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的利弊
科技“双刃剑”忧思录——科学认识⼤型⽔利⼯程利弊双重性
摘要:科学技术是⼈类改造⾃然的⼿段,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是⼈类社会的进步,它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进步是有⽬共睹的。然⽽,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创造⼈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限的能⼒和⼴阔美好的前景;另⼀⽅⾯,⼜为破坏⾃⼰的⽣存基础,造成⾃我毁灭提供了条件,给⼈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既是福星,⼜不是福星;既是祸患,⼜不是祸患,是⼀个复杂的⽭盾统⼀体。⼤型⽔利⼯程是⼈类开发⽔资源、征服⼤⾃然的杰作,其对⼈类⽂明的发展起了⾮常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同样,⼤坝对河流和⼈类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双重性,⽆序和过度的开发利⽤不仅制约河流服务功能的发挥,⽽且还对河流⽣态环境产⽣直接的损害,⼈类也为此付出巨⼤的代价。鉴于此,笔者从科学技术“双刃剑”问题着⼿,结合三峡⽔利⼯程、阿斯旺⼤坝等⼤型⽔利⼯程,对其各⾃的利弊进⾏了分析,并针对⽬前世界上对⼤型⽔利⼯程的错误认识进⾏了阐述,最后指出,科学解决⼤型⽔利⼯程“双刃剑”问题,既离不开⾃然科学,也离不开社会科学。从长远来看,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经济效益与⽣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才能促使⽔利⼯程更好的服务于⼈类,促进⼈与⾃然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科学技术;双刃剑;⼤型⽔利⼯程;三峡⼯程;阿斯旺⼤坝;可持续发展
1 引⾔
科学技术是⼈类改造⾃然的⼿段,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是⼈类社会的进步,它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进步是有⽬共睹的。⼈们的⽣活正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着⽇新⽉异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产⼒。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哪会有今天⼈类物质⽂明和精神⽂明的⾼度发展,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哪会有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稳定,科技的进步会⼤⼤促进⼈类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会促进⼈的全⾯发展。因为科技的发展为⼈的全⾯发展创造了发展条件,⼈们能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我,使⾃⾝在各⽅⾯得到全⾯发展[3]。
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代科技⾰命之后,⼈们在普遍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在吞噬技术危害的苦果。⾯对着因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来的⼀系列问题,⼈们不得不冷静地对科学技术进⾏思考:科学技术是⼈类的福星还是⼈类的祸患?“双刃剑”这⼀古⽼的称谓,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的精辟概括,也⽣动地表述其既是造福⼈类的“天
使”,⼜是威胁⼈类的“魔⿁”的双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论界关于科学、技术、伦理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热浪叠起,对科学技术与“双刃剑”的评说颇多。
⽔库是⼈类开发河流资源、征服⼤⾃然的杰作,其对⼈类⽂明的发展起了⾮常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
