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谣言传播
传播2班 薛丹丹 20100203528
一、走向谣言中心
1、谣言界定
谣言本质上是一种未经证实的信息,实践将最终检验其“事实”或“确实”的成分。美国学者阿尔波特和波茨曼主张将谣言界定为“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较之“不实之事”,“未经证实之事”更准确的揭示了谣言的本质,也更鲜明地指出了谣言管理的核心问题。
2、传播主体与模式
谣言的传播者大多是非官方的社会体。公信力缺失、信息资源匮乏、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和安全感不足,是煽点谣言之火的薪柴。特别是在争议性事件出现或危机形成重压时,非官方人的谣言一触即发。
谣言传播的主渠道是人际传播和体传播,而非系统化、制度化较强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直接性和随意性、体传播的集合效应和协从规范为谣言生根和成长提供了现实土壤。碧螺春产于哪里
3、谣言中心事件
谣言指向的对象亦即谣言产生的客体,是指滋生谣言的中心事件。谣言中心事件有两点特征,一是未知性。事件本身的未知性越大,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揣度,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可能性就越高。未知性有两重含义:一是权威部门未公开事件的确实真相,二是权威部门虽公开真相,但未能取得信任。怀疑是人的本能,人们永远都在追问:在公开的背后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真相?公开的就一定是真相吗?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由于官方未及时公开死亡人数,导致谣言铺天盖地。我国港台地区和外国报纸有的说“据可靠预测,死亡人数60万”,有的说,“不下70万”有的说,“百万之巨,惨烈不堪”。显然,政府如果及时公布死亡数据,便不致沦入“劫后余震——来自全球的严重舆论危机”。1979年,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唐山大地震确切死亡人数为24万,尽管数字来自官方震情通报会,但由于错过最佳公布时机,至今仍有人存疑不信。二是反常性。当某一事件或事件中的人背离社会公共准
则和秩序,或打破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这种反常性便会唤起造谣者的兴趣和关注。未知性和反常性是所有谣言中心事件的共同属性,而危机中谣言事件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特征:相关利益带来的事件重要性。在危机中,利益相关者与危机组织关系越密切,所受冲击越严重,基于无奈、窘迫、恐慌和愤慨的造谣、传谣行为也就越有可能发生。换言之,谣言事件对于相关人的重要性越高,这一人参与谣言传播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二、谣言的类型与结构玻璃杯子
依照不同标准,谣言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以主观性为尺度,可将谣言分为主动编造谣言和无意引发谣言两种;以真实性为指标,存在虚假谣言,半真实谣言和真实谣言三种类型;以传谣者的动机为切入点可分为5种类型牢骚性谣言、攻击性谣言、宣传性谣言、牟利性谣言和误解性谣言。不同类型的谣言,却存在共同的内容构成要素: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两者互供给养,使谣言得到滚雪球式的积累和流传。事实是解释的基础,是形成意见的前提;而意见则为素材加工和情节建构提供了指向和角度。两者贯穿于谣言运作的全过程,结成了复杂的谣言传播链条。
三、谣言传播模式与控制管理
光标乱跑支配谣言产生和变化的,是基于复杂动机的交流欲望,分享信息和说服他人的愿望。在自然情况下,没有人强迫一个人去传播谣言,谣言是以每一个体为中转站进行交换的:两个对话者在互相讨论,接受者不会缄默不语,他思索,做出答复,并提出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构谣言;传谣者也会根据对象的不同,修改自己的谣言版本,就像售货员针对不同顾客采取不同说辞介绍自己的产品。这样看似简单的谣言传播过程,实则蕴含着共通的传播模式。尊
1、谣言传播的过程模式
学者勒莫在《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中提出了谣言传播的三阶段模式,即“幼虫”、“蛹”和“出茧”。
