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国道片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 ...
2023年八下语文期中测试卷
        基础与运用(3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潺(chán)  奋(kàng)  杂(rǒng) 风雪途(zăi)
B、连(qiáo)  脑(bàn)  子(méi)  然而止(jiá)
C、皱(zhé)  地(qiào)  骨(gé)  怒不可(è)
D、清(liè)  默(jiān)  裂(jūn)  跌起伏(dà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撺掇    缥缈    眼框    世外桃源
B、藩篱    辐射    帷幕    人情事故
C、迁徙    锵然    山麓    出类拔萃
D、凋零    蹼鹬    幽悄    消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是《人世间》的叙事背景。但故事展开的角度不是直接聚焦“时代风云”本身,而是其影响所及的跌宕起伏的人生。
B、党的二十大报告意蕴深远,振奋了莘莘学子的心。
C、在茶室,我遇见志同道合的他们,与他们侃侃而谈,体会到“人间至味是清欢”的意趣。
D、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县的教育发展献言献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到大会主席台上。
B、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确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
C、人生的价值,其实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
D、《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有了知识和智慧,我们才能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应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②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
学雷锋好榜样歌词
③从而免于迷失和彷徨,知道何去何从。
④阅读为什么能提升我们的气质?
⑤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气象万千的精神。
A、①③④②⑤  B、④②①③⑤  C、①③②④⑤  D、④②③①⑤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
B、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C、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贯穿了一个基本理念,那就是希望中学生学会生活,既要发挥“人生来好动”的天性,去发展,去创造,又要心境空灵,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7、名著阅读(7分)
邮票既是历史的记载,又是现实的纪念,方寸之间浓缩了大千世界。请仔细观察下列邮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邮票中的文字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通古今之变”的“古”和“今”分别指何时?此史书是什么体例?(3分)
                                                                   
(1) 邮票中所画的是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下狱一事,之后,他忍辱奋起,耗时数十年,终于完成了一部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历史巨著。由此你从司马迁的身上学到了什么?(2分)
                                                                  冰期时代 
书荒求小说                                                           
(2)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的看法。(2分)
                                                                 
8、古诗文默写(7分)
我国古代的诗歌充满诗情画意。《关雎》中一句“        ,          ”道尽世间多少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相思之情;《蒹葭》用“      ,      ”描绘了一幅霜浓露重的秋景,营造出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子衿》中的“      ,        ”用夸张的修辞将约会不遇的失落怅惘写得缠绵悱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      ”让友谊跨越时空的阻隔,永恒动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        ”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画面唯美。
9、综合性学习(5分)
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试题。
(1)古诗中有成语,请你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成语。(1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        )
(2)风花雪月是古诗中永恒的主题,请你各写一句(或一联)吟风和咏月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2分)
吟风的诗句:                                               
咏月的诗句:                                                 
(3)古诗也讲究炼字,使诗句准确生动。请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分)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文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适合。
你选择   (1分),理由:                          (1分) 
一、阅读理解(39分)
(一)古诗词赏析(5分)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万蛙鸣。
【注释】①驱:驱使。②殷:震动。③龙:传说中是水神,古人认为龙带来风雨,所以“雨过”就是龙走了。
10、诗句“一池春万蛙鸣”动静结合,富有画面感,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2分)
                                                               
                                                               
11、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哲理。本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歌内容
作简要分析。(3分)
                                                                 
      古诗文阅读(1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
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扶着车前的扶手板。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B、便还家:通“邀”,邀请
C、之哭也: 古时人们对学识渊博的人的尊称      D、苛政猛虎也:介词,比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的用法与“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B、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桃花源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B、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与甲文中桃源人的生活相似。
C、乙文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的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大学生个人简历
D、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集成显卡和独立显卡有什么区别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突出主题。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苛政猛于虎也。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网红应该有的样子
【材料一】
①网红,是“网络红人”或“网络红物”的简称,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特点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物。提到“网红”,人们并不陌生。故宫博物院是“网红景点”,高品质文物展览、主题创意活动、特文创设计,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成为“网红医生”,他开通新浪微博1个月,吸引300多万粉丝;某“网红博主”拍摄乡村风景、传统美食的短视频唯美动人,拥有700多万海外粉丝,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美……人物和实物借助大众传媒力量“走红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