⼤坝对河流和⼈类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库的修建在促进河流服务功能发挥和改善河流⽣态环境的同时,也产⽣了⼀定的负⾯效应,⼀旦超出了河流的承受能⼒,不仅阻碍了河流服务功能的发挥,严重时使整个河流⽣态系统失调或退化,破坏河流的健康。恶化的⽣态环境⼰成为许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引发了⼀系列对⼤型⽔利⼯程的错误认识[6]。
鉴于此,笔者从科学技术“双刃剑”问题着⼿,分析了科学技术本⾝具有的特性,并结合三峡⽔利⼯程、阿斯旺⼤坝等⼤型⽔利⼯程,对其各⾃的利弊进⾏了分析,并对⽬前世界上反坝的情况进⾏了分析,最后指出,科学认识科技“双刃剑”问题,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才能促使⽔利⼯程更好的服务于⼈类。
2 科学技术“双刃剑”问题
科学技术作为⼈类发明和利⽤⾃然的强⼤物质⼿段,它是⼈类借以对⾃然施加影响和作⽤的中介。⼈类在与⾃然界相互作⽤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从理论上认识⾃然界规律并在实践上对⾃然加以对象性的改造,利⽤⾃然⼒为⾃⼰服务。科技的状况决定⼈们利⽤⾃然的能⼒,科技进步促进⼈类的⽂化进步,推动历史的前进。在⼈类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7]。古代科技的发明,将⼈类由野蛮带⼊⽂明;近代⾃然科学的诞⽣和产业技术⾰命的兴起,使⼈类从农业⽂明社会迈⼊⼯业⽂明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重越来越⼤,
所起的主导和决定作⽤也越来越显著。科学技术真正成了第⼀⽣产⼒[8,9]。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给予很⾼的评价,指出科学技术是“社会的新⽣⼒量”,是“⼀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的⾰命⼒量”,这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价值与意义。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其实是“科学技术为第⼀⽣产⼒”的时代,科技的价值将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事实也证明,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社会永远都得不到进步发展,⽂明也将⽆从谈起。
但是,⾃然界在接受⼈类作⽤的同时必然对⼈类施加反作⽤,这是不以⼈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曾经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然的胜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类不断获得征服⾃然的新的⼒量和财富,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好处;但也使⼈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临着科技的挑战,承担着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的令⼈不堪忍受的沉重的代价,如⽣态失调、⼈⼝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际关系疏远与隔阂、道德的畸形化、战争破坏、⼼理变态与疾患等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并⽇益严重化[10]。全球问题的出现,使⼈类物质⽣活和精神⽣活不断恶化,⽣活质量下降,⼈⾝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
然⽽,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终极真理,科学技术追求的是相对真理。科学技术其实是⼀把双刃剑,它⼀⽅⾯为创造⼈类
的幸福提供了空前⽆限的能⼒和⼴阔美好的前景[11];另⼀⽅⾯,⼜为破坏⾃⼰的⽣存基础,造成⾃
我毁灭提供了条件,给⼈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既是福星,⼜不是福星;既是祸患,⼜不是祸患。它把“友性”和“敌性”、“⾮友性”和“⾮敌性”集于⼀⾝,是⼀个复杂的⽭盾统⼀体[12]。这也就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的表现。
3 ⼤型⽔利⼯程“双刃剑”现象