幼虫阶段 | 蛹阶段 | 出茧阶段 |
神话 | 现实 | 幻想 |
社会环境 | 个人环境 | 表象 一字成语 |
传染 | 孵化 | 爆炸 |
集体记忆,行动冲突,过去的压力 | 中间状态 | 社会震荡破裂,危机爆发 |
人们总是努力构造和维系一个关于和谐社会的神话,然而当神话在现实的冲击下,充斥不公、愤恨、荒谬和困境时,人们便会记忆这些残缺。在集体规范和压力的作用下,这些记忆被不断传染和复制,汇成与社会系统相冲突的力量。这就是谣言的幼虫阶段——土壤正在培育,集体意识正在形成。
偶然或必然的现实打碎了既有的心理平衡,个人对不满的记忆从集体记忆的孵化中迅速生长为谣言之“蛹”。作为中间状态,蛹不在时幼虫,也不是成虫,既是自己,又是自己的反面。“蛹”的外壳布满内外相通的细孔,信息和能量从一个系统交换到另一个系统,从一个体扩散到另一个体,从一个层面渗透到另一个层面。所有的压力都可能爆发,搜有的潜能都会变成行动,这就是谣言的“蛹”阶段。
当权威信息源和公开渠道缺失、薄弱时,人们开始不断为个体和整体记忆注入新的幻想。幻想构造出各种事实和意见连缀一体的象征性现实,它在口耳相传中迅速膨胀。而当特定的出现,幻想的底线被突破,象征的边界被击碎,谣言就此喷发,这就是“出茧”阶段2007四川大竹的体性事件就是最好的解释。该起事件的是“少女被权贵奸杀,凶手逍遥法外”的谣言,但究其根源,都是众对当地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长期不满。这种
长期的“集体不满”即“谣言之蛹”。而权威信源和公开渠道的缺位,使谣言得以完成“舆论动员”工作,最终酿成惨剧。
2、谣言传播的失真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等人提出了谣言传播的“失落——强化——吸收”机制,并称之为谣言传播的失真模式。一方面是失落,另一方面是强化。传谣者本能地突出信息中自己最感兴趣、最关切的部分,使之产生于“削平”机制像对应的“磨尖”效应。譬如,广西南丹透水事件中人们特别关切政府渎职和腐败;新疆德隆危机中则对上市公司的黑幕异常瞩目。
3、谣言的控制管理
中国有两句古话代表了两种谣言控制观念:一是谣言止于智者,二是谣言止于公开。而“止于公开”道破了谣言管理的真谛。公开意味着积极的态度、明确的渠道和科学的模式。在公开这一大视野下,谣言的控制策略主要有三点。第一,谣言本质上是一种未经证实而流传的信息,因而权威、明确的信息源的设立,是谣言管理的基础。权威信息源,可以是代表公共意志和权力的官方,也可以是在相关领域里拥有威望和话语权的专门机构和个人。在2
004年的巨能钙“双氧水”风波中,巨能公司的一项主导策略就是寻求国家权威卫生管理部门的证实和支持。2001年九运会期间,马俊仁率领的“马家军”被查实服用兴奋剂,情急之下,马俊仁声称队员曾服用过安利钙镁片,安利公司不经意间陷入媒体的口诛笔伐。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谣言危机,安利邀请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中国奥委会、中国运动医学会、伙计奥委会医学会的有关负责人出面,以权威的声音澄清了钙镁片的清白。第二,谣言倚重人际传播和体传播两种形态,倚重私下的口口相传,因为大众传播应成为公开真相、扼制谣言的主渠道。社会信息真实性的核实工作主要是由大众媒介完成的。作为时代的守望者,大众媒介以其强大的信息把关、解释和辐射功能,在粉碎谣言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因而,重用、善用大众媒介是谣言管理的一个基本手段。事实上,媒介失语或误导往往是导致谣言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第三,谣言在休息结构上包含了“事实”和“意见”二维,因而“证实之事”和“正确意见”是调控谣言的内容体系。传播证据确凿的事实信息,可以填充谣言的未知领域,挤压谣言参与者的幻想空间和杜撰余地;发布基于公共利益和主流价值的意见信息,刻意“削平”谣言的非理智锋芒,击破谣言参与者的主观破坏和蓄意图谋。对那些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失落,却对还原真相至关重要的信息,当强化之;对那些被刻意强化,却有悖真相的信息,当弱化之;同时要“分流”谣言水分,冲淡个体与集体记忆,化冲突为和谐。
谣言管理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重视起来,针对谣言的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制定相对稳定的管理预案,以求防患于未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