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提能...
第三单元 第8课
【基础巩固】
1.汉武帝倡导“尊崇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的“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德教”即道德教化,与之相符的是礼乐制度,故选D项。
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主流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礼与刑相为表里,反映出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材料“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礼法并用,并不会动摇儒学主流地位,故D项错误。
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儒家的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这一变化表明(  )
A.尊崇儒术已成定势    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答案】B 
【解析】《春秋》中的事例和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又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了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尊崇儒术”,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项。
4.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弯的组词
布加迪跑车【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是因为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朝,与材料时间“732年”(即唐朝)不符,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家礼》,包括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部分,礼仪规范详尽细致。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  )
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    B.理学重礼轻法
C.礼制烦琐严苛    D.礼制趋向世俗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被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礼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D项正确;理学注重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自律,排除A项;材料强调礼,但并非轻法,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礼制具体的程序,排除C项。
6.《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
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    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
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对权势家族的各种规定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对权势家族的法律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加强君主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说明权势家族并不享有种种特权,故C项错误。
7.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据此可知,清代司法实践(  )
A.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撑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因时所需”“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可知,清代的司法实践不断地调整,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司法的与时俱进,不能反映出司法实践没有法律体系的支撑,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程序,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可知司法实践并不是主要体现君主的意志,排除D项。
8.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开篇从“古人薄殓,以示内无可欲,厚葬以示外无可攻,意良善也”说起,要求子孙在丧葬方面禁绝奢靡浪费,在其他方面不应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要随时根据时代调整。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
A.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变化    B.士人强调礼法的一脉相承
C.士大夫家风建设的进步性    D.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家风建设强调节俭,并要求根据时代调整礼法,不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具备一定的进步彩,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风建设而不是传统文化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
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
【能力提升】
9.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  )
A.周人的天命观中含有理性成分    B.天神崇拜在周代居于统治地位
C.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事鬼敬神而远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等信息可知,周人更加关注人的世界,对待鬼神更加理性,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周代居于统治地位的不是“天神崇拜”,排除B项;材料中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并非排斥,排除C项;迷信彩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0.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考古发现中,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的
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这说明秦律的制定(  )
A.有利于中央决策传输到地方    B.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C.防止了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    D.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
【答案】B 
【解析】材料“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体现了皇帝对官员的监督控制,故选B项。
11.汉代的《九章律》把封建国家的大政方针分篇编纂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典体系模式,其后的封建律典便以它为蓝本,《唐律疏议》《大清律例》就是由典、篇、卷(门)、条(附议或令、例)这样几个框架支撑的。这表明(  )
A.中国古代已进入法治社会    B.中国古代立法保持着共同的规范
C.中华法系具有稳定性特征    D.外来文化影响中国古代法典编修
送给老师的祝福语【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的《九章律》把封建国家的大政方针分篇编纂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典体系模式,其后的封建律典便以它为蓝本进行编纂,《唐律疏议》《大清律例》按照典、篇、卷、条等模式编纂,继承了《九章律》的体系模式,说明中华法系具有稳定性特征,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法律是维护皇权统治的工具,排除A项;中国古代立法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非保持共同的规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外来文化对古代立法的影响,排除D项。
12.关于化外人(外国人),《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
A.尊华鄙夷的思想    B.天朝上国的心态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规定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反映了唐朝在尊重各国法律的基础上重视对外国人的管理,这是唐朝强大和开放的表现,故
C项正确;“各依本俗法”反映唐朝对外国人的尊重,“尊华鄙夷”“天朝上国”说法错误,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答案】A 
【解析】乡约是利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皇帝的“圣谕”作为主要宣讲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A项正确;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项;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逐渐官方化,儒学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但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因此儒
学并未丧失社会道德教化功能,排除D项。
14.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无从谈起。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  )
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
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
【答案】B 
【解析】“儒家也最重教化”说明儒家思想重视教化,“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无从谈起”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礼义”,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排除D项。
15.明朝《大明律》共30卷,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其中《
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这表明明朝(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注重协调行政关系
C.政府重视商品经济    D.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材料“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反映了明朝加强对官吏在行政上的规定,注重协调行政关系,故B项正确;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相关法律的实施并不能说明明代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D项。
16.清政府普遍推行乡约制度,各地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偏重教化和仪式,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清代乡约(  )
A.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    B.使基层自治得到加强
brt公交车是什么意思
C.开启了儒学世俗化进程    D.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msxml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各地乡约的宣讲内容变成了皇帝圣谕,偏重教化和仪式,说明清代乡约主要是为了贯彻统治者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乡约属于基层教化,并不是基层自治,排除B项;儒学世俗化进程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