⼤江⼤河流域,作为⼀种特殊的区域,以丰富的⽔资源哺育着⼈类,灌溉着农⽥,净化着环境,以⼲⽀流航运为联系纽带沟通着全流域,以⼴阔的⽔域养育了千万种⽔⽣⽣物,以蕴藏着的巨⼤⽔能为流域经济振兴提供强⼤的动⼒。⼆次世界⼤战后,流域开发⽇益受到⼈们的重视。⼈们“因河制宜”,充分发掘河流的各种功能,以满⾜经济发展需要[13]。其中拦河⼤坝是⼈类开发河流资源、征服⼤⾃然的杰作,从公元前3000年前⼈类开始筑坝⾄今,世界上主要河流已被10万多座⽔坝截断,其中⾼度超过15m的“⼤坝”有4万多座,⾼度⼤于150m的“主坝”有300多座,⾼度超过200m的“⾼坝”有20多座。全球⽔库的总蓄⽔量相当于河流⽔量的5倍,地球表⾯的0.3%已被⽔库淹没。⼤坝通过对⽔沙过程的调节可产⽣巨⼤的效益,为⼈类⽂明社会的发展起了⾮常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由于原油、天然⽓相对短缺,中国⽬前能源供应仍以煤为主,能源发展受到了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约束,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在⼀次能源消费中的⽐重,成为⼀项紧迫⽽艰巨的任务。⽔能是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更是提供着1/5的电⼒需求。
与煤炭等化学能源发电相⽐,⽔能具有⽆温室⽓体排放、资源可再⽣等优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重要能源。⽬前,中国已建或在建,如葛洲坝、⼆滩、⼩浪底、三峡等⼀批令世⼈瞩⽬的⼤型⽔电站,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及居民⽣活⽔平的提⾼,做出了巨⼤贡献。
然⽽,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序和过度的开发利⽤不仅制约河流服务功能的发挥,⽽且还对河流⽣态环境产⽣直接的损害,⼈类也为此付出巨
⼤的代价。⼤量的⽔电⼯程建设将破坏⽔资源的有效利⽤,导致⽔电⼯程⾃⾝⽆法正常运⾏[13,14]。同时,⽔库的修建淹没了森林、沼泽及其野⽣动物的栖居地,⽽且⼤坝隔断了河流与地下⽔之间的⽔⼒联系,地下⽔因得不到补充[15],⽔位下降,河岸边的湿地消失,原有的沙洲、河滩和蜿蜒河道等交织在⼀起的河流系统变成相对笔直的单⼀河道[16],这⼤⼤减少了原有河道所能养育的动植物种类,降低了⽣物多样性[17]。
3.1 阿斯旺⼤坝实例分析
阿斯旺⼤坝坐落于尼罗河上,尼罗河在阿拉伯语中是“⼤河”的意思,它发源于东⾮⾼原布隆迪⾼地,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达、埃塞俄⽐亚、苏丹和埃及七国,全长6670千⽶。流域⾯积287万平⽅千⽶。尼罗河⾃上⽽下分别为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其中,上游段指从源地到苏丹和乌⼲达接壤处的尼⽊累,具有⼭区河流特征。河流流经热带⾬林和热带草原⽓候区,⽔量丰富,季节
变化⼩;中游段指从尼⽊累⾄苏丹喀⼟穆,称⽩尼罗河。流经地势平坦的沼泽平原。⽩尼罗河在此分叉漫流,蒸发损失⽔量约⼀⼤半。发源于埃塞俄⽐亚的青尼罗河在喀⼟穆附近和⽩尼罗河汇合后称为尼罗河。青尼罗河全年流量变化很⼤,洪⽔期最⼤流量达5610⽴⽅⽶/秒,⽽枯⽔期最⼩流量仅85⽴⽅⽶/秒。洪⽔期,尼罗河⽔量70%来⾃青尼罗河;下游段指青、⽩尼罗河汇合后到河⼝为下游段,尼罗河下游流经典型的沙漠⽓候区,尼罗河为其沿岸国家的⼯、农业⽣产提供了宝贵的⽔源。下游河段可分三部分:喀⼟穆⾄阿斯旺为峡⾕段,有著名的“尼罗河六瀑布”。阿斯旺⼤坝就建在第⼀瀑布处。阿斯旺⾄开罗段,穿越沙漠,形成⼀条绿⾊⾛廊。开罗以下为河⼝段,形成⾯积达2.4万平⽅千⽶的三⾓洲。尼罗河阿斯旺840亿m3 的年平均径流中,来⾃埃塞俄⽐亚⾼原的⼗分混浊的洪⽔占84 %,主要集中在8~9 ⽉。其余16 %清澈的河⽔来⾃⾚道湖区。
阿斯旺⼤坝于1960年1⽉动⼯,1964年5⽉截流,⾄1970年建成。坝体为黏⼟芯墙堆⽯坝,最⼤坝⾼111m(坝底海拔85m,坝顶海拔196m)。该坝总长3830m,其中520m位于两岸之间,其余象两侧延伸。宽度,底部为980m,顶部为40m。其最⼤设计流量为11000m3/s。阿斯旺⼤坝的库容为1680亿m3(最⼤⽔位183m时),其中包括⾼程位于175m到183m之间的活库容,⾼位147m到175m之间的90亿m3活库容,⾼程147m以下的死库容。⼤坝建成后库区称作纳赛尔湖(Lake Nasser),其中防洪库容470亿m3,兴利库容900亿m3,死库容310亿m3,⽔库总装机容量2100MW。⽔库的主要⽬的是灌溉、发电和防洪[18]。
关于朋友的英语作文
⼤坝建成后,纳赛尔说:阿斯旺是埃及永远繁荣的源泉。阿斯旺⼤坝被
认为是埃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程碑。这个巨⼤⼯程的建成使埃及在四个⽅⾯受益:
