离式发展使得农村金融发展绩效不佳、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力难以显著提升,也不利于破解日益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此,构建农村信贷、农业保险、信用担保三元融合发展的新框架是加快推进中污水处理方法
国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农村金融支农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国黑帮排名(一)三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信贷投放环境,激发农业银行支农信贷投放积极性
驾照表1 中国农业银行2011—2012年各项贷款支出情况表(单位:百万元)资料来源:农业银行2012年年度报告项目 2011年2012年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个人住房贷款891502 62.3 1050999 61.6个人消费贷款144131 10.1 170365 10个人经营贷款157424 11 200397 11.7个人卡透支 100350 7 149138 8.7农户贷款134535 9.4 134484 7.9其他 2578 0.2 1940 0.1合计 1430520 100 1707323 100
怎样关闭自动更新
从表1可看出,从2011年到2012年,农业银行农户贷款比重由9.4%下降到7.9%,从绝对额来看,减少了51百万元。将表1中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各项贷款支出数据资料转化为饼状图,如图1所示。
图1 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贷款支出结构饼状图资料来源:农业银行2012年年度报告
从图1可看出,2012年在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农户贷款所占比重严重偏低,仅仅为7.9%。这与农业银行发挥在服务三农中的中心地位的目标相差甚远,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的
健康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建立和完善也是非常不利的。
根据调研,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村信贷、农业保险、信用担保这三项金融业务分属三个不同金融部门,且信用担保机构的数量还在逐年减少。这既增加了农民取得农业贷款的难度,又降低了农民利用金融体系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就目前农村的金融运行机制来看,农村信贷要贷款部门,农业保险要保险公司,信用担保要担保机构。所以,对于缺少农业资金支持的农民来说,要想取得信贷资金,必须先信用担保机构。在当前我国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农民要想取得担保机构的担保支持,变得越来越难,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担保机构对农民的信用情况审查会越来越严格。即使是农民争取到了担保机构的担保支持,在从信贷机构取得贷款之前,农民自身信用状况的审查信贷部门还要再做一遍,而且更为严格,因为毕竟是信贷机构给农民发放贷款。在费尽周折获得贷款以后,思想比较谨慎和保守的农民出于农业自然灾害等原因的考虑,又要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这样一连串“高难度”和复杂的工作,严重制约了农民的信贷需求。
因此,需要对当前农村信贷、农业保险、信用担保进行改革,改变其分离式运作的模式,
加强农业银行与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的业务交流与合作,通过三种业务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业银行农村信贷水平,大大简化和缩短农民争取贷款的时间,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提高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水平。最终实现改善农村信贷投放环境,从而为农业银行农村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三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增强金融支持农业规模经营和小城镇建设的主动性
在新的经济发展条件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农村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出现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即在生产过程中要适时连续不断的追加投资才能确保最终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所以对于这些农户和涉农经营组织来说,融资是大问题。根据前期对农户和农业银行三农业务信贷的调研可知:现阶段农户小规模农业生产性贷款需求很小,即使有需求,也已通过亲朋好友借款和涉农金融机构得到基本满足,农村最迫切的信贷需求主要表现在上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对资金的需求上。但在农村三业分离式发展的情况下,由于取得贷款的环节过多、审查过于繁杂、周期过长,有可能导致该对农作物、养殖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资金投入的时候而资金没有及时
到位,影响这些经营主体的加快培育和发展,进而影响农民的收成,结果造成农产品产量的降低和农民收入的减少。
据调查,在农户贷款结构中,非农经营业务如子女教育、购置房屋等贷款需求明显上升,这些需求的满足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都有重要作用。农民在办理这些贷款时,需要提供相应的抵押物做抵押,但由于农民拥有的固定资产缺乏且价值低廉因而难以达到担保机构和银行规定的对抵押物的要求,因而这部分贷款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即使是抵押成功,贷款额度只是抵押物价值的60%,结果显然对农户非农经营业务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不够稳定和“幸福指数”的下降。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农村务农人口大量减少,城镇人口迅速上升,提高了我国的城镇化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分别为45.7%、46.65%、49.68%、51.27%、52.57%。近年间我国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用图2反映出来。
图2 2008—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变化走势图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图2可看出,2008年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种变化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在谁来种田问题上,虽然国家逐年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以刺激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但相对于大规模种养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说,这些资金支持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得依靠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但在三业分离式运作的模式下,由于抵押和贷款条件过于苛刻,这些贷款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二是对于小城镇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小城镇往往是刚刚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脱离出来的这部分人员的聚集之地,但由于他们本身拥有的资金不足,没有能力在小城镇购房置业,加上小城镇建设财政拨款资金相当有限。在传统三业分离式运作的情况下,贷款资金的取得变得越来越难,这对于小城镇的建设也是非常不利的。
如何去国外留学综上,在三业分离式运作的模式下,由于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缺乏合作,甚至以对方不合作为由拒绝向农民发放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户大规模种养业、非农经营业务、城镇化建设等对贷款资金的需求,最终将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实现三业融合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将这三项业务交由中国农业银行来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保险公司和担保机构应积极配合和支持,为农民服务提
供最大方便,以提高农民大规模种养业的水平,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三业融合发展,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非对称性,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例
改革前,农村金融机构只是动员农村储蓄以提供城市工业化资金的一个渠道,改革后,农村金融机构动员农村储蓄主要还是用于提供城市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及提供乡村城镇化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农户的闲置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贷放出去很少用在农业生产用途中,农村资金流失现象相当严重。这与课题组的调研结果完全吻合。调研中,农民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资金易存不易贷,很少能够“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大再生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非对称性造成的,银行对于农民的信用情况以及借款用途不甚了解,农民对于银行的贷款要求也知道不多,结果造成来自于农村的闲散资金却更多的用在城市金融业务中。通过农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担保的融合发展,可以加强农业银行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导致的农村储蓄资金流失的程度,促进农业银行开展三农金融业务,并对农业银行吸收的农户存款和贷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确保更多的农户储蓄资金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