(1)防⽌尼罗河发⽣严重洪灾;在⼤坝修建前,尼罗河经常洪⽔泛滥,吞没农⽥,由于纳赛尔湖和阿斯旺⼤坝的调节,尼罗河下游每年⼀次的泛滥没有了。
(2)形成巨型⽔库——纳赛尔湖,世界上第⼆⼤⼈⼯湖;纳赛尔湖的⽔⼗分宝贵,被埃及⼈称为“埃及的⽔银⾏(Egypt Water Bank) ”。纳赛尔湖多年平均⼊库⽔量为840亿m3 ,减去约100亿的年蒸发量,还剩约740亿m3的⽔可供利⽤。
(3)⽤湖⽔适时灌溉坝下平原,以增加埃及的可耕地⾯积;埃及的可耕地主要位于尼罗河两岸以及尼罗河三⾓洲的洪泛区,建成⾼坝后使近⼀百万公顷的沙漠得以被开垦成可耕地,⼤幅度扩⼤可灌溉的耕地⾯积,以适应迅速增长的⼈⼝。
(4)输出丰富的电能;阿斯旺⼤坝电站⼚房有单机容量为17.5万kW 的装机12台,总装机容量为210万kW,最⼤年发电量为100亿KW.h 。丰富的电⼒资源在确保埃及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斯旺的副作⽤也⽇益凸现,埃及有位学者曾说过:“建造阿斯旺⼤坝的埃及总统纳赛尔是位伟⼈,但是拆除阿斯旺⼤坝的⼈,要⽐纳赛尔更伟⼤。”⾜以看出,其产⽣的副作⽤已
不容忽视,历史已经证明,阿斯旺的负⾯影响主要包括⽔库移民和⽂物的淹没损失;沿河流域可耕地的⼟质肥⼒持续下降;沿尼罗河两岸出现⼟壤盐碱化;库区及⽔库下游的尼罗河⽔质恶化,使得附近居民健康受到危害;河⽔性质改变,⽔⽣植物及藻类蔓延;尼罗河下游河床侵蚀严重;移民和⽂物保护;⽔库诱发地震等[19]。
(1)许多著名的古代⽂物被淹没或搬迁;原阿斯旺⼤坝往南约205km 的长河段内有极其重要的寺庙和古迹,被视为公共遗产。⼤坝建设过程中,许多古迹,包括著名的神庙受到威胁,激怒了考古学家。为此,联合国教科⽂组织、许多国家和埃及当局都参与了保护这些古迹的⼯作。经过激烈争论之后,这些古迹被拆迁到最终⽔位以上。但由此造成的⽂物不可挽回性已使原有的⽂物失去了意义。
(2)每年洪⽔泛滥所带来的⼤量淤泥不再在河流下游为庄稼和鱼提供养分;⼤坝建成前,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农业得益于河⽔的季节性变化,每年⾬季来临时泛滥的河⽔在耕地上覆盖了⼤量肥沃的泥沙,周期性地为⼟壤补充肥⼒和⽔分。可是,在⼤坝建成后,虽然通过引⽔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不
受⼲早威胁,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库区上游,下游灌区的⼟地得不到营养补充,所以⼟地肥⼒不断下降。
(3)造成⼟壤盐碱化。于河⽔不再泛滥,也就不再有⾬季的⼤量河⽔带⾛⼟壤中的盐分,⽽不断的灌溉⼜使地下⽔位上升,把深层⼟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的
⾼含量,导致了⼟壤盐碱化。1988年的观测表明在某些地⽅出现了海岸侵蚀,有⼈将其归咎于阿斯旺⼤坝的建设。1981年以来,埃及海滩保护部门已着⼿研究和处理与之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4)对尼罗河⽔质造成影响;Kempe (1982)利⽤多年来⽔化学的变化,分别计算了CO2分压及碳酸盐矿物的饱和度,并研究建坝后尼罗河⽔的地球化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建坝后尼罗河⽔的固溶物总量(TDS)⽐建坝前更⾼。与1959/60年度的基础值(100%)相⽐, 1969年/70年度、1979/80年度、1989/90年度分别达到144.03%、117.31%和157.31%。
3.2三峡⼯程实例分析
abcc形式的成语三峡⼯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程,主要由拦河⼤坝、电站⼚房、通航建筑物三⼤部分组成[20]。拦河⼤坝为混凝⼟重⼒坝,坝轴线全长2309.47 m,坝顶⾼程185m,最⼤坝⾼181m。三峡电站为坝后式电站,设有左、右岸两组⼚房,共安装26台单机额定容量为70×104kW的⼤型⽔轮发电机组,加上右岸地下电站预留的6台机组,三峡⼯程最终的总装机容量可达到2240×104kW。通航建筑物包括双线五级船闸和垂直升船机,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垂直升船机可通过3000t级客货轮。三峡⽔库正常蓄⽔175m,总库容393×108m3。三峡⼯程分三期施⼯,总⼯期17a。1993-1997年为施⼯准备及⼀期⼯程,以实现⼤江截流为标志;1998-2003年为⼆期⼯程,以实现⽔库初期蓄⽔、⾸批机组发电和双线五级船闸通航为标志;2004-2009年为三期⼯程,以实现全部机组发电和枢纽⼯程完建为标志[21]。三峡⼯程建成后,将产⽣巨⼤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个⽅⾯[20,22]:
(1)防洪效益:防洪是中国政府决策修建三峡⼯程最主要的⽬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三峡⼯程蓄⽔⾄⾼程175 m后,有效防洪库容为221.5×108m3,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10年⼀遇提⾼到100年⼀遇。
(2)发电效益:三峡电站共装有26台70×104kW⽔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 820×104kW,多年平均发电量846.8×108kW·h。据初步估计,三峡⼯程全部建成后的装机容量约占中国⽔电总装机容量的1/6,多年平均发电量约占中国⽔电发电总量的1/4。随着三峡输电线路的投运,初步形成了以三峡为
中⼼、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联⽹格局,可以实现⽔⽕互补、跨区域电⼒交换,提⾼了电⽹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航运效益:长江是中国内河运输的⼤动脉,年运量约占内河总运量的80%,是联系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纽带;但宜昌⾄重庆的660km河道,在天然状况下急流险滩密布,制约了长江航运的发展。三峡⽔库蓄⽔⾄175m以后,⽔库回⽔可以到达重庆,使⼤坝上游600km以上河段的通航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使运输效率提⾼,运输成本下降,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同样,三峡⼯程对⽣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是:三峡⽔库蓄⽔后可能会导致重庆港出现泥沙淤积、⽔库⽔质下降、淹没部分⽂物古迹和⾃然景观,三峡⼯程还可能会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些珍
稀鱼类和植物的⽣存和繁殖产⽣不利影响[23]。
可以看出,三峡⼯程通过⽔沙过程的调节,不仅具有巨⼤的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效益,⽽且在⼀定程度上有利于河流⽣态环境的改善。⽔库防洪效益的发挥,在⼀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洪⽔泛滥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等问题;⽔库拦沙有效地减少下游河湖的泥沙淤积,减缓湖泊萎缩,使⽔⽣动物的⽣存活动空间得以维持;⽔库还发挥了巨⼤的⽔环境调控功能,枯⽔期下泄流量增加,有助于提⾼下游河道污⽔稀释能⼒,改善⽔⽣⽣物⽣存的⽔质条件,在特枯年份,⽔库的⽔量调控还能直接缓解⽔⽣动植物因⼲旱缺⽔带来的⽣存压⼒;对于河⼝区⽽⾔,⽔库调节在⼀定程度上削弱了枯⽔期海潮⼊侵,从⽽减轻了盐⽔⼊侵对河⼝湿地及⽔⽣⽣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坝对河流和⼈类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库的修建在促进河流服务功能和改善河流⽣态环境的同时,也产⽣了⼀定的负⾯效应,⼀旦超出了河流系统的承受能⼒,不仅阻碍了河流服务功能的发挥流开发,严重时使整个流域⽣态系统失调或退化,破坏河流的健康。恶化的⽣态环境⼰成为许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4 运⽤科技⼿段,重新认识⼤型⽔利⼯程
4.1 关于⼤型⽔利⼯程的错误认识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
⼤坝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弊端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甚⾄被⼀些组织和机构夸⼤[24]。范晓和易⽔曾⼀起在《中国国家地理》上撰⽂《反⽔坝运动在世界》,⽂中这样说到: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造⼤型⽔坝的国家。科罗拉多河上雄伟的胡佛⼤坝,不仅开了世界⼤型⽔坝之先河,也成了美国⼤坝⼀个鲜明的符号。但美国也是最早开始拆除⽔坝⾏动的国家,不仅拆除⽔坝的数量最多,影响最⼤,⽽且在拆坝技术等⽅⾯的研究也领先于世界。饮食健康常识
对拆坝也有反对的意见,拆坝之前也曾发⽣激烈的争论。最典型的是对俄勒冈州斯内克河上的下花岗⽯⼤坝、⼩鹅⼤坝、下纪念碑⼤坝、冰港4座⼤坝的拟拆事件。为恢复濒危的鲑鱼种和保护环境,当地的环保组织、印地安⼈和渔业⼯⼈要求拆除这4座⼤坝,并得到俄勒冈州州长的⽀持。拆坝者对⽔坝所有者美国陆军⼯程师团提起诉讼,他们称这些⼤坝提⾼了⽔温,增加了⽔中氮的含量,违反了⽔质标准。此举遭到依赖于斯内克河进⾏驳运、灌溉和发电的农民和其他⼈的反对,这些⼈由此发起了“拯救我们的⼤坝”的运动,并在互联⽹上请愿、征集签名、举⾏集会等。僵持不下之时,美国陆军⼯程师团认为,拆坝的决定必须由国会作出。
为此,国会在西北地区安排了15次公众听证会,听取公众对联邦4H(即⽔电、栖息地、孵化场和捕捞)计划的意见。赞成拆坝者认为⼤坝是鲑鱼的杀⼿;反对拆坝者认为⼤坝是华盛顿州东部地区的⽣命线,毁掉这些坝就是挖掉了这个州的⼼脏。在听证会上,代表西北部的国会议员也反对拆坝。拆坝问题⼀时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争论甚⾄影响到2000年的选举。1999年2⽉24⽇,克林顿总统和国
务秘书巴⽐特,也因为斯内克河和哥伦⽐亚河的⽔坝拆除计划⽽受到质询。
直到2001年,争论才有了结果,美国联邦法院裁决美国陆军⼯程师团在斯内克河上的4座⽔坝的运⾏违反了《净⽔条例》。波特兰地⽅法院责令美国陆军⼯程师团在60天内拿出⽅案来降低⽔库⽔温,保护河⽔质量,以免鲑鱼和硬头鳟鱼遭受威胁和危害。在执⾏这⼀裁决中,美国陆军⼯程师团将花费数百万美元改造⽔坝及保护华盛顿州东部的濒危鲑鱼。按照该师团考虑的⽅案:⼤坝附近的⼟⼯建筑物将被拆除,⼤坝不再使⽤,让华盛顿州东部225公⾥的斯内克河恢复⾃然流动状态。这4座⽔坝是美国迄今拟拆的最⼤的⽔坝,不过这⼀拆坝计划⾄今仍处于争议之中。
除美国以外,拆坝运动在世界上的其它许多国家也正此起彼伏。与美国毗邻的加拿⼤仅在不列颠哥伦⽐亚省就有超过2000座的⽔坝,其中⼤约有300座已失去原有的功能,或只有微⼩的效益,但却造成很⼤的环境⽣态问题。不列颠哥伦⽐亚省政府2000年2⽉28⽇宣布拆除建成于1956年的希尔多西亚⽔坝,并和⽔坝所有者达成⼀项恢复这条河流⽣机的协议。该⽔坝截取了希尔多西亚河百分之七⼗的⽔流进⼊包威尔⽔⼒发电⼚。现在,河⽔将被重新导回希尔多西亚河。在⽔坝建造前,这条河曾栖息了粉红鲑鱼、⼤⿇哈鲑和银⼤⿇哈鲑等许多珍贵鱼种。⽽据1999年估计显⽰,粉红鲑鱼的族已完全消失,⽽银⼤⿇哈鲑和⼤⿇哈鲑仅剩数百尾⾄数千尾。作为多年来致⼒于推动拆坝的主要⼒量的希尔多西亚联盟这样评论说:“希尔多西亚⽔
坝的拆除为未来更多⼤坝的拆除树⽴了⼀个先例。这是⾄今本省⽔坝拆除⼯程中规模最⼤的,这次的协议通过适应性管理来恢复河流⽣态的⽅法,为本省提供了⼀次进步的⽰范,也将对本区这条主要的鲑鱼河流的整治贡献良多。”
还有泰国的拉斯沙来,由于⽔坝位于天然盐矿之上,使得⽔库的⽔不能作为灌溉之⽤,⽔库也淹没了当地居民赖以维⽣的淡⽔沼泽森林。使得15000多⼈失去农地,⽽且其中超过六成的⼈没得到补偿。经过居民数个⽉的抗争,终于使政府在2000年7⽉下令⽔坝闸门开启两年,政府也同时开始研究开放⽔闸对于渔业和⼈民⽣活的作⽤。
司藤跟秦放有血缘关系欧洲对数以千计的50年代以前兴建的⽔库执照都要求进⾏重新审核。法国曾因⼤坝的影响,造成多尔多涅河、赛纳河等5条河流中鲑鱼的绝迹,现在已为恢复鲑鱼的栖息地、复苏渔业及解决严重的淤沙等问题⽽开始了拆坝⾏动。
⽇本:2000年10⽉新上任的长野县知事⽥中康夫,下令冻结8处计划兴建中的⽔库,并于2001年2⽉发表“摆脱⽔库宣⾔”。2001年6⽉21⽇国⼟交通省发表了⼀份关于公共事业改⾰的⽂件,提出“冻结有关⼤型⽔库⼯程建设计划的新的勘测项⽬”。据2002年8⽉1⽇的《朝⽇新闻》报道,已⾯临计划终⽌的⽔库有92座。此外,政府对九州熊本县荒濑⽔库报废的决定,被称为是对“河道⽔泥化政策”的⼀次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对⽇渐增长的反坝呼声,在世界保护联盟和世界上许多⼤坝的⽀持者世界银⾏的推动下,于1998年成⽴了独⽴的世界⽔坝委员会,以便检讨⽔坝发展的有效性;评估⽔资源和能源发展的替代⽅法;对⽔坝的规划、设计、评估、施⼯、运营、监督和退役的全过程,提供国际准则、指导⽅针和标准。然⽽,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耗资上千万美元、历时两年、经最为全⾯和深⼊的研究之后,世界⽔坝委员会所做出的结论。这些结论集中反映于长达400页的报告《⽔坝与发展——新的决策框架》中,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这样⼀句话:“⽔坝对⼈类发展贡献重⼤,效益显著;然⽽,很多情况下,为确保从⽔坝获取这些利益⽽付出了不可接受的,⽽通常是不必要的代价,特别是社会和环境⽅⾯的代价。以…⼀个体之所得,抵另⼀个体之所失的资产负债表式的⽅法来评估,⽔坝的成本和收益是不能接受的,特别是在各界都已承诺保护⼈权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24,25]。”
4.2 科学看待⼤型⽔利⼯程利弊两重性
尽管⼈们在拆除这些⽔坝的时候,确实也没有忘记⽔坝在发电、灌溉、防洪、航运、供⽔以及旅游等⽅⾯给⼈类带来的利益。但也许没有什么东西
⽐⽔坝更像⼀把双刃剑,在享受它带来的⼀些利益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它给我们的⾃然和社会带来的极其严重的负⾯影响。⽽且当⼈们谈到⽔坝的利益时,往往并没有把所失与所得进⾏综合的、全⾯的⽐较与权衡[26]。
因此,要科学看待⼈类⼤型⽔利⼯程的利弊双重性,⾸先要认识到科学技术本⾝的双重性。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理论,建构与现代社会化⼤⽣产⽅式相适应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和现代民主意义上的管理⽅式,是解决“双刃剑”问题的必要前提,也是从双重危机下解放出来的唯⼀选择。以往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的实践之所以遭受严重失败,原因在于建⽴了公平合理适应社会化⽣产⼒发展要求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却沿⽤了集权加极权的传统管理⽅式,违背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变化发展要求的社会发展规律。
其次,在新的社会物质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个⼈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统⼀的社会价值观念,进⽽才可能使⾃然科学的技术发展由⽚⾯⾛向全⾯,彻底改变⾃然技术的开发背离⾃然科学精神本质的状况。因为价值观念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技术开发的全⾯与否,只有把个⼈的价值实现与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谐地统⼀起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真正变为现实,这是由现代社会⾼度社会化的特性所决定的,社会化的现代⼤分⼯已经表明,⼈类社会的⽣存谁也离不开谁。
总之,解决⼤型⽔利⼯程“双刃剑”的问题既离不开⾃然科学,也离不开社会科学,因为改造⾃然的科学性技术及其实现,不仅是⾃然科学的落脚点和进⼀步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科学发⽣发展的起点,更是⾃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其技术相统⼀的基础。只有⾃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真正地和谐统⼀起来,公正、平等、和谐、⾃由的社会才可能建⽴起来。从长远来看,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经济效益与⽣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才能促使⽔利⼯程更好的服务于⼈类,促进⼈与⾃然的
和谐共存[27]。
1989年5⽉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公布的《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当前需要⽽⼜不削弱⼦孙后代满⾜其需要之能⼒的发展,⽽且绝不包涵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提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采取科技、经济、社会与⾃然协调发展的⽅针,这⼀点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近20a,由于世界新技术⾰命的兴起,经济活动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科技领域和社会领域;科技向经济和社会领域也⼴泛渗透,形成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技术商品化。科技、经济、社会和⾃然相互交叉、相互兼容,可持续发展应是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科技、经济、社会、⾃然内部因素协调的条件下,四者相互依存、相互适应、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其中某⼀⽅⾯的发展和变化以不牺牲其它⽅⾯或给其它⽅⾯的发展造成障碍为前提,⽽且这⼀⽅⾯的发展为其它⽅⾯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条件,并且由各⽅⾯的发展⽽使过去所造成的失调趋势得到缓解和消除。利⽤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克服⼈类⾯临的困境,采⽤科技、经济、社会、⾃然协调发展的⽅针是历史的必然。这⼀战略对中国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了⼀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内⽣产总值快速增长、⼯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资源和环境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积极优先发展⽔电符合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动纲领。从建设⽬标看,⽔利⼯程在满⾜⼈们对⽔的种种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维持⽣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促进⼈与⾃然的和谐共存[28]。
大学生当兵优惠政策5 结语
(1)科学技术是⼈类改造⾃然的⼿段,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是⼈类社会的进步,它为⼈类社会所带来的巨⼤进步是有⽬共睹的。然⽽,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创造⼈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限的能⼒和⼴阔美好的前景;另⼀⽅⾯,⼜为破坏⾃⼰的⽣存基础,造成⾃我毁灭提供了条件,给⼈类的未来笼罩上阴影,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既是福星,⼜不是福星;既是祸患,⼜不是祸患,是⼀个复杂的⽭盾统⼀体。
(2)⼤江⼤河流域,作为⼀种特殊的区域,以丰富的⽔资源哺育着⼈类,灌溉着农⽥,净化着环境,以⼲⽀流航运为联系纽带沟通着全流域,以⼴阔的⽔域养育了千万种⽔⽣⽣物,以蕴藏着的巨⼤⽔能为流域经济振兴提供强⼤的动⼒。拦河⼤坝是⼈类开发河流资源、征服⼤⾃然的杰作,其对⼈类⽂明的发展起了⾮常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同样,⼤坝对河流和⼈类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双重性,⽆序和过度的开发利⽤不仅制约河流服务功能的发挥,⽽且还对河流⽣态环境产⽣直接的损害,⼈类也为此付出巨⼤的代价。
(3)结合阿斯旺⼤坝和三峡⼯程分析表明,⼤型⽔利⼯程存在明显的双重性。其中,阿斯旺⼤坝对于防⽌尼罗河发⽣严重洪灾、增加埃及的可耕地⾯积、输出丰富的电能等⽅⾯取得了明显效益,⽽历史已经证明,阿斯旺的负⾯影响主要包括⽔库移民和⽂物的淹没损失;沿河流域可耕地的⼟质肥⼒持
续下降;沿尼罗河两岸出现⼟壤盐碱化;库区及⽔库下游的尼罗河⽔质恶化,使得附近居民健康受到危害;河⽔性质改变,⽔⽣植物及藻类蔓延;尼罗河下游河床侵蚀严重;移民和⽂物保护;⽔库诱发地震等;三峡⼯程作为世界上最⼤的⽔利⼯程,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满⾜能源需求⽅⾯起到了巨⼤作⽤,同时,三峡⼯程的航运和防洪效益也⼗分明显,同样,三峡⼯
程的修建淹没了森林、沼泽及其野⽣动物的栖居地,⽽且⼤坝隔断了河流与地下⽔之间的⽔⼒联系,地下⽔因得不到补充,⽔位下降,河岸边的湿地消失,原有的沙洲、河滩和蜿蜒河道等交织在⼀起的河流系统变成相对笔直的单⼀河道,这⼤⼤减少了原有河道所能养育的动植物种类,降低了⽣物多样性。
(4)⼤坝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弊端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甚⾄被⼀些组织和机构夸⼤。作者对当前各国的拆坝运动进⾏了分析,结果表明,⼈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坝的“双刃剑”作⽤,在享受它带来的⼀些利益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它给我们的⾃然和社会带来的极其严重的负⾯影响。因此,当⼈们谈到⽔坝的利益时,往往并没有把所失与所得进⾏综合的、全⾯的⽐较与权衡。
(5)科学解决⼤型⽔利⼯程“双刃剑”问题,既离不开⾃然科学,也离不开社会科学。从长远来看,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经济效益与⽣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才能促使⽔利⼯程更好的服务于⼈类,促进⼈与⾃然的和谐共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